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

全球共居模式大不同

拥有中等收入的年轻人可以在伦敦“老橡树公宅”享有良好的共居生活品质。

香港作为全世界产业最贵的地方,每个单位都寸土如金,政府早在2011年提出青年宿舍计划,可提供76间单人房和2间双人房,瞄准18至30岁的就业年轻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长达5年的过渡房屋计划。

政府所提供的过渡房屋数量对香港年轻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使他们转向坊间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案,其中“共享居住”模式如火如荼发展起来,成为许多年轻的金融从业者新宠,纷纷投身于这个类似宿舍一样的住所。



根据彭博社报道,开发共享办公和共享居住空间Synergy Biz公司的联合创办人王基斯(译音)指出,年轻人的买房能力十分有限,共享居住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和渴望社交的族群来说再也适合不过。

年轻人腹背受敌

香港楼市供应短缺使年轻人腹背受敌,除了要跟当地人抢买楼,他们还需要面对毕业后选择留在香港的中国留学生的住房需求,因调控措施使香港金管局将目光瞄准香港以外地区的抵押贷款人等群体。

里昂证券驻香港地产研究区域主管王妮可(译音)预计,这将提高每年香港住房需求多达4000个单位,相比去年完工的私人住宅数量仅有2万5500个单位。

在这种情况,共享居住成为轮候公屋、继续租屋和储钱买房之外的另一个选项,为年轻人提供了即另类又有趣的居住环境。



“迷你海洋站”的前身是豪宅,过后改装成可容纳270间套房的共享居住项目。

在香港

迷你海洋站主攻高收入租客

由香港裕景兴业地产发展的南区寿山村道53号“迷你海洋站”住宅项目,就是一个从豪宅改装成270间套房租出去给租客的共享居住项目。小有名气的“迷你海洋站”高端共享公寓,主攻高收入又无意买屋的租客,包括投行家和银行实习生等收入较高的年轻族群。

根据产业出租网站“GoHome.com.hk”数据显示,该公寓最小面积为80平方尺,每个月租金从8500至2万港币,最大单位面积可达200平方尺,租期最短一个月。

发展商点出,“共享居住”的核心概念即是一班陌生人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可共同使用厨房、客厅及饭厅等居住空间。

共享较多元化设施

相比劏房和分租户,这种居住模式的优点为可共享较多元化的设施,且每间房都备有独立厕所和门锁,并提供定时的清洁服务。况且,租户也可以和其他人共享晚饭时光,一班年轻人坐在一起,畅谈音乐、时尚、梦想,好过自己孤零零一个人,何乐而不为呢?

“老橡树公宅”设有共享图书馆,为书香爱好者的小天地。

在伦敦

老橡树公宅全球最大共居社区

当然,这股趋势不单单盛行于香港,早在欧美就有“共享公寓”概念的诞生,后来渐渐发展到其他房价较贵的国家。

在伦敦这种寸土必争的城市,你可以找到11层楼高的“老橡树公宅”(Old Oak)共居社区项目。

“老橡树公宅”堪称全球最大的共居社区项目,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它独特的设计可容纳546个房间和单间公寓,租客大多为年轻的职场人士。

除了卧室,这里的厨房、客厅、水疗馆、图书馆和其他舒适的设施都属于共享空间。“老橡树公宅”年轻的创办人雷萨,年龄也与这栋公寓的大部分租户相仿。

正值20多岁年华的他,留意到英国人平均结婚年龄早已上升至29岁,且他们觉得结婚前是没有购房或住在一整套公寓的需要,因此创办了“老橡树公宅”。

于是,原本一栋已经荒废了5年的破旧办公楼,经过设计师的巧手,蜕变成受年轻人追捧的时尚楼房,在租房费用昂贵的伦敦里,这里的房租适合拥有中等收入的年轻人。

根据该项目发展商The Collective资料显示,“老橡树公宅”共居项目每周租金178英镑起,租金价格已包括清洁费用、政府税、无线上网费用等。

“玖楼”的装潢极具怀旧又温馨的特色,营造出家的感觉。

在台湾

玖楼为屋主管理产业

台湾年轻人突发奇想,创办了创意的共享空间——玖楼。你可能在想,“玖楼”,岂不是9楼?

“社企流”报道显示,位于台北“玖楼”的前身是由创办人和他的朋友所租来的,因为在第九楼,所以就取名叫“玖楼”。

一年半扩展8公寓

“玖楼”是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所创办,他们希望可以将共居公寓打造成一个服务平台,主要是为屋主管理产业,如为一些老旧和闲置产业设计和装修,给予空间重生的机会,借此让大家重新建立对家的想象。

这个项目成立将近一年半时就已扩展到8间合作公寓,房间十分抢手,短短几天便收到过百封的房客申请表格。

玖楼的租客有60多人,虽然租客国籍大不同,有来自菲律宾、加拿大、德国和美国等,但大家在这个独特又温馨的共居环境下,渐渐融入彼此的生活文化。

租客们的相处方式犹如家人般,常常相约在厨房一起做饭,交流一天的快乐与烦恼,共享晚饭时光,然后约上志同道合的租客一起看喜欢的电影,修补彼此生活习惯和文化的差异。

“玖楼”强调“共生”的概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所以公寓内的设计都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主,包括开放式的厨房、大客厅、办公空间等。

“圣蹟”共居住宅使日本老人拥有多姿多彩的养老生活。

在日本

圣蹟衍生混龄居住模式

共享公寓也在日本逐渐流行起来,但较特别的是这种生活模式通常只受年轻或单身的中年人青睐,想不到在日本却意外受到年过半百的老人青睐。

人口老化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棘手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IMF)年中曾经通过《亚洲经济展望报告》呼吁亚洲经济体以日本作为前车之鉴,提早应对人口迅速老化问题,因该国面对的老龄化和人口萎缩两个问题尤其严重。

