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爪夷书法】应注重教育改革
勿强制推行爪夷书法

身在多元民族的我国社会,各族人民都期待平等政策。

(劳勿5日讯)推行爪夷书法学习不应强制,华社领袖认为政府或教育部应更注重推动教育改革,实施世界观的教育制度,不要把教育当作政治游戏。

爪夷书法课课题近期闹得沸沸扬扬,引起华社的强烈反弹。



针对执政党部分领袖有关学习爪夷文不会损害华裔特质,反而有益于国民团结的言论,站在前线的华教工作者及领袖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认为,教育部应注重如何改善目前不完善的教育制度。

他们认为,只要课程纲要符合多元国情,种族不团结的说法根本不存在,同时,只要国内没有种族极端的言论和行为举止,任何的生活方式,都是促进国民团结的理想办法。

“我们不是排斥,只是政府不应该强制华、淡小生学习爪夷书法。”

虽来自不同生活与宗教背景,但华小与友族同学都在相互学习中快乐成长。

各族期待平等政策

尤其是身在多元民族的我国社会,各族人民都期待平等政策,而不是走向单元教育政策,来影响国民团结。



“希望政府要记得,这是马来西亚,是由各民族一起努力组建的国家。即使是政府要推动新教育制度,也应以世界观作为参考的准绳,而不是强制性让人民接受一些没有利益的教育政策。”

政府勿破坏种族和谐

华小领袖认为,爪夷书法被列入华小与淡小课程,已经挑起了种族敏感情绪,希望政府勿做出破坏种族和谐之举。

“国民型小学的孩子学习负担已经很沉重,增加爪夷书法只会让孩子更感吃力。”

他们认为,教育部应关注于提高孩子的语文如英语、学术水平,以便未来更有条件与世界接轨。

劳勿发展华小工委会主席卢宇廷:打开同化缺口

政府或是教育部应尽快收回成命,爪夷书法的元素是不适合用在华小和淡小的教育体系上。

以华小为例,一旦爪夷书法进入华小,这将是我国华文教育上或打开同化政策的缺口。

“这是不适合的,这将让华校失去了本质,会影响华小的根基。”

他说,工委会将会与其他维护华教的组织,呈上集体备忘录。

“如果教育部没有收回成命,我们再研究要怎样进一步采取行动。”

而连突发展华小工委会主席吴思亿:宏观推动教育

我不赞同爪夷书法内容增加在华淡小的课程内。

要推动爪夷书法艺术尚有其他平台,政府不应该强制性学习。

爪夷书法进入华小课程是不适合,政府应以宏观的眼光推动教育,引领人民走向世界经济。”

华小需要的是政府的支持,协助提升和改善不足之处,而不是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该工委会将会与国内的华教团体同在,坚决反对爪夷书法进入华小和淡小课程的政策,并要求教育部撤回有关决策。

劳勿中竞华小董事长徐忠善:改善师资不足

爪夷书法有其艺术价值,但却不是教育部把它纳入华、淡小教育课程的理由。

一旦爪夷文书法课程进入国民型小学,就等于是打开了缺口,华淡小学将会在不久后失去了本质,或也会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以华小为例,我们更需要教育部在软硬体设备上的提升,如:改善师资不足、让更多老师接受培训、增加拨款给华小维修破损之处等;而不是贸然为华小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和压力。

身为华教董事会成员,同道们必须捍卫,教育部应该注重于提升教育政策,而不是把华小和淡小做为政治游戏。

而连突美拉华小董事长拿督林火莉:倡导多源流教育

要推动国民团结有其他学习平台,爪夷书法被纳入华、淡小的课程是不适合的。

教育部或以把学习爪夷书法列为课程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是否要参与,而不是强制性推行。

为此,我希望政府撤回有关政策。

我们国家是倡导多源流教育,几十年来,孩子们都在相互认识与学习彼此的文化,大家在包容、尊重与体谅中一起为国家贡献,也打造了安定与昌盛的生活环境,这也是让外国人感到敬佩的特色。

不应强迫同化

华小教育都在贯彻中庸教育,身为家长,更希望下一代在母语教育和中华文化环境中学习,而不是被政府强迫性走向同化的政策步伐。

我对学习爪夷书法被政治人物说为可团结国民的说法感到遗憾,并认为这是倒退的想法。

政府应该把握多元文化的优势,引领人民走向更美好世界平台,而不是锁在有限的格局里。

反应

 

言论

2030教育新愿景/林国安

当前时代变革,全球性大趋势,如数字化、知识经济、人工智能应用等,正影响着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

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方式也发生根本性变革,教育学界在反思如何拓宽对教育价值功能的认识,即从传统的“经济增长”的发展视角转向“包容性增长”的概念。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只停留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上,还应能够协调个人、社会和环境发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并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发布《OECD 2030学习框架》和《OECD学习罗盘2030》,聚焦包容性学生学习发展,提出全球2030教育新愿景:追求个体和社会福祉。

根据OECD的诠释,“福祉”(Well-being)的意涵不仅仅与获得物质资源(如收入与财富、工作与工资、住房)的机会相关,还与生活和环境的质量(包括健康、公民参与、社区发展、安全、生活满意度、教育、环境等)关系密切。

个人助提升社会福祉

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个人和社会的福祉,而且个人福祉有助于社会福祉指数提升,社会福祉指数提升保障个人幸福感获得。

《OECD 2030学习框架》和《OECD学习罗盘2030》启示人们以全新视角思考教育目标任务、教育生态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发展诸领域的改革,以实现上述教育新愿景。

当前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任务在于培养面向2030未来世界的学生及其必备能力。

这“能力”是一个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概念。人们通过教育掌握知识、技能,具备正确态度与价值观,以应对复杂社会发展的需求、创造美好的未来。

然而,未来世界毕竟是充满变革且不稳定、不明确的。教育还得建构“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在陌生环境中自定航向,从教育中完成蜕变,成为教学认识、实践和发展的主体,亲身体验学习历程,收获愉悦感,激发终身学习的热情,最终实现自身和社会的福祉。

界定“学生成功”内涵

这是面向2030学习的核心,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重视学习结果到重视学习过程的转变,重新界定了“学生成功”的内涵。

OECD 2030教育新愿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旨是相吻合的: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生学习的机会;使学习者掌握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为环境完整性、经济可行性和公正社会做出明智的决定并采取负责任的行动,以有效应对世界正面临的相互关联的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形塑美好世界。

综观近年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牵涉很多利益攸关者的生态系统。为了履行教育缔造个人和社会福祉的承诺,以下一些原则常被遵循以适应教育体系变化的需要:

(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并确保在教育中和通过教育实现公平、机遇与包容。

(二)学校课程教学内容递增,学生需要从“多用点时间学习”转型“高质量地利用学习时间”,以充分掌握学科的关键概念。

(三)课程实施存在效益滞后性特点,课程目标与学习成果之间也存在差距,学校需要被赋予自主权以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切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学习需要。

(四)创新课程,包括科技融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驾驭未来的能力,但必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中感受到获得感,避免数字鸿沟。

(五)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重新定位,确保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指导者和学习促进者的作用,以及增能课程开发专业职责。

(六)发展教育系统面向2030变革社会和塑造未来的关键能力,包括创造新价值、协调矛盾困境、承担责任等能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