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李健伟面书招募志愿者
44教师下乡推广华教

来自百乐县的小学生参与全国教师下乡服务计划“营中营”。

由一个人善念,通过网络的平台,结合团队的力量,点亮了华教不平凡的希望。

来自劳勿的李健伟,目前在雪州沙登华小(二校)任职,他在5年前通过面子书发动了史无前例“从心出发”全国教师下乡服务计划,参与者是自筹活动经费及自掏腰包,融入乡间小镇的家庭,融入学生的心灵。



本来是陌生人的李健伟(右)与刘玲玲,因全国教师下乡服务计划而结识。

也因此,在2013年,42位未曾谋面的老师,就这样踏上服务队的列车,来到了百乐县金马扬。来到今天已经是第5年,第四站。

这是一项通过面子书号召志愿参与者的任务,并获得来自东西马的中学、华小、国小和幼儿园的44名华文教师自动自发报名参与。该项教师下乡服务的主旨是唤醒民众对华文教育的关爱,激发教师对社会的爱心,改善教育风气和感染教学氛围。

当时,果敢接待这支团队的是时任金马扬华小校长刘玲玲(目前已退休)。

从当初的不被看好计划,到后来成为人人都赞赏的活动,并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也成为街头巷尾坊所津津乐道。这样的改变,也教会了大家换个角度看问题。

李健伟就这样,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道所组成的团队,进入金马扬这个小山城,体验乡间孩子的生活。



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让家长们感受了教师下乡服务计划的意义。

以行动影响学生未来

虽然是短短10天的相处,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策划,如小学生学习营、中学生交流会、儿童欢乐时光,包括美化校园、环保种植、兴建围牆以及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居民的文娱表演学习,以及下乡教师寄宿家庭日、下乡教师交流会、嘉年会华园游的华语卡拉歌唱PK赛、文娱晚会、篮球友谊赛等环节,都带给了领养家庭一个快乐、温馨的时光。看见孩子们从被动转为主动,学习上的成长与进步,对大家来说,都是满怀的感动。

现代的老师不易当,每天满满的工作量让大家充满着劳累,但参与教师下乡服务的老师,他们却不惜牺牲假期的空间,而选择参与下乡服务,用求实的脚步在服务地区留下最美的足迹,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的未来。

在第二站柔佛州,服务队伍在服务地点起新地标。

刘玲玲:教师们播撒热忱

作为顾问,刘玲玲校长坦言,参与下乡服务的老师们,都无私地把自己对教育的那份热爱播撒在各受惠新村的角落。

她回顾说,当初在外甥女穿针引线下,把李健伟介绍过来。起初也担心,也难以相信,李健伟是通过网上号召国内的华裔老师,加入了下乡服务的团体。在大专生下乡服务风气普及化的现今社会,她也担心此活动也不过是一般尔尔。

身为顾问的刘玲玲(左六),对于全国教师下乡服务计划团员对教育的热心与无私奉献,深深感动。

引导培养学习风气

在了解全国教师下乡服务计划后,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切身明白,家长是孩子学习成长的终身导师,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不过,在小镇,许多孩子都是交给祖父母看顾,隔代教育存在着不少弊端,面对年纪大的长辈,在教育孩子上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要引导孩子培养学习风气,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于是,二话不说,刘玲玲把这项重任接了过来,召来了董家教,作为她的后盾,协助筹备和征求赞助,包括物色领养家庭。当时,这项活动前任家协吴华国与李春福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得到董家教以及热心人士的肯定。这项活动后,刘玲玲、吴华国及李春福,也成为了这项组织的顾问。

因为热心支持与协助,来自百乐的吴华国(左)及李春福,被委为下乡团的顾问。

10天的相处,老师们带着领养家庭的孩子们参与各项活动,让彼此加深了解。

推广汉服运动开始注入下乡服务计划,是其中一项重心项目。

爱岗敬业不断探索实践

更难得的是,为一些隔代教育家庭的长辈和孩子带来了启发。因为,教育本来就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师长们用了身心来感化孩子们的思维与言行举止。

身为校长,刘玲玲注重孩子的品德修养,下乡服务计划也让孩子在爱的教育中逐步懂得自尊、自爱。而根据一些领养家庭的回馈,在教师下乡服务计划后,在家长眼中桀骜不驯孩子都变得孝顺爱家了。

