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

南大学院潘永强 安焕然呈辞

报道:苏欣恩

(新山24日讯)在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任教26年的安焕然教授两天前辞职,而2018年加入南院的政治学者潘永强博士也已离职。

两名学者皆是在本月呈辞,安焕然昨天在面簿贴文留言指自己甫在周一递上辞呈,出走南方,“漂向北方”;潘永强则是在农历新年前,在本月11日正式离职。

安焕然接受《南洋商报》电访时说,希望自己的离开,能让校方领导层意识到作为民办学府,不忘初心的重要性。

他坦言,他对于工作了26年的南院有感情,希望南方大学学院在升格大学的路上,明天会更好,爱护本身族群、回馈华社的事一定要重视,这也是南院办学的根源与精神。

“我还有两个月在南院服务,会做好我的教学与工作。”

询及他的新动向,安焕然仅是简短回应,他将在4月杪至5月初到新环境报到,但不便透露详情,只专职教学及研究工作,不担任行政工作。

此外,潘永强是在2018年加入南方大学学院,在该校人文与社会学院任职助理教授,以及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他受询时对本报说,他离职的情况比较单纯,因为南方大学学院离吉隆坡较远,往返比较不方便,所以决定回到吉隆坡。

另一方面,南方大学学院董事长拿督陈洺臣今午受访时说,董事会这两天获知了安焕然辞呈,而后者在南院任教了26年,犹如看着南院从襁褓中的宝宝变成了青年,董事会正在积极接触与挽留安焕然。

反应

 

言论

从侨到桥:谈陈嘉庚陈六使兴学办校/安焕然博士

陈嘉庚和陈六使是同属福建同宗族亲戚关系。在经济事业上,陈嘉庚提携陈六使,而陈嘉庚也曾在事业上获得陈六使的经济支援。

在教育事业上,两人都是儒商君子企业家,热衷于兴办教育。一般公认,南洋大学创办人陈六使其办学精神实受陈嘉庚的影响,惟两人对教育的认知、行举和办学理念有共同点亦有差异之处,各有轻重和偏向。

虽言陈嘉庚是个“爱(中)国华侨”,但其兴学办校的精神典范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深深影响新马本地华人社会热诚兴办教育的传承,陈嘉庚兴学播下的种苖是深深扎根茁壮于马来西亚的。

带起华社办校精神

诚如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教授廖文辉所指出的:“陈嘉庚的精神典范一直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力量重要的活水源头。”

华教族魂林连玉也曾在其《风雨十八年》说:志不在发财,一生为国为民族谋福利寻出路的陈嘉庚,其倾家兴学的精神在新马华人社会有巨大影响力,二次大战前后的兴学热潮,可以说是陈嘉庚带动起来的。

新马华社(特别是分家后的马来西亚华社)谈陈嘉庚,大抵亦皆以“毁家兴学”、“倾资兴学”来概括其办学精神。也因而,大马民间办学,言必及筹款捐献,热心华教。

当然,陈嘉庚办学也是有其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能只看到他“倾资”的部分,而忽略其他办学教育理念的贯彻。

事实上,这种既豪爽捐资又带有教育理念办学的传统,亦扎根于新马华教之土壤。1950年代南洋大学之创办,创办人陈六使的登高一呼,带头豪气认捐500万,更是掀起新马华社兴办大学之高潮。

陈嘉庚和陈六使都是赤诚兴学办校之人。陈嘉庚在中国创办了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陈六使则是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大学。间中有其“双陈”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传承和扎根,也有因时局的改变,在办学认知上出现不同的对比。

务实办学一脉相承

陈嘉庚是“爱(中)国华侨”,而陈六使则视新马是其第一故乡,要发展建设,要在当地创办大学。那是一种在地,从华“侨”到搭“桥”的转化。但不管是在何处办大学,其为国为民兴学办校的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

惟当年在筹办南大之时,陈六使的言论多聚焦于南洋大学创办的意义及其招生和教学媒介语等事而已,想来在创校筹款和办学实际的运作上,陈六使更在乎前者。至于校务的实际运作则交给校方(主要是校长)来管理和筹划。

惟就“双陈”的办学渊源与传承,相信陈六使也是认同陈嘉庚与时俱进,注重实用精神,“双陈”的务实办学理应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创办大学的捐资方面,陈嘉庚的“独资”的确明显,陈六使则是以认捐500万带头造势,掀动新马华社众人之力来“众筹”办学,具有群众基础。但不能说陈嘉庚没有此意识。

事实上陈嘉庚在兴办厦大时,把主要的楼层取名为“群贤楼”,即是带有其义涵。陈嘉庚认为厦大不是他一个人出钱办成的。而且陈嘉庚在世之时也不愿把厦大建筑楼层以他个人之名字命名。此乃“为公不好名”的一代儒商所秉持之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