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

能分离氢与二氧化碳 南极发现只吃空气细菌

(堪培拉20日讯)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2017年在南极发现一种非比寻常“只吃空气的细菌”。最新的研究发现,这些细菌会把空气里的氢气、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分离出来,转化为能量。

这种细菌通过空气获取能量,由于在低营养的土壤中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所以它把氢气、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分离出来,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化学合成 ”。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细菌不只存在南极,也在北极和青藏高原类似环境中生存。

研究小组从这3个地区的一共14个地点,采集122个土壤样品,从中提取脱氧核糖核酸来测序,发现这些样品都存在2个目地基因。

研究小组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涉及细菌,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地球碳预算的理解,甚至可能暗示外星生命可以在我们认为的恶劣环境中生存。”

反应

 

国际

位于南极! 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

(北京2日讯)中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是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9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

中山站坐落于东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之上,其地理位置赋予了观测数据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这些数据对于深入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的长期变化趋势、平流层与对流层的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深远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气象科考队员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守岗位,连续执行越冬任务,确保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为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南极大气成分及其变化的“历史档案”。

在2007年至2008年第4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海洋局携手合作,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并配备了先进的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设备,从而开启了中国南极大气成分观测的序幕。

2010年,中山站进一步升级,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高时间分辨率连续在线观测业务,使中国成为继其他国家之后,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类先进观测业务的国家。

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七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其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

新闻来源:新浪科技、快科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