全国教师下乡服务计划把服务的热忱,带到全国各角落。

也因为这样,在2014年,她再次把服务队召回金马扬新村,举办全国教师下乡服务计划的“营中营”。

对于下乡服务的团队,她很感恩,尤其是参与活动前,大家都是遍布在全国各地的陌生人。是这一项使命,把大家都结合在一起,一起继续对教育事业追求,还有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她说,这叫爱岗敬业。

教师下乡服务计划的到来,为服务小镇带来满满的文艺新气象。

鼓吹服务社会为杏坛树立里程碑

李建伟说,这项教师下乡服务立下华文教师服务的另一新例,为杏坛树立新的里程碑。其主旨是鼓吹在职教师关心、服务和回馈社会,把希望的种子散播至全国各个角落,把爱心送到各地去,为教育的使命付出更多真诚和心力。

从2013年开动了服务列车,首站在金马扬、2014年第二站在柔佛、2015年停办,2016年第三站在霹雳玲珑以及今年第四站将在吉打州,虽然每一次的活动都有新脸孔的参与,但是,都是一个让大家学习与成长的机缘。

教师下乡服务计划也培训中学志工。

培训中学志工

例如,在第三站霹雳州,除了下乡老师,教师下乡服务计划也在进行中学志工的培训,来自各州25为志工一起下乡服务。

“不管你是正在执教的老师或还在就读师训、教育系的未来老师,我们都诚心诚意地邀请您来加入我们下乡这个大家庭。”

下乡的老师们体会了乡区孩子的生活,陪孩子读书与游戏,鼓励新村的孩子通过教育改变人生。村民及地方领袖的热心,老师们也被小地方的淳朴、和浓浓的人情与真情感动。

2013年,“从心出发”全国教师下乡服务计划,在彭亨百乐金马扬展开了起点。
2014年,第二站在柔佛举行。
2016年霹雳第三站。

反应

 

言论

独中应朝多元文化共存/朱键鸿

独中在经历了六十载的发展,其特色是什么?华教先贤们努力坚持传承华文教育、积极打造素质教育,在当代还能作为独中的招牌吗?

在华裔出生率日益下降、国际学校林立竞争、家长对教育的高要求等许多条件的改变下,独中的办学与定位已然受到挑战。许多学校已在课程和招生上寻求不同出路,但仍不时出现乖离独中本质的争议。

借着本年度华教节主题,透过再思林连玉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我想提出另一个可能的策略。

发展多元文化教育

林连玉等人当年在主张单语的国家语文教育政策下,坚持保留母语教育、力求传承华人文化,可谓为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若说独中本身即是多元文化体现的存在应不为过,然而仅此并不足矣。我们还需继续探问独中如何在这片多元文化的国土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多元文化的核心是“差异”、“冲突”和“共存”。了解差异的本质和形成方式是最基础的一步,接着需要揭露差异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再透过理解差异政治的运作模式,开展差异如何共存的机制。

独中存在差异吗?这里的差异不单指族裔,还包括性别、宗教乃至性倾向等。只有肯认了差异的存在,并从主体认知到不同的需求和观点,才能形塑足够包容的环境。

独中的课程教学、行政文化和学校活动中是否有推广对各种差异进行更全面的认识?除了一般所做的佳节文化推广,对差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表达是否有所了解?

或许很多学校不想了解差异,是因为害怕背后的冲突。我们潜意识中认为冲突耗费成本甚至影响和气、挑战权威,总习惯说“尊重差异”的我们,却以为只要不评断不干涉就好,然而缺乏处理冲突的多元文化可能只会落入相对主义的困境。

差异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冲突需处理的要点,其中对主流意识型态、优势文化和各种压迫的检视,省思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学习的内涵与个人的态度,是学校在处多元文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契机。

打造属于全民独中

有了对差异的了解、冲突的处理,才有可能应共存共荣展开对话。文化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没有层级的理解,过程中对话机制的设定与最后的讨论结果,也应是集众人共识所决定,这是公民素养的养成,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主张母语教育、坚持文化传承的独中,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经历引领马来西亚的学校教育走向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增多的友族师生、日益革新的社会文化和越见复杂的社会组成都是很好的契机。

在能肯认和欣赏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也能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即保障每个人,也保障独中的生存。打造属于全民的独中,或许是新的可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