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槟城山坡观察”网站
接112投报86非法开发

沙农为槟城论坛创设的“槟城山坡观察”网站主持推介礼,左四起沙农、雷西、甘钻萍及甘达古马(右)。

(槟城31日讯)槟城论坛创设的“槟城山坡观察”网站(Penang Hills Watch-PHW),截至昨日为止共接获112项投报,其中86项被证实为非法开发。

槟城论坛成员雷西指出,目击山林开发活动者,可用智能手机拍下照片,然后通过Whatsapp把照片传寄到“槟城山坡观察”热线:+6011-5127 4227,并附上简短的说明。



监督山林开发活动

“若手机的地理位置设定是开放的,那么目击者亦可将受影响的山林卫星定位系统(GPS)坐标也一并附上。

他今日在“槟城山坡观察”网站推介仪式上说,目击者也可将相同的信息传寄到电邮地址:[email protected]或面子书(@PenangHillsWatch)。

雷西说,在接到投报后,PHW志愿工作者将逐一查证核实,然后输入网上资讯储藏库并以地图标记方式呈现。公众可通过网址(http://hillclearinginpenang.ushahidi.io/views/map)一起监督、观察和了解最新的山林和山坡地发展状态,为了达到更理想的观图游览效果,公众可使用Google Chrome为首要的网络游览器。

监督观察了解山林



他表示,公众可游览槟城论坛网站(https://penangforum.net/)获取及下载宣传册子和指示说明教学视频,以学习如何呈上目击报告及如何使用“槟城山坡观察”网页来审阅地标图表资讯。

此外,公众也可于即日起直接登入以下的Penang Hills Watch 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f4PMwmVd56togyY82vr20w)来观赏该指示说明教学视频。

出席槟城论坛创设的“槟城山坡观察”网站推介仪式者踊跃。

“槟城山坡观察”联系方式和网络链接  

 

WhatsApp热线:+6011-5127 4277    

电邮地址:[email protected]    

面子书:@PenangHillswatch《槟城山坡观察》    

网上资讯储藏库:http://hillclearinginpenang.ushahidi.io/views/map    

指示说明教学视频:https://penangforum.net/Penang Hills     

Watch 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f4PMwmVd56togyY82vr20w    

甘钻萍:槟仅7.4%森林

槟城论坛成员甘钻萍博士指出,根据槟州森林局记录,州内只有7.4%土地是森林地,当中6%是森林保护区;而余下的1.4%也必须保护,以免遭非法开发。

她说,“槟城山坡观察”已架设并将维持一个网上资讯储藏库(online repository)。通过公众举报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正式官方资讯记录所有山林开发活动的资讯,包括坐标位置和地图资讯。

“因此,‘槟城山坡观察’将征求更广大与密切关注山林状态的公众人士,如登山爱好者、非政府组织、居民协会与媒体,投报与报道他们所目击和观察到的山坡发展活动。”

甘达古马:应修改条例指令发展商先建沟再发展

马来西亚自然之友顾问兼槟城论坛成员甘达古马指出,山区和平地发展,以及渠道建设不一致,是导致水灾的成因。

他认为槟岛市政厅应该修改条例,仿效英国般指令发展商先建渠道再发展,以便解决一雨成灾问题。  

推介槟山坡观察网站

他表示,上周六发生的水灾并非涨潮或不寻常降雨量所致,而是因为发展计划进行时,未先建疏通水流的渠道,而是发展计划为先,因此易于引起流通问题而造成水灾。 

他今日在槟城论坛创设的“槟城山坡观察”(Penang Hills Watch)网站主持推介仪式后,针对记者的提问这样说。

槟城论坛为了防范类似湖内“秃头山”的非法开发山区事件重演,而成立于今日进行推介礼的“槟城山坡观察”网站,并吁请民众共同参与监督山坡情况和举报违例的开发活动。

他说,据他所知,英国政府是指令发展商在所有发展计划进行前,须先展开渠道建设,这方面的做法可避免发展计划导致水患。

Enhance教育机构拿督沙农博士为“槟城山坡观察”主持推介后,在问答环节表示,州政府必须搞清楚水灾主因,才能对症下药。

“州政府怪罪中央未发放治水拨款,但这(不发放拨款)是水灾的主因吗?”

