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每月辅导关怀160人
森安宁疗护中心开销增

热心捐款者移交模拟支票,左起廖国赈、赖日辉、汤姆斯、弗西、何振湖、安东尼、玛达丽、丹尼斯、罗根、诺丁及赖振光。

(芙蓉6日讯)森美兰安宁疗护中心给予临终病人和病人家属的辅导关怀服务,从1998年平均只有20人,增至目前每月150至160人,导致该会的管理开销不断增加。

该中心是一所非营利及没有固定收入的组织,同时预计未来病人人数会继续增加,因此通过慈善晚宴筹款,让中心有能力持续运营,协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筹款慈善晚宴

该中心主席安东尼是于昨晚为森美兰安宁疗护中心筹款慈善晚宴主持开幕时,作出上述表示。

他说,而该中心多年来默默给予临终病人和病人家属无限的辅导关怀,去年更把服务延伸至全森各县,获得社会民众的认同。

他披露,护理人员去年走访3000个家庭,走过6000公里路,只为了提供病人所需的照护,安然度过他们的临终生活。

他说,该中心每两年会举办一次慈善晚宴,为中心进行筹款,同时也藉此机会提高中心的曝光率,对外界宣导安宁疗护中心成立和存在的必要性。



他也说,民众的捐助能协助恢复病人及家属的希望,同时也给予中心一群自愿奉献的护理人员一个无价的认同。

筹委会主席赖振光指出,每两年举办一次慈善晚宴,每次的筹款目标设定为20万令吉,而昨晚的晚宴在众人大力响应下,筹款顺利达标。

筹款目标设定20万

他希望全森民众都认识森美兰安宁疗护中心,了解其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他也宣布,昨晚的现场募捐,在短短1个小时内顺利筹到8000令吉。

出席者有副主席何振湖、顾问拿督赖日辉、汤姆斯、主要捐赠人Latimer公司总裁丹斯里丹尼斯及其母亲拿汀玛达丽、金群利基金会主席拿督罗根、副主席拿督诺丁、芙蓉Columbia Asia医院代表弗西及森州马青分团团长廖国赈。

反应

 

商阅读

守护病床小天使 无痛苦,好好告别!

报道|颜汉霖

《孩在继续:儿童安宁疗护医生手记》,顾名思义,就是一名在儿童安宁疗护的医生所写的手记。而“儿童”和“安宁疗护”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样事情,为何却能够放在一起诉说呢?

从网络上可以找到,安宁疗护指的是,当病人面对威胁生命疾病时,针对病人以及家属的一种照顾模式,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并缓解病人对疾病的痛苦。

因此我也一直以为,所谓的安宁疗护,就是等病人到了临终阶段后,才会介入的疗护过程;也一直以为,一旦病人接受了安宁疗护,就不会再有积极的治疗,直到病人去世为止。

大马8万儿童需援助

作者李颉,本名李知展,毕业于马来亚大学医学院,之后到英国专修儿童安宁疗护。他在马来西亚创办了儿童安宁疗护协会,目前除了是协会的会长外,也是现任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央医院的儿童安宁疗护专科顾问医生。

由李颉创办的儿童安宁疗护协会,目前总共有3间中心:

·吉隆坡

·砂拉越诗巫

·在雪兰莪巴生

安宁疗护的课题在马来西亚中文书籍题材少见,毕竟在华人传统的观念里,与死亡相关的议题,都会避免谈论。可是随着时代改变,今年初大将文化也出版了一本大体捐献者家属写作的书籍,这本《孩在继续》则是7月出版的新作。

讨论,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是阅读了《孩在继续》,或许我们不知道马来西亚约有8万名0至19岁的儿童和少年需要儿童安宁疗护的专业支援。

爱莫能助哽咽流泪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但李颉创办的儿童安宁疗护协会每年也只能照顾到当中的200名病患。至于其它,李颉也受莫能助!

因此作者在书中也提到:常在致辞中提到数字时,就会哽咽!

作者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需要的儿童和少年。因此其与团队才会努力四处从事课程培训、访问,甚至撰写相关文章,乃至于这本书的出版,都是为了让马来西亚的大众对儿童安宁疗护有更深入的了解。

对安宁疗护的误解

正如前面所提,许多人都误以为安宁疗护是在病人临终前才介入的疗护手段。

作者在书中特意提到,有读者通过脸书表达“能理解李颉在照顾这些儿童和家人的心情”,因她就是一名脑瘫孩子的母亲兼长期照护者,她也很感激李医生和他的团队对这些儿童的照顾。

但当李颉询及她的孩子是否有得到儿童安宁疗护时,这位母亲却认为自己的孩子还不到临终的时刻,不需要这个疗护。由此可见,可能还有许多家属跟这位母亲一样,明明孩子需要,但却没有寻求儿童安宁疗护的协助。

【先天性多囊肾病的姆都】

李颉曾遇过有病患家属误以为安宁疗护是“安乐死”。

病患姆都是一名患上严重先天性多囊肾病的1岁小孩,经常哭泣和呕吐,体重和身型都很小,也无法洗肾或换肾,因此才让儿童安宁疗护介入。但姆都的家长却误以为这是提供安乐死服务,后来经作者解释才清楚。

李颉也开了药方给他们,让姆都不再哭泣和呕吐,姆都在3个月后,才在家里平静地离开世界。谈到这个案例时,作者在书析有提到一件事情,“在姆都不再呕吐哭泣后,他的父母也不再因为这个问题天天吵架,家庭才恢复平静。”

由此可见安宁疗护不仅是针对病患,也是针对照顾病患的家属,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早产儿的宝儿】

