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英雄奖3.0/视频】谢金福拉贞德兰
为原住民儿童铺康庄

半岛原住民中心(SEMOA)联合创办人谢金福和拉贞德兰原本是牧师,一次拜访原住民村庄,眼见原住民们的穷苦生活,孩子们没人管没受教育,心里很是感慨。



活动结束后,激发他们要为原住民服务的想法,两人自此开始不一样的旅途。

谢金福(左)和拉贞德兰并肩奉献多年,也一起成为在英雄奖3.0的得奖人。

他们为了原住民,不惜路途遥远往返吉隆坡和劳勿,除了家访也设中心,集合了很多义工群的力量,为原住民大人小孩提供援助,教育和培训他们自力更生,不计较得失不求回报的精神,让他们成为“英雄奖3.0”的得奖人。

半岛原住民中心(SEMOA)是以协助原住民孩子拥有更好未来为宗旨而设,主要是让原住民小孩也能上学受教育,进而改变生活改变人生。

该中心的成立缘由,一切从联合创办人谢金福及拉贞德兰访问原住民村说起。

两人接受《南洋商报》记者访问时追忆说,1996年他们因教堂的一项活动走入原住民村,目睹村民们生活水平低落,相当贫穷,甚至连基本的需求也无法满足时,心里非常感慨。



让孩子受教育认字

“我们比较关注的是看到原住民孩子无法上学。一般上原住民缺乏教育,生活水平比较低,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受教育,帮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策划,改善未来的生活。

“我们认为可以做更多事情,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拜访的几个月后,我们在彭亨劳勿的双溪达兰村,设立一家幼儿园,开始教导他们学习和认字。”

谢金福说,教导孩子们认字后,他们把孩子们送去生利新村的一所华文小学入学,从一年级开始读起。

“现在,我们在都赖建立了一间中心,住有92名原住民儿童,有来自半岛,沙巴和砂拉越的原住民,住在一起。他们有的是去生利华小读书,一些则去劳勿的马末中学读书,帮助他们融入政府资助的学校,提供他们教育机会。”

原住民大家庭一起吃饭,其乐融融。

拉贞德兰:须先教育家长改变

拉贞德兰则说,走访原住村民回来后,决定要做一些事情,无论是卫生、健康、教育等,只要帮到原住民们,任何事都可以。

“不久后,我们重回那个村庄,并拜访了劳勿的其他原住民村庄,发现情况几乎都是一样的,因为住得偏远,道路曲折,唯有四驱车和摩托车才可进入,他们都没受教育。”

释出善意终获信任

“政府有一个原住民的部门去帮助他们。但是,我们两人觉得应该要以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所以开办了幼儿园。后来觉得需有长期的计划,所以就建立了现在的原住民中心。”

两人从心出发,使用自己的资源去开始,为了建立原住民的信任,初期不断造访向原住民父母解释用意。

“他们起初感到很害怕,认为我们要抢走他们的孩子。他们也不认为需要让孩子受教育,因为传统上每一代人都是这样的生活。”

花了一年时间,两人的真诚终于打动了原住民家长们,让孩子们跟着他们学习,如今看到教育可以改变孩子,例如,态度变好了、有自律、帮助父母、有积极的改变,也就更乐意把孩子交到该中心。

拉贞德兰(坐者)与在学院学习的原住民孩子。

放眼至少协助200人
职员走访村落宣导就学

帮助原住民的路漫漫走来已经15年,谢金福和拉贞德兰在教育旅途不断迈进,如今半岛原住民中心已帮助11人考上了学院和大学。

“我们的目标是可以协助更多人,至少200名小孩。”

拉贞德兰指出,半岛大约有20万名原住民,而且有18个不同的部落,比较全国逾3000万人口是很小的人数,要看顾他们并不是很困难。

“传统上,原住民村的人都没有去过学校,完全没有受过教育,造成很多社会问题,例如,吸烟、赌博、喝酒、早婚等。

半岛原住民中心(SEMOA)有92名原住民小孩居住。

获资助交通工具

“其实原住民儿童是很有才华的,也很聪明,我们把他们集中在一个中心,方便去学校,但是需要交通工具。通过一些企业、非政府组织、朋友等帮助,获得资金的支持,而这个努力是持续进行的。”

谢金福说,目前该中心有15名全职职员,去不同的村庄,说服父母、村长等,让孩子住进中心,接受教育;职员则有华裔、印裔、沙巴人、砂拉越人,由多元种族组成。

他说,原住民小孩在中学修读初一至中五,之后,会鼓励他们去学院、技职学院就读,他们的费用由中心负责。

“在开始时,我们去寻找他们,去到吉打、吉兰丹等地方,说服他们的父母,把孩子送来中心。现在,他们主动把孩子送来中心。”

