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独家/视频】转型半手工机械找到出路
麻坡打铁家族传第四代

打铁首步骤,切割铁枝。

(麻坡30日讯)麻坡唯一的打铁业家族,成功转型生产模式、服务也受到肯定与订单增加,如今第四代人传承打铁手艺。

谈起打铁业,许多人会联想到夕阳行业,惟麻坡赖氏老字号打铁家族的生意与手艺,顺势传承而下,继承人并不言苦。



家族打铁坊生产线,从传统纯手工制,转型至“半手工、半机械”模式;由于订单增加,业者亦聘请本地员工授予打铁手艺,是南马区其他打铁业者学习的榜样。

无论是榴梿刀、巴冷刀、油棕刀、长刀或木盒刀,各类园丘可派上用场的铁制刀类,都难不倒赖氏打铁家族。

从事打铁业41年的赖淼章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指出,爷爷赖修贵早期从中国南下我国,也把打铁手艺传承予父亲赖尽忠。

“马六甲鸡场街的打铁老店及麻坡市区四马路的打铁老店,都是我们家族成员的事业。而我是在父亲去世后自行创业,从麻坡后港的基地做起,后来经济条件许可,再转向目前的双溪慕达设打铁坊,及培养第四代接手事业。”

他说,他17岁开始学习打铁,不觉得打铁工作辛苦,该行业讲究品质,好产品能让人信服,生意就会上门。




赖淼章年少时学打铁手艺,铁制品是徒手敲打而成,如今打铁坊转型为半自动生产,他一样掌握得宜,敬业乐业。

手工制作更胜机械

该行业必须顺应需求与变通,所以他在淡季时,也会思考打铁手艺如何增添创意,当新一批订单到来时把实用的创意派上用场,顾客群会从这些铁制品中发现他的用心。

他说,如今订单来自泰国、霹雳怡保等地,他欣慰长子与第三儿子都乐意继承祖业。

“顺应时代变迁,纯手工制作已赶不上时代的脚步,而纯机械打造却无法制出手工打造的手艺特色。因为,综合手艺与机械才是最好对策。”

赖氏打铁家族第四代赖汶杰,已传承打铁手艺。

对父亲满满敬意2儿助守祖业

长子赖汶杰受访时回忆,他是在大学毕业后,父母要他考虑继承打铁业,而开始接触铁制品。

他说,4年前他抱着尝试的心态学习,之后他接受这行业,至今已有一身熟练的打铁手艺。

谈到父亲,他满是敬意。他说,父亲在打铁时不觉得累,不过每当父亲回家时,他看到父亲眼睛里有黑色“铁屑”,兄弟们轮流帮父亲将铁屑取出。

“我佩服父亲,以前能长时间、炎热天气及工作环境下工作,且不言苦。” 

次子赖汶彬展示园主喜欢自行配备的木盒刀。

由于铁制品受到肯定,回头下订的批发商也增多,赖家的小儿子赖汶城,约3年前完成国民服务计划后,也加入学习打铁手艺的行列,兄弟将一起协助父亲守着祖业。

赖淼章夫妇同心,除了用心经营家业,也把打铁手艺传给下一代。

打铁人坚持与智慧

打铁业能顺应时代挑战而转型,是赖家第三代打铁人的智慧。

要知道打铁环境,会对身体带来伤害,长期的打铁过程中,听力与视力会受损。除此,打铁人在空气素质不佳的环境下工作,会影响呼吸道。

因此,一些工序由机械取代,可以改善问题与增加效率。

当园主与收割员工在使用铁制工具刀时,应佩服打铁人的坚持与精神。 

反应

 

地方

【独家】巴西不南邦老街
椰脚打铁业光景不再

林昌万打铁61年,与妻子之间的默契是从一锤一敲中共谱。

开工了!“椰脚”在寒风飕飕的清晨5时,传来不断的铁锤敲打声,天仍未亮,但炭炉前的铁砧台已开始火花四溅,铁匠师父轮流放鞭炮,迎庆开工大吉,顿时热闹起来!

那是1950年至1960年的“椰脚”景象,这个以福建人为主、广东人及客家人为少数的老镇,也就是现在雪州瓜雪县的巴西不南邦老街,当年,打铁铺行业一度兴盛,业者尤以客家籍贯人士为多。



随着时代转变,老街板铺曾经历两次的火灾,附近20年前的芭场如今也已发展为新住宅区,而新年期间打铁铺开年的热闹习俗也已经消失,当地剩下的只是一道老街,两间打铁铺和一间白铁铺。

现年78岁的金利栈第二代传人林昌万笑谈往事时,就向《南洋商报》记者说,祖传的铁匠行业,可谓新年期间也手不停锤,大家一般都是在打铁工坊祭祀神明,迎接开工吉日。

他说,如今农历新年期间,以往大清早谁家鞭炮响得早的热闹情形已不复见,不过因为游子赶回乡过年,所以巴西不南邦的新年仍然是车水马龙。

椰脚第一排店铺的打铁师傅林隆辉则笑言,“开工日”已是过去式,如今的态度是“以前的事别去想,努力省钱,工作才是No.1。”

