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

中国黄金15年结束?

中国房价高企不跌,依然不乏买家。由此可见,中国有钱人何其多?

今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政府推动各项政策后迎来另一次大爆发,北上广深各个城市的地价之和,足以买下一个美国。 

究竟火红了十多年的中国房产,会否继续只涨不跌?



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房地产黄金15年已经来到尽头,接下来将展开另一个非理性的下跌过程。 

中国房价继续高涨,引起官方对房市调控与去库存的重视。中国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70个主要城市5月房价年增6.9%,比4月多出6.2%。

5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按月上涨的城市有60个,4月是65个,4个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跌。 

一线城市如深上广的房价,个别上涨53.2%、27.7%和19.5%,厦门房价也上涨28%,二线城市南京的房价也上涨超过20%,增幅超越北京。 

中国政府在中小城市推出购房政策,旨在消除库存的同时,上海和深圳周边地区却在实施住房陷购政策,很自然地使到房价上涨速度放缓。 



汪涛

城市房价10月后料反弹

瑞银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指出,从5月份新建住宅销售量,就能看出房地产投资开始放缓,也说明发展商对目前房地产市场复苏能持续多久,持谨慎态度。 

知名地产商任志强大胆的说:“一些城市的房价会跌,下跌10%至15%,大部分城市平均降幅7%,10月后或出现反弹。” 

中国SOHO董事长潘石屹说:“中国市场处于巨大泡沫中间,地价在过去18个月来比房子贵,是不合理的,这种情况好比面粉比面包还贵。” 

任志强

房子已无投资价值

再说,中国部分购买的房子,要60多年后才能通过收租取回成本,基本上来讲,眼下已无投资价值。 

中国房地产能够撑到今天得益于3大因素,即社会稳定发展与繁荣、资金流动和某些势力的推动。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房地产热也得益于宽松货币,里头包括国内国际资本的炒作。 

潘石屹

房价下跌带来隐患

另外,香港房地产危机、英国房产贬值,也可能是催化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导火索。房价是涨是跌存在许多争论;对刚需族来说,买不起房,所以希望房价下跌。

房价下跌降低了购房门槛,惟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将给社会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隐患。 

中国房价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际大跌,之后大力反弹,直到今天房价和库存仍在上涨,专家称之病态的房市现状。

2015年至今,中国房市利好不断,造成房价有升无降;利好政策的集中效应,除了带出房市需求,也在另一厢催涨了房价,这个局面不合适于房地产健康和长远的发展。

孙立平

房价大跌4大危害

假设房屋跌价,将令中国经济全面受创,加剧人口失业和影响住房体系运行。

这种恶性影响接一连二,即使买家有钱,这个时候可能兴致已失。

然而,房价大跌带出四大危害。

1.中小房企面临倒闭

房地产向来是中国的支柱企业,房企逾万,尽管许多都是半途出家,背后缺乏强大的资金支持。

假设房价暴跌,这些没有强大资金支撑的房企为免损手烂脚,都会申请破产,这个倒闭现象将会波及全国。 

2.经济衰退银行倒闭

从国际经验上看,房地产景气和宏观经济景气关系密切。如果房地产崩盘,中国经济也会跨下。

另外,中国经济和金融机构息息相关,房价急挫也是金融机构的恶梦。

只要房价下降30%,银行将增加1兆元(约5900兆令吉)的坏账。如果银行倒闭,国家金融崩溃,此情况下,中国经济需要重建。 

3.各行业受挫加剧失业

一旦房价急挫,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包括装修业、家具业、电器业都会蒙受不小的打击。

倘若从事这些行业的民众,工作不获保障,失业人口将进一步扩大。 

4.货币贬值

房子失去保值作用后,资金就会外流,国家为了保护银行只好大印钞票,增加货币流通和实行宽松政策,这样会造成货币进一步贬值,5年后面值只剩一半,手上的钱看来也不是钱了!

货币政策刺激动力减弱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中国住房2016中期报告》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于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可能会出现一个短期调整期。

报告指市场分化将从“少数城市热、多数城市冷”转向两极化,这说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的刺激动力正在减弱。 

以上情况之所以出现,在于热点城市房价过高,一般民众毫无进场能力。 

房价飙升导致房市去库存成了伪命题;发展商面对市场暴利非但不走,反会疯狂涌入,希望抓住最后赚钱机会。

中国政府近年来很难对房市有好的判断与政策,持续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例如住房陷购政策,令到房市慢慢陷入困境。中国房屋库存太多,中国人口少子化的时代开始降临。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指出,如果只计进入销售环节却没有卖出的库存,目前中国的库存约有6至7亿平方米。

“如果加上建成但未进入销售环节的,约有50亿平方米;如果再加上已经出让土地但未开建的库存,约有132亿平方米。” 

郑真真

住房严重过剩泡沫濒临破裂

根据统计,中国目前的家庭户均1.08套房子,倒是三、四线城市房满为患。 

根据国际标准,户均达到1.1时候,房地产泡沫就会破裂。

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在2010年达到了平衡,即三口之家都有一套住房,因此中国住房严重过剩,是铁一般的事实。

出现居民抢房,主要希望未来房价增值之后能够获利,如果大家都有这种想法,试问最后这些住房又会卖给谁呢?

