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18岁赋予投票参选权
各造促教改灌输公民意识

各造认为,在学生时期就应灌输学生公民及政治意识,让他们了解政治,主动接触政治。(档案照)

(哥打峇鲁、劳勿18日讯)随着18岁的大马人被赋予投票与参选的权利后,各造皆认为,教育系统必须先改革,尤其应在学生时期就灌输学生公民及政治意识,让他们了解政治,主动接触政治。

担心年满18岁的青年,容易受到政客、互联网或社交媒体的误导信息影响,以情绪来投票。



教育青年的责任,不只是在于政府,也包括父母亲。青年本身也应懂得思考,避免被人利用。

王康文

——民政党吉兰丹中小企业发展局主任●王康文
增加政治知识智慧

我国教育系统应该改变,并让学生更了解政治,否则年轻人很容易被政客蒙骗。实际上,许多国人对政治的见解,仍然有欠成熟,不只是年轻人,许多中年或老年人也对政治知识不成熟。

这导致一些政客利用宗教及种族等课题来煽动选民,让选民做错决定。

对政治的成熟度,不是以年龄来衡量,只要可加强青年对政治的敏感度及认知,18岁的青年也可以理智投票,就如18岁就可以担任公司董事。



我们只是担心,年轻选民以情绪来做决定,并且轻易被政客影响。因此,教育是关键。只有通过教育系统的改革,提升青年对政治的知识与智慧,他们才能真正履行公民责任。

蔡福光

——马华丹州联委会主席●蔡福光

培养学生政治兴趣
18岁的大马人被赋予投票与参选的权利,对马来西亚而言,这是新的开始。因此,我认为政党必须现在开始,就接触15岁或以上的学生,慢慢培养他们的政治兴趣。
众所周知,现在的学生对政治冷感,即使是大学生,很多都没有政治观念,更何况是中学生。因此如果要让中学生了解政治,就必须从活动开始。
我们为中学生举办的活动,先不谈政治,主要让他们来了解及认识我们。活动之后,再慢慢向他们介绍及讲解政治课题。
总而言之,要中学生认识政治,真的并不容易。

刘家良

——劳勿客家公会青年团团长●刘家良勿被社媒左右思绪

政府降低投票年龄至18岁,这是一个好现象。

但是,面对社交媒体出现许多含有误导成分的信息,我觉得家长或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做好引导工作。

新一代选民必须懂得自我分析,而不是被社交媒体左右投票的思绪。

毕竟,手中的一票是非常神圣和关键的,也决定国家未来政治走向和命运。

拿督莫哈末阿马

——吉兰丹副州务大臣●拿督莫哈末阿马
鼓励人民参与选举

伊斯兰党鼓励人民参与选举,实际上,伊党早在多年以前,已向中央政府建议落实全民自动登记。

因此,今次国会下议院三读通过2019年联邦宪法(修正)法案,由第15届大选开始,18岁的大马人被赋予投票与参选的权利及落实全民自动登记,我认为是好事。

当然,我们并不知道选民最终会投票给谁,但我们鼓励人民参与选举。伊党属下的伊青团及志工团,就是要接触青年。

这之前,我们已通过伊青团接触15岁的青年。随着三读修宪后,伊党有必要提高互联网的宣传,以拉拢更多青年的支持。

不过,我们并没有数据,究竟有多少巴仙的青年支持伊党。

黄振川

——劳勿市民●黄振川(22岁)
思想成熟度更重要

18岁成为选民这个话题已经有了几年之久的争论,可是我认为在这个民主的国家,年龄与投票的权利其实没有太大的关联。

重要的是选民对于政治的了解以及思想的成熟度。

年轻的选民必须要能够以非极端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这个敏感的课题而不是因为听了身边朋友亲人对政治的观点而下结论。

民主权的主义虽然是多人梦寐以求的道路,可是我个人也只能希望新一代的选民朝向以逻辑思维的方向来成为一位负责人的选民而不是盲目跟随大众把前途神圣的一票乱投入票箱内。

叶舒敏

——劳勿市民●叶舒敏(19岁)
帮新生代传达声音

我很期待投下自己人生的第一张票。

或许很多人都认为,18岁仍处于不成熟期,作为新选民,我觉得公民教育很重要。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为孩子早日灌输政治的认识,以便他们有条件投票时,可以做好分辨,是要为情绪投票,还是为自己生长的大环境投票。

其实在外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领袖,他们也接触了政治,并也帮新一代传达声音。

反应

 

