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黄纪达新闻奖颁奖礼】潘友来得奖感言 
“守护母语事业 守护文化的根”

倪可敏(中)见证庄智雅(右)颁发拿督斯里庄智雅服务精神奖给潘友来。

庄智雅新闻事业服务精神奖得主潘友来得奖感言:

感谢编辑人协会,颁发这个新闻服务精神奖给我。这是我在报界工作,45年来的第一个新闻奖项,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新闻奖项。



45年,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算是很长的时间了。今晚站在这里,百感交集也好,千头万绪也好,有一点我是非常确定的,那是我最感动的一个收获,就是:累积了很多的同事,很多的朋友。

我来来去去,走了4家报馆。而4家报馆的同事,也是来来去去,分散在几乎每一家报馆服务。大家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大的阵容。我在不同的场合上,常会听到有人喊我:潘总。心里的感觉是,很欢喜。

有人问我,做了40多年,累不累啊?当然累,有的时候要去长官的办公室“交流”,有的时候会接到内政部的警告信,比较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高压电话”。

我自己也在想,几十年的时光,到底做了些什么?我想来想去,可以总结出12个字,或许能够表达这份工作的一点心思,那就是:“守护母语事业,守护文化的根。”

这12个字说了出来,显得太崇高,太伟大了。我并没有,这样高的身段。必须坦白说,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种想法的,进入报馆工作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伟大的抱负”。比较有关系的一点,就是喜欢中文,爱写写文章。



直到后来,才逐渐把社会上的,把国家的不公平情况看清楚,才觉得,好像有一种使命,可以为我们的民族事业,为我们的命运出一点力。就这样,默默守在岗位上。

新闻工作被比喻为“第四权”,但是,新闻工作者并不是追求它的“位高权重”。而是,实践言论自由,公平报道的职责。

坚持新闻工作底线

我是其中一个,最常到内政部喝咖啡乌Kopi O的总编辑,我的经验告诉我,只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底线,再大的压力,也能够应付过去。

说到我在报界的工作,从国内到国外,经历了许许多多奇特的遭遇和故事。虽然,日子过得不是很顺畅,也有很多的风风雨雨。但是,种种的考验,让我的人生变得更精彩。

比如说,我在香港的时候,中国发生了天安门“六四事件”;这是很强烈的心理冲击。后来,回到马来西亚,我服务的《东方日报》,只出版1天,就被政府关掉……还有更激烈的就是,去年5·09大选,国阵政府竟然倒台了,那个晚上真的是惊涛骇浪,一波又一波……

这种种的经历,有的是义愤填膺,有的是惊心动魄……都在我的人生中,擦出火花,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是的,今天传统纸媒面临很大的挑战,甚至有一种前途茫茫的感觉。有的朋友作弄我说,“你就好啦,退休得正是时候”,然后就问道,新闻工作还可以做吗?

还可以做吗?我的答案是:新闻工作还是有得做。而且,在严峻环境的历炼下,只有做得更好。我们翻看历史就知道,新闻的传播管道,可以一变再变,从电台、电视台、电脑到手机,都有过很激烈的变化。

但是,新闻工作没有灭亡。

我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来说。去年(2018年),国阵政府倒台了,希望联盟新政府上台。很多人会有一种迷思,心想这回可好了,天亮了。前朝政府时期所承受的压制,可以解放了……

中文报多年来捍卫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应该也可以,不必那么沉重了,一切会更加自由,放心了……

可是,最近发生的许多事情,让人感觉到国家改革的愿景,一时来说,还很遥远。民心、民意还需要大力伸张,新闻工作的朋友从来就无法放松。

新闻事业须继续前进

我要说的重点是,新闻工作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使命,或者说职责,新闻工作是没完没了的一种挑战。

当然,说到挑战,我们就必须面对它,而不能逃避。

目前,每一家报馆都在努力转型,善用资源,增设平台,发挥附加价值;这些都是应对挑战,积极的做法。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我们做事的人,更要调整工作心态,接受改变,接受新的挑战。

我知道,在座的新闻界朋友们,工作辛苦,甚至会感叹,一天过一天,都不知道在做什么……

各位,我今天以过来人的身份,大声跟大家说一句:“不要小看了自己正在做的事。“记者、编辑、摄影都好,都不可以放弃自己。

今晚大家有在场,就证明大家仍然坚守岗位,为母语事业,为中华文化,以至国家社会的前途,贡献一份力量。

这是很重要的一种精神。

我们每一天写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题,每一张照片,都有千千万万的读者在看。长年累月,潜移默化地影响很多人的思想与言行。平时大家都在忙碌工作,可能并没有发觉到,我们的语文,我们的文化事业,就是这样一天一天传承下去的。

新闻工作者可以退休,但是,新闻事业必须继续前进。

反应

 

要闻

【黄纪达新闻奖】黄兆平“不务正业” 38年青春贡献媒体业

(八打灵再也25日讯)《南洋商报》编务顾问黃兆平被嘲“不务正业”,理工科学生却一头栽入新闻工作领域,一待就38年,媒体生涯挑战重重、高潮迭起,最终为自己赢得一座服务精神奖!

