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影展QA”
最深刻的电影交流/王李林

电影《分贝人生》在今年周游了不少国际性的影展,每个影展都会为邀请的电影增设播映后交流,主要是让观众与主创人员(导演/演员/制片)互相分享观后的想法以及创作电影的意义。



在国内类似的会后交流并不多,仅有的方式就是剧组谢票,鲜少有机会在每一场电影结束之后,衔接这样的互动环节。这环节,我们惯称“QA ”(Question & Answer) 。

在QA进行之前,所有观众都必须等待片尾字幕全部播放完毕,再等院厅的灯光亮起之际,在观众的掌声之中,主持人才一一介绍主创人员出场。这是一种“形式”。之所以有感这形式的需要,是因为向来我们到戏院看电影,除非是有潜伏的“彩蛋”,否则,画面结束后,主创人员名单开始rolling时,大部分的观众就开始离席。但,在影展的规则就略不同,这是一份对电影的“尊重”,故此,习惯参与影展的观众都知道这项规矩。

在众多的交流环节当中,最常被问及的3道问题是:

1.为什么导演要拍这题材?2.什么安排电影的结局是如此?3.跟主要演员的合作有什么困难?



至于观众的反应,最普遍会看到的是:

1. 分析导演的创作动机2. 激动情绪(无论开心或伤心)3. 越问越勇的情况

现场一来一回角力解答

然而,每一场“影展QA”,都会遇到不认同作品的观众,现场一来一回的角力解答,有趣的则会延伸火花,反之,激烈形态的则需视乎现况来处理。

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次,发生在“重庆电影节”,策展人在我们进行交流前与我探讨导演的回应状态以及脾性是如何?我好奇的回问:怎么了?对方尴尬的说他们碰到前一场的导演跟观众互相杠上,因为不认同观众的见解与提出,导演秉持创作的理念来回应,加上观众咄咄逼人,促使导演发脾气。

其实,QA是让观众与创作者继续拉近的桥梁。每个人观看的思维与想法不一样,每段情节与台词都可有多面与不同的可能性。以《分贝人生》的经验为例,单纯的一个“开放式结局”就可以延伸出至少5个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阿强载着妈妈一起去自杀”这惊人的假想设定,为最多次被提及。

身为创作人,最希望的就是听见大众的反馈,这种密切跟立即的交流,堪称是“最美好的时刻”,也是每个影展最期待的部分。

反应

 

娱乐

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庄若

《大娱乐家·The Greatest Showman》名字来自P.T.巴纳姆(P. T. Barnum)曾经形容他的马戏班是“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金刚狼”晓治杰曼饰演这名传奇人物,这部歌舞片也以他的故事为本,例如开设“美国博物馆”(1842年)展示猎奇式物品(例如斐济美人鱼。



电影中没拍,但戏中他小女儿说过“美人鱼是假的吧?”他另一个“创业作”是买下并展示一个老黑妇,号称是“华盛顿的奶妈”)。他邀请当年瑞典夜莺之一珍妮林德(Jenny Lind)巡回演唱,由蕾碧嘉费格逊饰演的珍妮林德也的确深受英国维多莉亚女皇喜爱。电影还暗示,帐篷式的“马戏班”(Circle)也是P.T.巴纳姆所创办,不管是名字还是形式。

175年前的美国,还是充满各种未知。马戏班的“拇指将军”(侏儒)、暹罗连体人、胡须女、毛人,都是马戏班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存在。不过,当然,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拍成电影,当然已经美化了。

P.T.巴纳姆不再是“大说谎家”,而是一个追求梦想的人。为了制造真实故事有限的“戏剧效果”,珍妮林德变成对他有意,但后来害得他倾家荡产——事实上他虽然押上了整付身家,其实演出为他赚了大钱。他确实生意失败过,却是因为投资另外的生意,后来依靠老本行马戏班巡回表演,东山再起。

美国电影的确老套,就是一个穷小子娶了富家女(电影里一笔带过,很简单)。努力奋斗,名成利就之后,因为自己的自卑心态,与老婆分开,自己的事业也差点一跌不起。大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各取所需。

歌曲不多 曲曲动听 



这是一部歌舞片。不过电影里的歌曲其实不算很多,主要的有5首,曲曲动听。如果这部电影有什么好看的,就是戏中的歌舞场面。几乎每首歌都由演员亲自演绎,除了珍妮林德独唱的一首。

也许蕾碧嘉费格逊就算能唱,也不能教人信服吧?毕竟她扮演的是歌唱名家,因此她是由《美国好声音》学员 Loren Allred代唱。这些歌曲几乎都是流行摇滚——拿175年前的世界作背景,除了有新鲜感之外,也是为了今日的观众,能够接受的也只有这些了吧。对于像我这样的观众,只能庆幸不是“迪士尼动画歌曲”那么无聊。

演过《蜘蛛侠返校日·Spider-man:Home Coming》的赞达雅在这部戏演空中飞人,形象可人。其他演员如米雪威廉丝、柴克艾佛隆包括主角晓治杰曼都是意料中事,没什么惊喜。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