言论

国家发展不能只追求数字/萧婉思博士

几年前在尼泊尔当国际志工时遇到一群来自欧洲的同事。

有一天跟他们聊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一位来自英国的资深中学教师疑惑为什么断定一个国家已发展与否只看GDP。从她的角度,“发展”不应只限于经济。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养、幸福度等这些不能用数字衡量的指数也应纳入考量。

尼泊尔是个各方面都还有很多努力空间的国家。我对她的印象就是尘土飞扬的大马路、破烂的建筑(那时他们还处于地震后的建设阶段)以及随处可见的垃圾堆。我想这就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特征吧,当时的我是这么认为。

志工服务结束回国后,看着吉隆坡市中心林立的摩天大楼,我一度有一种错觉以为马来西亚已晋升为已发展国家行列。

其实在这之前,我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没在自己的国家居住,忘了其不太“发展”的一面。

强调“数字”忽略素养

从尼泊尔回来将近6年,我终于发现国家发展真的不能只强调“数字”的提升而忽略素养。

这6年历经3届政府,每次新政府上台除了大撒币派钱之外,就是提出一系列振兴国家经济的政策,其他方面好像只剩下点缀的功能。

有一段时间,我很常在居住的社区走动。我发现沿着马路边,即使清洁工人每隔几天就会来清理,总是可以看到宝特瓶和塑胶袋之类的垃圾。

社区附近有几所政府学校,有几次学生放学后我经过那里,行人道上也很容易看见学生随手丢弃的零食包装袋和饮料瓶罐。

在英国时搭同事的便车回家,他问我是否介意他绕路一下去电器回收处,因为他家的微波炉坏了,他要送过去丢。在马来西亚,一般人就直接从住家拿出来放在路旁当大型垃圾丢弃。不只电器,还有不要的柜子、床褥、沙发等。

垃圾分类政策更像是在这个国家从未出现过一样。在英国,家家户户都有专属的分类回收箱。在台湾,每逢垃圾车的音乐声响起,就会看到大家大包小包把分类好的垃圾丢进规定的分类箱,包括厨余。

这里的住家垃圾桶只有一种,即使设有垃圾分类箱,大部分也形同虚设。

有一年重阳节后,我在吉隆坡的社区散步,看到路边至少有4处以上的拜祭用品没清理。有一处特别夸张,公用的草地有一个由一支支的线香围成很大的圈圈,拜祭品就散落在圈圈内。这些人应该是想等一下“垃圾佬”就会来收拾。

前阵子在脸书看到有人评论马来西亚汽车驾驶的礼仪。

其中一位留言者说,马来西亚的汽车司机比起其他国家好多了,至少他没看过车子直接停在马路转弯处的。我心里想,我们是活在同一个国家吗?

身教最佳反面教材

停转弯处的车子我看不少,其中不乏家长带着小孩上学,为了一己之便而违停。

我看过有人直接停在停车场入口处旁边。那个停车场的收费1小时1令吉而已,而且我非常确定里面还有很多空位,因为我刚从那个停车场出来。下车的是一个妇人和一个年纪大概是中学生的女孩。这些可说是身教最佳的反面教材。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晚在吉隆坡金三角附近,我看着一台豪华车直接“铲”上人行道,车子就大剌剌停在“禁止停放车辆”的标志旁边,而另一侧正是停车场的入口。还好当时有点塞车,我有幸目睹那群人从车上下来,是一群年轻人。这大概是从小反面教材的结果。

马来西亚的繁忙道路经常是三线变二线,不然就是二线变一线,因为有一边一定被停满了车,在热闹的商业区从没例外。

没少上道德教育课

另外,MCO之后路边摊贩变多了,很多开车的人一来就直接把车停在路边,然后下车买食物,完全没考虑自己是否阻碍交通。这些人心里面大概都是想“我停一停就走”。

说说我在英国的路人经验。有一次从宿舍走路去系馆,途中有一辆车子经过身边,我发现驾驶人突然慢慢把车停下来。我看了一下前方,原来有一群老公公老婆婆在马路上缓慢步行着。

你知道驾驶人怎么做吗?他把车窗降下,很有礼貌地喊了一声“Excuse Me”。在我国,你大概可以猜到大部分驾驶人会做什么。

我常想,我国国民没比别人少上道德教育课,为什么差距会那么大?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觉得即使有一天奇迹出现我国的人均GDP超越新加坡,以上情景依旧是日常。

据说现在在茶室吃东西没叫水会被人说没脑,而且还会被揶揄是个穷人?这是真的吗?我不敢相信。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