马来西亚华文报刊编辑人协会(编协)主办的2023年度编协拿督黄纪达新闻奖颁奖礼,昨晚在八打灵再也东湖海鲜酒家举行,交通部长陆兆福为颁奖礼的主宾。黃兆平荣获拿督斯里庄智雅服务精神奖。

黃兆平是理工科学生,加入新闻界后,曾都被朋友同学问起为何进入这行。

他也台上分享自己被指“不务正业”的趣闻。

“时光飞逝,转眼已在新闻工作约38年了,过去很多朋友同学问我,我学生时代是理工科学生,为何会进入新闻工作这领域?这也是我的老学長,即多美创办人丹斯里吴德芳生前常笑问我的问题,他说,‘这小老弟不务正业’。

“帶我进入新闻工作的其实是我的一双眼睛。40多年前在台湾考大学时,成绩可以申请医学系,但体检时发现我有部分色盲,申请被拒,那可是睛天霹雳之事,即使作弊再次体检仍不能过关,绝望和无奈下托跟我一起赴台求学的同学申请航空工程系。

因色盲无法进入航空业

“可是,毕业后因色盲无法申请进入航空领域工作,连维修飞机都不行,万一接错电线,后果不堪设想。部分色盲造成的困扰不少,基本上自已不敢买衣服,因常被老婆责问为何买 颜色那么难看的衣服。

“幸好,我是部分色盲,我的世界还是彩色的,也不影响看美女。也因為这缺陷,当年辗转下选择文字工作,机縁巧合下进入当时正值復刊的中囯报,从新晚报记者干起。”

黄兆平说,如果当年学医当医生,接触的大多数是病人,而成为新闻从业员,接触的是各领域人和事,包括三教九流到高官显要。

他说,当医生可能荷包更饱滿,但当新闻从业员让他阅历更广,人生更丰富。

黄兆平从记者做起,步步高升当上执行编辑后、执行总编辑等高职,目前还在《南洋商报》服务。

难忘采访空难经历

回首采访岁月,至今仍难忘怀的事件不少,黄兆平特别提到当年采访一场空难的经历。

“比如1987年8月31日,从合艾飞普吉泰航坠海空难,74搭客和9名机组人员全罹难,死者有数十名大马搭客,奉当时中国报上司指示,第二天搭乘同类型班机飞普吉岛采访。

“医院数十具的罹难者残缺的遗体裹尸袋,以及大马亲属强忍极度悲痛的认尸场面,至今仍无法从脑海抹去。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上司的当机立断,我成为第一个到普吉采访的大马记者,并通过各种方法即时送回不少独家照片回报馆。

“当时,深切了解到做新闻抢先的至关重要,而现在网络及通讯工具发达,各传媒拼速度之激烈更不必赘言了。”

黄兆平也曾于1989年12月2日被派往合艾采访马来西亚政府和马共代表,以及泰国政府签署《合艾和平协议》。

他说,该和平协议也象征着马共结束了长达41年的武装斗争。当时马共的其中一名重量级代表为已故的马共总书记陈平。

他说,中文报被喻为華社的四大支柱之一,但众所周知办报不易,中文媒体新闻从业员在通货膨脹下相信也有不少有钱不夠用的困扰。也因为如此,中文报要物色新血,倍加困难。

“百物涨价下,最近中文报起价是不得已之事,但仍引来一些非议之声,看来他们是不清楚中文报要维护这根大柱是多么不容易,还是故装不知?

“前路虽崎岖,但相信在各报上下努力和砥砺前行下,以及華社的爱护支持下,这根華社大支柱会屹立不倒。”

黄兆平个人履历:

1/5/1986: 新晚报兼中囯报记者

1/11/1994:中囯报执行编辑

1/11/1997: 中囯报助理总编辑

1/4/2000:中囯报副总编辑

1/5/2002:中囯报执行总编辑

1/1/2006:调仼南洋商报集团通讯经理

1/7/2006:南洋商报编务总监

1/1/2009:南洋商报副总编辑

1/1/2016:南洋商报执行总编辑

10/8/2018至今:编务顾问

相关新闻:

【黄纪达新闻奖】郭清江:坚守原则为核心价值 让新闻专业获得读者尊重

【黄纪达新闻奖】《南洋商报》斩获4佳作奖 编务顾问黄兆平获新闻服务奖

【黄纪达新闻奖】宣布拨款未兑现最损形象 陆兆福:报道前先打给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