另外,社科院人口学学者郑真真表示,中国人口在本世纪末或只剩10亿,2029年后人口将进入衰退期,如果中国人口全面下降,住房需求又从哪来? 

黄晓东

流动货币放蓄水池太危险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日前发布《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项目组首席专家黄晓东指出:“在未发现另一个资金蓄水池下,房地产就是国家的蓄水池,如果将发行流动的货币放在这个蓄水池里,这是非常危险的。” 

房地产领域中,不但存在部分热点城市价格泡沫破裂的风险,而且也难消除多数城市的房地产库存,最重要的是,这个行业占用大量金融资源,延滞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从数据看,虽然2016年房地产投资速度处于低落水平,惟和2015年全年1%的增长率相比,却有较大增长,并且超越市场预期。  

出现国进民退现象

“房地产消耗、附吸了大量资源,阻碍了我们向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发展,如果泡沫已成,如何去掉泡沫非常棘手,比如俄罗斯模式、日本模式,不同利益集团的较量,牺牲和保障哪些群体的利益?这不是宏观经济学的问题了!”

黄晓东说,房地产出现了大步伐的国进民退现象,国有房地产企业不计代价、成本拿地,从社会来看是非理性的,面对这种非理性,私企一定不敢跟进。

他认为,除非找到了另一个“蓄水池”,或许保证中国经济无风险或低风险,才能避免俄罗斯或日本模式,反而走出自己的道路。但是,在未找到另一个蓄水池的前提下,房市自然成了蓄水池。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2025年值得关注行业和股票/傅宣

展望2025年,股市将继续受全球趋势和政策环境的驱动,为投资者提供多种潜在机会。

以下几个行业和相关股票被认为值得重点关注,可能在未来一年内展现强劲增长势头。

一)手套:低迷后复苏机遇

手套股在经历疫情后的大幅下跌后,市场对其关注度有所降低。然而,这个行业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复苏迹象。

●行业优势:

(1)产能与技术升级:在疫情期间,手套公司扩大了生产能力,并更新了生产设备,使得运营效率显著提高。

(2)成本优化:手套企业趁低迷期裁减冗余员工,并大力推进自动化生产,降低运营成本。

(3)资本充足:疫情期间的高利润让手套公司积累了丰厚现金储备,为未来的扩展和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

●挑战与转机:

最大的挑战来自中国手套供应商的激烈竞争。由于中国成本较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然而,2024年美国宣布对中国手套产品征收更高的关税,这为大马手套公司带来了竞争优势。

从2025年开始,中国手套出口美国的关税将提升至50%,2026年进一步提高至100%。这一政策改变显著提高了大马手套的市场竞争力。

●收益公司:

推荐关注贺特佳(HARTA)和高产柅品工业(KOSSAN)。2024年9月相关关税新闻发布后,这些股票的表现迅速回暖,展现了市场对未来增长的信心。

二)电动车:政策驱动成长引擎

电动车行业近年来受到全球各国政策支持,而大马政府也积极推进相关行业发展,预计2025年将是这一行业的关键增长年份。

●推动力:

(1)燃油补贴减少:大马政府计划逐步削减对高收入群体的RON95燃油补贴,这将提高传统燃油车的使用成本,促使更多人选择电动车。

(2)本地电动车普及:第二国产车宣布将在2025年推出售价低于10万令吉的电动车,这将吸引更多消费者,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

(3)供应链发展:电动车相关企业,如电池生产商,将显著受益于行业的扩张。

●受益公司:

1.震科(GENETEC):作为领先的电动车电池制造商,预计将获得订单增长。

2.森那美(SIME)和MBM资源(MBMR):这两家公司是第二国产车的主要股东,电动车销量的增加将直接提升其盈利能力。

三)房地产:延续复苏周期

自2022年以来,房地产行业逐渐复苏,预计2025年将继续维持增长势头。

●长期趋势:

房地产行业通常具有较长的周期,2022年的复苏预计至少持续三年以上。这意味着2025年仍是投资这一行业的好时机。

●外部推动:

美中贸易战加剧,迫使一些企业将生产基地迁至东盟,包括大马。这将增加对工业用地和办公楼的需求。此外,随着电动车行业发展和外资企业涌入,住宅需求也将随之上升。

●受益公司:

绿盛世(ECOWLD)。其住宅和商业项目因良好的设计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受外籍人士欢迎。尽管股价已突破2令吉,但未来仍有上涨空间。

四)建筑:私人合约拉动增长

尽管政府预算对建筑行业支持有限,但私人领域的建筑项目数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在贸易战背景下和电动车相关基建设施建设的带动下。

●行业亮点:

(1)私人领域增长:包括数据中心、电动车充电桩、工业设施建设等在内的私人建筑项目正在快速增长。

(2)减少政府依赖:一些建筑公司通过专注于私人合约,避开了政府预算波动带来的风险。

●受益公司:

KERJAYA(KERJAYA)是一家几乎完全不依赖政府项目的建筑公司。

私人建筑需求的增长将为其带来更高的订单量和盈利能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