当地许多老人对自己的养老生活感到焦虑,担心自己孤独终老,有病痛时也无人照料,使老人开始向往与他人居住的生活,衍生出共享生活及混龄居住模式。

目前,日本各个城市都有混龄共居住宅的踪迹。

这些住宅备有独立房间,如其他共居公寓一样,设有共享厨房、餐厅、洗衣房等。

“G点电视”资料显示,位于东京多摩市的“圣蹟”共居住宅的住户多达28人,他们利用轮班制分配家务,轮流打扫公共空间和修整院子,这种互助的生活模式塑造出对老人来说较为安全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活更人性化和独立,同时也能融入社区,得到良好的照顾。

他们每周都会安排一到两次的共餐时光,借此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从分享中的点点滴滴形成更多的信任和安全感,让老人感受到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居住空间,更有一种家的感觉和归属感。

老人寻找“墓友”

有趣的是,《苹果日报》点出小部分的老人甚至通过共居模式寻找“墓友”,与朝夕相处的室友成为好朋友之后,讨论和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择求“墓友”一起走过人生最后的阶段。

无论如何,这都反映共居模式大大地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

德国“Geku-Haus”租户有老人和年轻人,老人可提供过往人脉协助年轻人,年轻人则负责照顾老人。

在德国

Geku-Haus长者青年同居互助

远在德国,当地老人流行“同居式”养老,纷纷赶上“搭伴”养老的潮流列车。

虽然当地养老体制健全,老人大多进入疗养院安心养老,但疗养院生活较为单调,为照顾老人安全和健康,限制往往较为严苛。

许多厌倦了疗养院枯燥乏味生活的老人,号召身边兴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居住。

出乎意料的是,有些老人并不憧憬与自己年龄相仿的老人居住,反而转向招揽年轻人与他们共居。

压低租价吸引年轻人

《都市快报》报道指出,德国老人与年轻人居住,主要目的是让年轻人帮忙分担家务和承担部分看护老人的义务。德国的出租单位十分有限,房租高昂让许多年轻人却步。

一些心态年轻的老人愿意压低自己房子的出租价,以吸引年轻人前来居住,借此换取年轻人的劳动力。

根据《联合报》报道,德国有一所“Geku-Haus”,专门为“青银”,即长者和青年提供住宿服务,年纪最大的住户约78岁,老人大多拥有特殊工艺,而年轻人则是艺术家或广告行销专才。老人可提供过往的人脉为年轻人谋职,年轻人则需负责照顾老人。

除了可以弥补老人体力上的不足,年轻人也有陪老人聊天的义务,老人也能以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予同居年轻人指导,在生活品质和心灵成长上取得相辅相成的效应。

反应

 

旅游

打造共同社区 买屋并非主流选择

捕风捉景|何凯晶(自由职业设计师)

随着全球人口不停上升,我们的话题离不开“住”这件事,从地面盖房到垂直盖楼,从爱彼迎出租空房老屋翻新,每一寸的土地利益最大化,其实都在讨论怎么“住得更加有效率”,更加无缝接轨地融入到当下的经济体系,似乎真的很少讨论“怎么住得更友好”这件事。

合作住房(co-operative housing)对于马来西亚的群体是一个很新鲜的词汇,很多人的第一联想就是共享居住(co-living),然而现今市面上大多数共享居住的推广都以“青年人聚在一起玩乐”,或者“漂亮的共享设施如开放厨房健身房”的照片,让我们对于共同居住的第一印象或者单一标准定格于此。

当“共居”以生活附加价值被贩卖,我们还是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提升自己的经济能力来获取更高质量的商品:更智能的设施,更高质量的社交圈,更舒服的床等。

当然,我所谓的轻而易举并不是指赚钱很容易,而是我们不再需要去思考居住本身,已经有那么多方案让我们被动选择。

以人为本互相照顾

而合作住房是一种回到“以人为本”的思考上,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不和发展商在同一个住房市场的竞争体系里,它既受到法律的保护禁止土地价码飙升,又通过居住在此地的人的共同决议来决定住房的大小和空间功能。换句话来说,它就是找一群好朋友做邻居,互相照顾。

苏黎世市合作居住

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好的事情吗?

“苏黎世市(Zürich, Switzerland)就是这样一个理想案例。苏黎世市政府从1907年开始推进住房建设,至今已超过一百年。”

这句话摘录自贾如君的《不只是居住》,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合作住宅模式,其中苏黎世市有近四分之一是永久性的非营利性住房,大部分来由合作社运营,他们的国民绝对有买房的经济实力,但是他们选择租房或者合作居住,可见买房其实不一定是一个主流的选择。

荒地打造共享社区

在马来西亚位于吉隆坡旧巴生路(old klang road)上,有一股新力量正在蓄势待发,他们是成立不久的KONGSI CO-OP,打算在一片荒地开垦土地,从零开始打造一个共享社区,由共同创造和共同分享的行为,并与自然持续共同发展。

他们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养土播种,先从食物开始自力更生,并定期举办读书会,了解何谓“合作经济”,探索在资本制度下的另一种生存架构:一个没有中央银行、勿需买人寿保险、人的劳动可以直接得到犒赏、不被中间商赚差价,以及人与人更直接的联系等。

尽管合作社在多数发达国家并不罕见,但在马来西亚这一切仍在实验开始阶段。

若你也对这个世界的运作模式有一点点困惑,或者到了该买房的年龄阶段思考着有没有别的选择时,或许可以让“合作社”这个词进入你的日常信息雷达里。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