原住民儿童穿好校服准备上学去。

成功例子增家长信心

他说,中心有了名声,原住民父母看到其他孩子成功,有了信心,也会主动来视察中心的情况,然后把孩子送来。

谢金福和拉贞德兰说,中心的协助都是不求回报,无法自己送孩子过来的,他们安排交通工具接载以安顿在中心,然后在学校假期时,送他们回去自己的村落。

至于中心的运作,一般上吃早餐后就送孩子们去学校。下课后载他们回来,午餐、休息和做功课,一起玩游戏和吃晚餐,晚上9时就睡觉。

“他们的生活相当的规律,有多样的活动,也必须要做家务等。我们教导他们做一些家务,清理自己住的地方,要培养责任心和责任感。年长的会照顾年幼的。大部分职员也是原住民,感觉上就是大家庭。”

巴士载送原住民儿童放学回到中心。

谢金福:仅20小孩获助养
筹集资金是最大挑战

谢金福说,半岛原住民中心环境优美,靠近高山和河流,附近村民也很友善,有时候孩童们父母和亲戚也会来探望他们,非常的和谐融洽。

“这个中心是我们所开设的第一所中心,从一开始私人的努力,到获得朋友、企业等捐助资金,公众也投入了不少援助,但我们更希望借助获得英雄奖3.0的影响力,加上政府的政策去帮助原住民,因为他们一向都被忽略了。”

他说,中心每月的预算是3万5000令吉,公众可通过赞助方式领养中心的92名小孩。

“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一间公司可以领养小孩。每名小孩赞助费是每年4000令吉,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和教育费和所需。如果有人要赞助小孩,那将帮助我们营运原住民中心的任务。”

他不讳言,寻找和筹集资金是最大的挑战,目前92名小孩中只有20名小孩有赞助人。

“曾经有一家公司赞助10名小孩长达5年,之后停止赞助了,要寻找新的赞助人就很困难。”

盼公众捐助货车

“我们也希望公司和公众可以赞助或捐助货车,用以载送小孩去上学和其它日常的工作,若有更多人参与我们的工作,让这些孩子有更美好的未来,更是无任欢迎。”

为此,他表示将会寻求会见唯一的原住民国会议员,希望可以合作。

“我们希望大马社会,特别是大公司,组织等,可以和我们一起努力,提供教育机会给原住民小孩。”

他说,原住民就像国内其他的小孩,只是没有接受教育。他们在树林里居住,打猎和卖臭豆,居住在小亭子里。

“这是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现在提供他们教育机会,他们就可以生活得更好。他们也有欲望要成功,要享受更好的生活。”

报道:张永麒

报道:张永麒

报道:张永麒

报道:张永麒

反应

 

言论

由疫情催动的教育革新/林煌达

面对冠病影响,结合了互联网与智能教学的线上学习,似乎已在“老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的前提上,成为了人们推崇的“教育新常态”。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电脑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方法及教育环境;然而,此种做法也间接导致了传统学校和教师的角色,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及挑战。



学校作为一个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长期以来以传授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任。许多现代的学校其实是早期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并以培训工厂员工所需的工作技能为主,甚至向精英阶层传授管理政府、企业与军队的知识与学问。

如今,这种应工业需求而生的被动教学模式已显落后,也不适用于21世纪强调自主学习的大环境。因此,不论是教育结构、教学模式或学习技术,全球的教学资源及教师角色,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多样化及颠覆性的革新。

此外,身为教学的主体与中心,教师亦须在不影响教育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情况下,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善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位的教学功能,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师生身分重叠模糊



时至今日,教育的核心已从“教”转移至“学”,课堂的目标也不再是老师的教学进度,而是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台湾著名作家严长寿曾说,我们应该从未来的眼光审视现在,而非用过去的经验框限未来。

对此,我们不难预测,今后“教师”与“学生”的身分将经常重叠,而日渐变得模糊;“学校”也将成为一个求学的地方,转型为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话虽如此,教育不应因科技的进步而变质,其传承知识、启蒙创新、立德树人的本质更不能够因为新技术的介入而被抹去。

教育不能仅着眼于现在,而是必须放眼到宏观的未来。面对新科技带来的各类冲击,有些教师是表现得不知所措,有者则固守权威,其中自然也不乏过于看重技术的更新,而漠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工作者。

有道是,培养人才靠教育,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则在于教师。而今,在以“创新学习”作为新理念的教学环境中,如何高效地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改变现代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诚然也是教育界中的重大议题。

换个角度来看,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除了可被视作推动教育改革的契机之外,或许也是某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即让一众教师重新审视往日教学方法的同时,亦能为旧的教育观注入新血、赋予新内涵,并用以栽培适应时代发展的栋梁之才。

互学新知为后代谋福祉

适逢今年我国教师节的主题为“为知识学习,塑造下一代”(Berguru Demi Ilmu, Bina Generasi Baharu),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之理,在居家抗疫期间可谓比以往更具启发性。

有鉴于此,教师应时刻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深化对教育的理解与认知,并借此引导学生树立相应的自主学习方法、策略及观念,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互学新知,踏实地通过教育为我们的下一代谋求福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