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銮河婆同乡会办全国赛
17组代表切磋擂茶

参赛者用心烹煮,细心摆设,将最好的擂茶文化展现给大众。

(居銮19日讯)“家家擂茶声,户户茶飘香;擂茶食中宝,胜过人参汤”,来自全马各地的河婆同乡会今日齐聚蝙蝠城切磋擂茶技艺,展现客家擂茶盛况。 

全国擂茶观摩赛是由居銮河婆同乡会,在居銮德教会紫銮阁礼堂举办,共有17组代表参与。



参赛队伍为每组3人,17组代表是居銮河婆同乡会A组、B组和C组、柔佛州河婆同乡会A组和B组、隆雪河婆同乡会A组和B组、霹雳河婆同乡会A组和B组(丹那依淡)、昔加末河婆联谊会、森甲河婆同乡会、河总妇女组、丰河婆同乡互助会、拱桥河婆同乡互助会、瓜拉光河婆同乡互助会、砂拉越美里河婆同乡会和沙巴河婆同乡会。

邀嘉宾品尝擂茶宴

居銮河婆同乡会妇女组主席蔡菊兰指出,这项赛事旨在促进各地擂茶技艺与文化的交流,让大家认识不同地区的擂茶做法、使用哪些不同的香料。

她指出,比赛标准会根据观其色20%(色泽、鲜明、美观)、赏其型20%(料配合理、磨工细腻、规格整齐)、闻其香20%(香气馥郁、不腻、不呛)、品其味20%(口味纯正、主味突出、调味适当)、装盘摆设10%和卫生10%做出评分,分为金银擂茶奖。

“大会也特别增设嘉许奖,以擂茶木棒20%、擂茶砵20%、服装15%、台面整洁15%、作品主题15%和团队默契15%作为评分标准。”



同样的擂茶饮食,却也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味。观摩赛结束后,大会也邀请嘉宾一同品尝擂茶宴。

反应

 

美食

客家擂茶 有咸版也有甜版?

【爱玲说香料/上】

报道/摄影|吴梅珍

吃擂茶的未必是客家人。但以擂茶待客的,一定是客家人。擂茶是怎样成为客家人的籍贯鉴定呢?为什么客家人这么爱吃擂茶呢?很多人都懂,吃擂茶一定很健康,但,一碗绿青色的擂茶,针对哪一方面的健康呢?今次,就紧随着“香料女王”陈爱玲的脚步一探——擂茶与香料的对话。

人类学家说:“你告诉我,你家吃什么,我就可以明确告诉你,你是什么人?”言下之意指的是饮食习惯,储存了各自的“生活密码”,透过剖析,能追踪某些人在某地理、某些背景下,透过互相学习,形成的饮食习惯。同时,透过这些饮食习惯,能推敲出,他们的籍贯,与曾经居住过的地域。

例如,擂茶!客家人之所以吃擂茶,根据史料考证是客家先祖从中原南迁(注:客家人迁徙运动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移运动)后,大部分被迫迁入荒芜人烟、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而岭南之地卑湿、春夏之间气毒弥盛,多瘴毒且易于伤人。

客家先祖就将北方的饮茶习惯,与赣南地区(江西省)的饮食习俗结合,形成了茶与糯米、芝麻、黄豆、花生、芝麻、茶油、盐及各种青草药等擂制而成的擂茶技艺与传统,从而滋身健体,抵抗南方的湿闷天气。

民间起源传说

关于客家擂茶的起源,民间有多种传说:

·公元41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五溪蛮路过乌头村(今桃源县)军中发生瘟疫,当地一老妪献上擂茶称可治病,将军喝后,不多时全身冒汗,顿觉浑身轻松,随后三军服用,疾消病除,并取得大捷。

·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虎头山,正值炎夏酷暑瘟疫蔓延,数百将士病倒,危难之际,村中有一郎中献出祖传擂茶秘方,将士服用后,病毒消退,元气回升。

但最具说服力的是,近代史学研究表示,客家擂茶由汉魏粥茶和唐宋点菜衍变而成,始于黄河于北,客家先祖南迁后才将它带到赣南。

列非物质文化遗产

赣南客家擂茶由汉魏粥茶和唐宋点茶衍变而来。

它以鲜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茶油及盐为主要原料,并加入各种香料植物,经过磨、搅、翻等一系列工序擂制而成,具有很好的养生功效和价值。

2014年,赣南客家擂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赣南位于江西南部,古称虔州。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客家先祖中原南迁的第一站,世称客家摇篮。

所以,客家人若要追根索引,知道自家饮食背后的根源,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原乡看看。

台湾擂茶是甜的?

擂茶到底是咸的还是甜的?

也是辛香料专家兼《南洋商报》专栏作者陈爱玲表示,不要以为擂茶一定是咸的喔!台湾擂茶是——甜的。

在高雄有一个大马华人卖“咸”的客家擂茶,却被说成他卖的客家擂茶不正宗。当时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身为大马客家人,从小吃到大的擂茶都是咸味,怎么来到台湾,擂茶却成了甜的?

故事是这样的,客家人在1949年迁徒到台湾后,当时的擂茶的确是咸的。然后在1989年,台湾观光局在推广“一乡一特色”政策,来到北埔客家庄,就问:“你们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说嘴的!”当时的北埔乡长就说:“擂茶。”可是擂一碗茶最少要半个小时的研磨,还有很多炒菜工序,考量到观光客根本没有耐性花半小时等一碗擂茶,于是要求从简,最后就搞出一个“甜”版擂茶。

掀起吃擂茶风

甜版擂茶一推出,居然风靡起来,掀起了一股吃擂茶风,于是打造了台湾人对擂茶的印象就是“甜”的。

台湾“甜擂茶”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镜,在推广旅游,却失去了客家传统,到底值不值得?

于是,人在高雄卖擂茶的大马人想法就是:“台湾因观光需求搞了一道甜擂茶,现在正宗擂茶却要去承受那个错误……,决定要努力把‘正宗’带出来!”

陈爱玲则认为,从“甜擂茶”得出一个现象:“有些食物经过扭转之后,它可能因某些因素,变成不一样的样子了”。

擂钵擂棍擂茶膏

马六甲的马接峇鲁新村(Manchap Baru)是客家新村,村里95%的居民都是客家人。当地村民戴雅丽就在院子里种了一系列的香草药。

戴雅丽是海陆丰客家人,院子里有苦楝、九层塔、薄荷、猫须草、桑叶、刺芫荽、艾叶和茶叶。

要煮擂茶时,她会将摘到的香料和草药都用“水”煮熟才去擂。因没有煮过的叶子擂出来的“擂膏”会氧化变黑。而擂茶之所以叫擂,是因它利用“擂钵”和“擂棍”研擂的动作,所以“擂器”在传统的擂茶制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擂钵一般是陶制,口径约30公分,内壁有粗密沟纹;擂棍,马新一带都是用番石榴枝做成擂棍,甚至有些客家人会将擂棍当成女儿的嫁妆,而在其它国家,肉桂枝、羊奶头、龙眼树枝、九芎树枝、油茶树枝、桑树枝都能制成擂棍。

在科技便利的当代,年轻一辈客家人直接用搅拌机打出“擂茶膏”,这有分别吗?

传统的老派客家妇女会告诉你:“还是擂的比较好味,因为不同的树制成的擂棍,当中的树香都会影响擂茶的风味。”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