国际

熊猫黑眼圈逐渐消失
研究中心称染“蟎虫眼” 已引进新药

(成都24日讯)近日有中国网民在微博爆料,指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熊猫黑眼圈竟然变白。官方解释,熊猫感染蟎虫,已从外国引进新药。不过有网民质疑,兽舍不够通风,可能会加剧“蟎虫眼”的传染。

熊猫黑眼圈似“染白”,研究员说是染上“蟎虫眼”,已引进新药治疗。(“守护大熊猫之声”微博图片)

最近有不少中国网民在微博上载照片,指研究基地内有几只熊猫的黑眼圈变白。照片可见,熊猫眼睛旁明显有一层白色絮状毛,不过尚未完全盖过原来的黑色毛。



中国传媒报道,黑眼圈变白的熊猫,包括因抱饲养员大腿而成为网红的熊猫“奇一”。研究基地工作人员表示,这次蟎虫引发的感染是偶发性的,传染性不强,少于10只熊猫感染了蟎。

工作人员表示,大部分熊猫对药物反应良好,但因个体差异,部分熊猫治疗效果不明显。最近已从国外购买新的驱虫药,正在进行药物安全性试验,还没有用在熊猫身上。

但专门为熊猫和动物发声的微博号“守护大熊猫之声”则发文指出,迄今为止,成都基地熊猫崽、亚成年和成年熊猫都出现“蟎虫眼”,有的更反复发作,认为情况严重,惨不忍睹。

“守护大熊猫之声”更详细列出感染蟎虫眼的熊猫名单:成年熊猫勇勇、蜀庆、奇福;亚成体熊猫小雅、和兴、星一、雅一;16级(2016年生)熊猫幼仔奇一、福顺、绩兰、毛豆。还列出曾经染蟎的梅兰、奇果等十多只熊猫。

文章质疑,成都基地这么多熊猫感染蟎虫眼,不能把责任都归咎于环境,因为同属四川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并没有大面积感染现象。



文章也指,成都基地的兽舍不透风,阳光也照不进去,清洁后地面很难干透,可能加剧蟎虫传染。而且成都基地把10只16级熊猫宝宝共处,质疑会互相传染。

反应

 

国际

中央赠港大熊猫 安安与可可和公众见面

(香港8日讯)中国中央送赠予香港的一对大熊猫,在8日正式亮相公众眼前。

香港电台报道,香港海洋公园宣布命名比赛的结果,将会沿用这对对大熊猫在中国四川省生活时的原名“安安”及“可可”,认为两个名字“有意义、寓意好”。

沿用原名

据报道,香港特首李家超夫妇7日抢先拜访“安安”和“可可”。他在海洋公园的大熊猫亮相仪式上致词时承诺:“特区政府会把握好大熊猫带来的机遇,团结社会各界,为市民及旅客,带来美好难忘的大熊猫体验。”

香港无线电视(TVB)报道,“安安”和“可可”从四川抵达香港已有2个多月,并逐渐适应在海洋公园的生活。

任职了16年的海洋公园动物及保育部助理馆长曼迪(Mandy,洋名),专责大熊猫的起居饮食。她说:“我们每天早上会为它们准备早餐,摆放不同品种竹子。我们也会为准备一些窝窝头(一种精制的大熊猫饲料),另外会有不同颜色的高纤维饼干,还有蔬果。”

曼迪表示,“安安”和“可可”本身已经很聪明,好像4岁至5岁的小朋友,“有时我们路过,看一看它,给它眼神,它就会立刻看着你,好像在想‘你找我吗?我现在立刻过来’。它们真的很活泼,很多想法”。

香港海洋公园的动物及保育主管霍华德(Howard,洋名)和曼迪合作,让“安安”适应针刺的感觉,方便日后帮它抽血。

霍华德表示:“动物可以感受到针头,在它的皮肤上,或者兽医要抽血的血管上,慢慢适应感觉如何。护理员会用奖励方式,训练大熊猫配合做身体检查,不过它们会否听话,还得看它们的心情。”

他说,鼓励大熊猫主动伸手出来,就不需要接受麻醉过程的风险,“它可以选择参加,亦可以选择离开,护理训练笼的门是打开的”。

据报道,霍华德见证过前后3对大熊猫的成长,今年又成功繁衍“港产”大熊猫宝宝,他希望提升公众的保育意识。

霍华德表示:“希望游客们参观大熊猫的同时想一想,其实我们在选择食物,或者选择日常用品时,都可以好好地保护生态和栖息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