反应

 

旅游

非法菜棚泛滥成灾 小心贻害后世!

文与图|朱海波

2021年稍,圣诞节前几日,猛迅的东北季风为中马地区带来40年罕见的豪雨,继而酿成大水患……仅仅又过一周,也就是元旦前后,豪雨竟然南移,于是柔佛州北部地区接着遭受重创,灾情甚至超越2008年昔加末大水患,在此次特有的空拍鸟瞰中,只见巫罗加什小镇一片汪洋。

就在中南马普遍陷于重灾之时,我却在金马仑高原上登山度假。与处处水患的风声鹤唳不同,圣诞及元旦时节的金马仑高原上,竟然天气良好,甚至常见天晴,或只是绵绵细雨。

正因全球暖化加剧,近年来我们目睹着世界各地自然灾害益加频繁,愈演愈烈,往昔所谓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如今可能年年相遇。暖化是全球趋同,马来西亚当然亦不能幸免,2022年元旦前后的中南马雨灾,日后重临的机率颇高。

本来为应对雨患而未雨绸缪,我们该做好的是在全国范围内保留森林,扩大植被覆盖率,让更多土壤牢固,由广阔高山森林及农林用地吸收蕴藏水份,并疏通各大河道,在城镇加深沟渠,让排水迅速,才能减缓灾害。

开发过度

但这次目睹金马仑/罗金高原地区,呈现在我眼前的,是最劣质的土地管理范例,又或者说——已经陷入了开发失控的状况。

首先该说说,金马仑/罗金高原这片广袤的土地究竟是什么?

在马来半岛殖民地时代,金马仑高原所在的主干山脉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功能性谓称“中央分水岭”,也就是这条山脉脊背把马来半岛的河流分切为东西走向,而金马仑高原则是分水岭山脉区中最宽阔的一段,而更多人不知道的是,马来半岛最大的3条河流;彭享河、霹雳河、吉兰丹河,都不约而同的发源于这片高群云集的金马仑高原。

也就是说,虽然马来半岛的人口中心及经济心脏是雪隆区巴生河流域,但地理轴心及水文总源却是金马仑高原,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简直无须说明,单单是金马仑/罗金高原作为中央分水岭的地理意义,就该一千次否决对于它的任何发展建议了。

不言而喻,金马仑/罗金高原是应该执行保育的,不幸的是,历来金马仑地区过度的盗伐林木及非法扩大的蔬菜种植,使浊黄的河水伴随着大量农药及化肥流入滚滚半岛最大的3条水系。
 

雨林变了菜棚

所有曾驾驶汽车经过罗金高原的人都能不约而同的目睹这一点,今天覆盖在高原山坡地之上的已经不再是大片雨林,而是大片菜棚。

与能充分吸收雨水的森林不同,菜棚更像是城市建筑群,城市的屋瓦及混凝土使雨水无法渗入土地而被迫灌入沟渠里,暴雨则往往使沟渠水量满溢,而满溢而出的雨水又因混凝土的阻挡而无法被土壤吸收,于是就是水患。

菜棚群的阻水效应一如城市,但更糟的是这些菜棚都架设在山坡地上,一些或是非法用地,没有市政局为地区维护斜坡及设置沟渠,于是雨水不断在冲刷着菜棚旁的坡地,不断崩塌的黄土使菜棚永远岌岌可危,也使山沟及河流永远浊黄。

