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第二届南洋风“金陵·南洋”
中马艺术家交流书艺

出席第二届南洋风“金陵·南洋”中马艺术家作品交流展的嘉宾,右四为锺正川。

(马六甲17日讯)第二届南洋风“金陵·南洋”中马艺术家作品交流展,即日起在中国南京金陵美术馆举行。

交流展由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工委会主办,南京书画院、南洋画院承办,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为支持单位。



南京书画院院长刘灿铭,简述南京书画院的发展历史,短短40年的建院历史,培养了涌现一大批著名书画家,可见该院文化艺术底蕴之深厚。

他也从文化同根、笔墨同源、丝路同行三方面,介绍了此次展览,并认为展览意义,不局限于艺术上的文化互访交流,使艺术家间相互切磋学习。

刘灿铭在南京金陵美术馆的开幕礼,这样表示。展览期由本月15日至21日。

南洋画院副院长、马六甲古城艺术协会长戴蕾珍说,“南洋画派”近年来在拍卖上成绩标青,它的发展趋势也随之备受瞩目。

“艺术品从最初融合了南洋和祖国的元素能自立门户,成为别具一格的流派,两者的同在于文化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异则是艺术家的身分和经历上有所转换及差别。”



会上,刘灿铭与南洋画院院长黄文庆,为南洋画院南京创作基地揭牌,而戴蕾珍向南京书画院捐赠画作。

另一方面,南洋画院代表曾庆昌、锺正川、谢锡明、丘程光、戴蕾珍,与南京书画院画家们分别有刘灿铭、方原、张建华、施邦鹤、薛治洲、许静、傅明和、杨运高、范海龙、单鼎凯、赵怡文、林聪文及孙洪等,进行了笔会与研讨会。

双方艺术家在长卷上挥毫泼墨,以艺会友,以书法共写同根同源,以山水各绘两地风采。

反应

 

商余

求知能力/健杰

【用画写诗】文|图:健杰

前阵子看到一个新闻,关于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54 年的一幅抽象画作《黄与蓝》,拍出了接近1亿9000多万令吉的事情。

引起我注意的是看到一个讨论,讨论内容聚焦在拍卖的价格和资本炒作的话题,许多和作品背景无关的文字,比如“这样简单的画我也可以画”、“不过两块颜色”、甚至是、逃税、洗黑钱、某国国旗等深感不屑的文字都出现了。

虽然大家对作品质疑,认为是商业和政治炒作,但有趣的是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艺术家本人或与作品背景有关的谈论。

更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群体里不乏一些在文化及艺术圈子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如果他们也参与其中,普罗大众就会更加认定这类艺术,只是被有心者炒作起来的课题而已了。

探索源头追根究底

因为普遍的教育缺乏这一块,难免大家会觉得品味艺术是些“高大上”的事情,也让艺术作品的鉴赏常有曲高和寡的情况,但我觉得,不懂不是问题,关键在面对事情的态度——对不懂的事情,我们会去探索源头追根究底?还是随着风向信口开河,人云亦云?

曾经向一位资深艺术家请教一些自己看不懂的当代艺术作品,也准备好来个烧脑的听教,以为他会说一些高深莫测难以消化的哲学理论,结果对方只是简单的回答:“很多当代艺术作品我也看不懂。”

他这一句回应让我思考良久。的确,当代艺术所牵涉的领域是很广大很复杂的,可能性和包容性都很大,很多概念都超越了我们个人的认知,即使领域中人也未必了解所有现象,对于我们不懂的可以不必装懂,但也不急着去否定,认为只是资本家的炒作。觉得无聊的、无法产生共鸣的,看过就算;觉得有趣的,可以去了解,去学习。

当代艺术的创作概念,很多已经超越了平面艺术和视界艺术的范围,这类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解析已经不是从画作或眼睛所看就能看懂艺术家的动机。

与其胡乱猜测或随着大众的风向人云亦云,何不花点时间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阅读艺术史,了解艺术家生平,他一生的经历与作品的关系、思想、创作概念,受何人何者何事影响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件作品的来龙去脉。

对一件事物不了解没关系,我们可以学习,但不要因为不懂而认为是对象有问题,那我们就永远不会去求知和学习了,艺术鉴赏如此,人生处事亦如此。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