安宁疗护不代表放弃照护,只是放弃不再有帮助的疗法。

宝儿是一位早产儿,在刚出生的前7个月,肺部功能一直低落,需要靠呼吸器才能生存,一旦脱离呼吸器血氧指数就会迅速滑落,加上院方评估宝儿的家庭不适合放置家庭呼吸辅助器,因此宝儿一直无法出院。但后来李颉与他的团队到宝儿家再次评估后,宝儿终于回到家里,并在使用家庭呼吸辅助器3个月后,就不需要再继续使用,并持续复建训练。

【患上恶性胶质瘤的沙拉】

沙拉则是另一位得到安宁疗护协助的小孩,她患有慢性颈髓低度恶性胶质瘤,过往一直有颈项痛、心跳与呼吸不规律,也因为疾病导致严重焦虑与自卑。她的家长也因为沙拉的病情感到焦虑和疲倦。但在李颉与团队的协助下,虽然沙拉依旧有病情反复的问题,作者也需要帮她调整医疗方式,但她依旧好好成长,也逐渐获得自信。

送走许多孩子

并非说安宁疗护可以帮助到所有的小孩。书中有更多无常的案例,李颉和团队也送走许多小孩。

书中就提及:

明光是一名15岁的少年,后来因为血癌的癌细胞扩散,导致他离开这个世界。但在他离去前,在作者的协助下,他离异的父母以及其他家人一起带着他到沙巴亚庇旅行。他人生最后的时光,是在家里,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离去。

作者在谈及明光的时候写道:“明光教会了我一件事: 当我们内心真正地接受被爱的感觉, 我们才会知道什么是充实温暖的生命, 同时也可以平静地面对死亡。”

阿美娜曾来过世界

阿美娜则是一名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疾病的小孩,在怀孕时就被诊断出来,但因为母亲已经怀孕30周,于是妇产科医生建议母亲自然产下。但产下后,阿美娜的父母就没有来看过她,一开始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起。但她的父母并非因为无情才不见她,反而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在有了阿美娜的回忆后又失去她,会导致自己以后只能痛苦地活下去。

但李颉劝告他们说:“不是每个回忆都是痛苦的。她还活着的时候,如果错失了这段时光,你就没有机会给自己和她制造美丽回忆。她这一生的意义,就在这几天里面形成。”

于是阿美娜的家长来见她,并给予她阿美娜这个名字,因为他们希望她可以像闪亮的珍珠一样回到真主的身旁。他们也和阿美娜一起留下一张合照,然后第二天凌晨,阿美娜就在父母的陪同下,安静离去。

家属心力交瘁

作者也会协助帮家属保留去世孩子的脚印,希望这些痕迹可以让家属能够继续走下去。

李颉相信,死亡并非生命的结束,即使小孩离开,他们依旧能够成为家人继续走下去的希望。小Q就是其中一位离开的孩子。

力量转化为动力

书中写道:患有脑瘤的小Q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感到手脚麻痹和疼痛,也无法吞咽水和食物。但在作者团队的协助下,小Q插上鼻胃管,最后和自己家人好好度过。

“小Q的生命力会永远在每个爱他的人心里延续, 这一股力量,会把希望转化为家人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书中还有更多其它案例,即使只是阅读,都令人感到痛心和难过世事的无常。

作者与团队成员们却需要每天面对这些病患的离去,实在令人无法不佩服。

使命是减少病人痛苦

书中提到,因为无法挽救这些孩子的性命,导致医生们感到内疚,但李颉劝告他的同侪,“不要因为无法治愈病童而感到内疚,医生最大的使命是减少病人的痛苦”,想必,这也是支撑作者继续努力下去的动机与信念。

还有一些病患则是需要长期照顾,导致家属在照顾的过程慢慢累积庞大的压力,有些时候甚至连自己的健康都无法好好顾及。前面提到的沙拉就因为常常需要入院,每次入院母亲就需要请假,结果导致请假的时候被任职学校的校长刁难。

最需要的是休息

有一名病人的母亲昏倒在孩子的病床边,原来是因为孩子的病情越来越差,这一次又因为孩子全身抽搐紧急送院,于是她忘了吃自己的心跳控制药物。

她为了全职照顾孩子而辞去工作,但也因为辞去工作无法负担请家佣的费用,只好一个人不断努力,努力到倒下了,也无法休息。

作者问她最需要什么帮助,她的回答是:“睡觉。”好令人心疼的一个答案。

只能面对现实

莱恩的母亲也是一位心力交瘁的照顾者。

莱恩是一名脑瘫的孩子,虽然已经8岁了,但体型却跟4岁的小孩一样。他还有肠胃敏感和胃酸倒流的问题,喂奶的时候也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偶尔会严重呕吐,因此常常需要入院,导致她的母亲很难有机会休息。

作者尝试建议莱恩的母亲将莱恩送进一些特殊的照顾中心,虽然需要付一些费用,但可以让自己每个月获得一些休息的机会。但莱恩的母亲却拒绝了,因为莱恩的父亲已经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她不愿意再增加他的负担。

何其两难的抉择,但却是这些病患家属需要面对的现实。

【结论】

这本书不仅适合医护人员的阅读,一般大众也需要阅读,才能够对安宁疗护有更多的了解。网络上有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来”,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无常的道理。

每天见的人,可能突然一天就见不到了;身体强健的人,也可能突然重病缠身,就此离开我们。也正是因为我们没办法掌握无常,所以安宁疗护才更为重要,我们或我们身边的人,迟早都需要面对大限的到来。

在那个时候,如果有如作者这样的人和团队陪在我们身旁,相信大家可以用更平静的心态,来接纳死亡。也希望这本书可以让马来西亚更多人支持安宁疗护,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