与一旦种植就长达百年的茶树不同,茶树尽管矮小,但栽种后就不再移除,经多年生长而根深柢固,仍形成保护土壤并吸收雨水的植被层,仅次于森林。

频密播种拔除

但所有蔬菜类几乎都是短期生长的一年作物,生长期三五个月不等,每年在同一片土地上频率的播种又拔除,即使在平原上种植,也免不了长期的水土流失,而在陡峭又雨水多的高原上种植,本质上就是对土壤的大肆挥霍,贻害后世。

蔬菜种植是50年代开始入驻金马仑高原的,最初的菜农则是华人村子美兰村,今天望向美兰村,依旧是一片美丽朴素的旧式农村面貌。

而到了90年代,才发生着大规模的非法开发山区农地,也形成了今日菜棚泛滥成灾的滥觞。

 /苍林先生失踪6周年/ 观赏大王花缅怀先生

2022年元旦时节,又逢苍林先生失踪6周年忌,一如既往,我安排了在金马仑高原进行群山巡礼及大王花观赏,借以缅怀先生。而自2020年初冠病疫情以来,我已经有两年未曾到访金马仑群山及罗金高原的大王花圣地了,且看看圣地是否安好?

大王花圣地(Rafflesia Sanctum),位于吉兰丹罗金高原(Lojing highland)布诺河(Sg.Brook)地区PosBrook。在这片河流山谷间,居住着多达1万5000以上的先奴伊地苗(Senoi-Timiar)原住民,其占马来半岛16万原住民总人口的十份之一,是不折不扣的原住民大聚落群。
 

河谷满目疮痍

但即便如此,原住民们仍始终被排除在土地使用的决策权之外,早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此地区的雨林就已经深受伐木劫灾之苦了。到了2010年苍林先生决心为帮助原住民立大王花圣地时,布诺河谷环绕四周已经是满目疮痍了。现在更是——鹊巢鸠占似的的遍布着大量白色塑料顶盖的菜棚。

大王花的确罕见,及引人注目,但它终究只是雨林生态中的微小单元,大王花圣地的初衷并非仅仅为了大王花,而是为了其整个雨林的生态系,及与之相互依旧的地苗原住民。

2010年至2012年间,苍林先生及其团队,便据此相念,如火如荼的在布诺地区进行着大王花圣地的建设工作。

但与此同时,雨林劫伐及菜棚扩张,仍一刻未停。

非法菜棚变本加厉

在这次寻访大王花之旅时,我们随登孔河村长阿伦的向导,沿途所见却是触目惊心。建筑中的巨大菜棚群深入雨林,四周童山濯濯,山坡崩坍陷落,到处浊流滚滚,在那晦暗昏沉的斜风细雨之下,是一片山颓木坏的末日景象。

村长阿伦黯然神伤,为自己家园的劫难痛心疾首,询问这些建筑中的巨大菜棚群是谁家公司的杰作?答案是一群人……原来“非法菜棚”从来就不是少数者的所为。

犹记得2014年末,吉兰丹发生30年来最严重的大水灾,滚滚洪流自大河上游奔涌而下,所到之处哀鸿遍野?当时各方纷纷将矛头指向金马仑高原上肆无忌惮的非法农业地,而后地方政府为平息民愤,甚至派遣清理队伍捣毁部份非法地上的设施,以示雷厉风行。

一度人们以为,非法菜棚的扩张已经被遏制了。

然而好几年过去了,高原上的非法菜棚非但没有减少哪怕是一公顷,反而还变本加厉的扩张中。

这种明显违背土地管理规范,不应该被批准的山坡地农业使用,是如何继续存在?没理由仅仅为了的挣钱至上,为了那几枚番茄或青菜,让下游居民或遭遇洪灾的危险?

对环境议题有多少关心?