“惟有认真学到的,到老了只要有手有脚和勤力做,才是功夫。”



老街惟一的白铁铺,除了制做顾客预定的制品,同时也修补器材。
林昌万:打铁业鼎盛期,生意竞争大。

鼎盛期逾15间打铁铺

巴西不南邦早期俗称为芭头、芭中、芭尾、椰脚和港口,县内的小渔村渔民依靠捕鱼为生,造船工随之兴盛。

据闻日据时代后,瓜雪区从大港、沙白安南、丹绒加弄、适耕庄至“椰脚”在五十年代的鼎盛期,有超过15间打铁铺,堪称最辉煌的时期。

手艺越好竞争具优势

打铁师傅林昌万说,打铁业鼎盛期,生意非常竞争,手艺、产量和价格都可以竞争。

“手艺越好成品越快自然就越有竞争优势,追赶不上交货限期,很快就会被其他打铁铺以更低卖价,抢去了生意。”

他形容,巴西不南邦虽然靠渔业带动造船工,家家户户争取船底造工,找到吃却赚不来钱,这行业惟“勤”才能谋出路,养出一身的好功夫。

根据林昌万的讲述和引领,我们从他的老铁铺走出大门,右转经过数间店铺后,就是林昌万72岁的侄儿林隆辉的打铁铺,而左转数间店铺,则是林昌万78岁的叔公辈长者林世朋的白铁铺。

“早期的铁匠行业非常重视开工日,祭拜铁拐李仙师,宰杀公鸡将血涂在风箱、火炉、铁锤等等,打铁开工,燃放鞭炮。”

他感叹,打铁行业赚得来吃,但却赚不来钱,随着瓜雪区的打铁业逐渐销声匿迹,老街起初存在的3间打铁铺,现也只剩下2间。

林隆辉少年即随公公学艺,并表示只要体力尚仍会天天打铁。

打铁成本增

启动电源的风箱,煽旺了烧得通红的炭火,而这些铁匠火炉所用的炭,早期一包才1令吉,如今一包要10多至20令吉。

林昌万说,如今每次打铁,炭火一烧,就要烧掉好几块钱,成本虽增加,但打铁行业的景况,似乎仍是十年如一日,没什么大突破。

“港口早期有电船开往雪邦,我们就将货送到外围,乘船到丹绒士拔留宿一天,隔日再启程抵达雪邦。在那个年代,100多元收入已足以养家,炒粿条才30仙一碟,一趟船费才收费20仙,现在已没这首歌唱了。”

他说,随着大工厂林立,铁具朝向大量生产,但铁匠工艺造刀,每把刀的成本可能要数十到百多令吉,而且也无法提供这么大的货源。

“每把刀售价可低至7至8令吉,但像我本身已老迈,只能打出5至6把刀,赚不多。”

他说,年少时也曾离家出外闯,当过杂工、学农及耕田等等,但就是不习惯,回来家乡又捡起了铁锤。

“辗转我当铁匠已61年,但这打铁铺已超过百岁,比我还老。”

电风箱煽起火炉,把炭烧得通红,才能清脆地铸打出器材。

赚到吃赚不到钱林昌万:做生意为本业

林昌万说,其父亲虽然学得打铁手艺,但因为赚钱不多,所以仍以做生意为本业。

他说,本身育有3个孩子,但也没延续这个行业,祖传的打铁业也是十年如一日,没太大改变。

“反倒是数年前建造业兴盛期,铁价从每公斤60仙飙升至每公斤2令吉10仙,老店里陆续有铁具不翼而飞,只好把器具都从店外移到店内。”

林昌万打造的工具,单是刀款少说也有十多种。

老街仅存白铁匠

白铁匠林世朋师傅一如既往照常营业,敲制托盘架、修补钢杯柄,偶尔翻阅自己的笔记,计算尺码制新容器。

林世朋妻子林太太说,自从对面店铺一户白铁匠因年纪老迈,数年前离逝后,这行业已是后继无人,现在老街只剩下他们一家。

她说,她和丈夫其实已不打算继续经营白铁业,5个孩子也曾表示要接他们一起居住,惟因觉得老来没事可做,所以不太习惯,遂决定继续在白铁铺作业,打发时间。

采访期间,记者眼看师傅不一会再拿起熔炉,烧热铁具镶补容器,正如“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的反面写照。或许,他年过七旬仍能中气十足,活动舒筋活络就是他的秘诀。

巴西不南邦铁匠开工日知多点:

行业:铁匠

拜祭神明:铁拐仙师(八仙之一李铁拐)

开工日:年初二(凌晨2时至5时)

宜:开工日在打铁坊祭祀后,开始打铁让砧子发出“叮叮咚咚”响声。

忌:百无禁忌,越早开工就越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