近两年罗金高原布诺河谷的大王花观赏算是红了,社交媒体上不断显示着众多山友前往观赏,顺道贴上了不少红彤彤的盛开的大王花,及山友们惊喜的围绕巨花的照片,更有者进一步大谈环境保护,呼吁珍惜大王花等等。

但几乎所有队伍都对前往大王花途中必定目睹的——恶性扩张的菜棚、童山濯濯的原野、浊黄不堪的河水,不曾在社交网络出过一声或是贴过一张照片,对真实摆在眼前的环境破坏视若无睹。

山友们的环保议题只局限于在山上的扔捡垃圾,缺乏宏观格局,又或者是文化共性上认同“挣钱的合理性凌驾一切”,对隐患无动于衷。

对于高原菜棚的设立,人们总辩解说是谋生活路,但我必须驳斥——在地势陡峭的高原耕种的所谓谋生活路,却是下游的恶梦。

高原蔬菜迷思 生活品质的一环?

在常年多雨的热带高原上耕种蔬菜,是否真有其必要?且看我们是否能在没有高原蔬菜的情况下,不失品质的生活?

柔佛州菜市掠影

我在柔佛州的家乡古来,市场上的蔬菜来源十分多元,比重最大的是就近生产的蔬菜,其实古来本身就是著名的绿叶菜蔬生产区,许多务农企业努力将蔬菜生产规范化,以利出口新加坡市场。

自耕小菜畦的小农也不少,我的邻居就在她一片屋地大小的菜园子里翻翻锄锄十多年,其产出让其女儿在早市上出售,相同的也有好些类似小农在早市中兜售着自称的有机蔬菜。

处处可见的越南籍女摊贩,则出售着10令吉任选3或5份的蔬菜薯类等,其外观通常较不规则,可能是不符大型商场的苛刻要求下的淘汰货,恰好可以廉收廉售。

我相当喜欢光顾上述自耕小农及越南小摊贩,并认为她们小巧的蔬果瓜薯别具特色。

除此之外,便是金马仑蔬菜及中国蔬果的分庭抗礼的世界。
 

砂拉越菜市一瞥

在我工作的砂拉越美里地区,菜市场中常常可见一种个头较小,来自沙巴州,略长呈椭圆形的番茄,可能是在露天之下传统菜畦中成长吧,有些大小不一或过熟,及虫子咬过的迹象,但不这并影响烹饪。

另外市场充斥着砂拉越就地生产的菜心、小白菜、茄子、秋葵、树子菜、长豆、四季豆、四菱豆、南瓜等,虽没金马仑蔬菜那般体积硕大及外观划一,但胜在产地近,就地销售种类不缺。

菜棚是农业工厂

可见菜市场上大多数的蔬菜,并不需要在高原上种植,能减低气候干扰的菜棚技术也非金马仑所独有,事实上,菜棚在全国遍地开花,另外——严格来说,菜棚其实是一种农业工厂;菜棚的塑料顶盖拒绝了自然气候,只允许射入可见光,其常见使用日光灯夜间持续照射,以促进生长,也有利于温度调控。它的内部管线铺设完整,用马达驱动水泵,以花洒或滴灌替代雨水灌溉,运作中包含定期的除虫剂及液态化肥。

它的层架则拒绝了土壤,农(工)产品主要根植于椰丝介质吊包中(椰丝从孟加拉入口),吊包产生土壤的简单功用,藉化肥成长而非以土壤内的微生物互助。

承担代价得不偿失

这种隔绝自然环境的“工厂”所费不靡,但却能稳定的产出规格划一的农产品,便于签订长期合同以供应超市或海外市场。但也须反过来说,既然菜棚是能充分调节外在条件的农业工厂,为何非得建筑在金马仑高原上?它的确可以设立在任何地方,包括山下的平原。

个中原因,高原潮湿寒冷的天然环境,能使好些蔬菜甜度较高,但在这个调味剂泛滥的时代,这种微弱的差异其实可以被完全忽略。说到底,实在不值得为那一点可有可无的微甜付出任何代价。

没错高原蔬菜的确体积硕大,卖相迷人,但这其实是技术成熟的结果,金马仑菜农即使迁下平原,依旧可以种出这种规格的蔬菜。但继续在高原扩展菜棚,社会及环境承担的代价极大,宏观而言实在得不偿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