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伐木容易造林难
植物回归 改善微气候

FRIM锡尾矿地造林中心协调员洪来和博士说:“只要环境具备营养和水分充足,以及气候宜人的条件,任何荒地皆可造林!”

自然森林的树木随性生长,你说它们长得“乱”,但其中必有一定的道理和智慧;然而,人造林是在模仿自然森林的“乱”,但乱中有序,因为那是以人为方式建造,肯定少不了有条理、审慎的规划。



参观位于霹雳州美罗的锡尾矿地造林中心(Tin Tailings Afforestation Centre)时,洪来和博士领着一行人一边走一边问道:“如果不告诉你这是一座人造林,你们看得出来吗?”

坦白说,完全看不出来!任谁都会觉得这是一座自然森林。洪博士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因为那全是他的“孩子”,将一片荒芜的锡尾矿地变成一座绿林,从无变有的“魔法”教人大为惊叹!

不仅如此,该造林中心也在去年被列入马来西亚记录大全,获得了“全马锡尾矿地最大的人造森林”之荣誉。

花了将近20年打造这片绿林的他,如数家珍地一一介绍每个“心肝宝贝”。尽管随行者可能对一些植物物种的学术名称不太熟悉,但其详尽的解释很快就令人开窍,且耐人寻味。

你能相信这里原是一片荒凉地吗?

造林地点属性是首要考量条件



其实,想也知道,伐林容易,造林难;更何况要造的是能够恢复自然生态的树林。因此,在还未动手造林之前,所选地点的属性是首要考量条件。虽说任何荒地皆可造林,但仍需视地质属性的情况后再周详策划。

一般的宜林地有荒山、荒地、锡尾矿地、火烧迹地、滩涂地、沙荒地等。“在还未栽植任何植物以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有关地点属性,如植被、土壤、水质、营养成分、重金属质、生物圈等多方面的森林组成元素,以免影响植物的生长。”

在锡尾矿地造林的最大挑战是,劣质的土壤和不理想的微气候。微气候是指一个细小范围内与周边环境气候有异的现象。当微气候处于不理想的状况,将不适合直接栽植雨林树种。

他指出,人体就是测量气温的最佳工具,因为身体很容易对周遭的气温变化作出反应。一般上,在森林区域内气温会比森林区域外的气温相差约摄氏2至5度;所以,当你从太阳底下走进树林中会感觉较凉爽。

“我们要做的是让植物回归,好让微气候能够改善,以栽植雨林树种。至于土壤方面,把腐殖质层带回来很重要,也就是枯叶和树枝。当有机材料产生后,有关地点将会生产有利的土壤微生物,进而提升土壤的养分,成为适合植物生长的优质土壤。”

栽植合适的植物物种

经由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关地点获得最大程度的改善后,他就得找出合适的植物物种进行栽植,以及按照植物物种作好植物分配策划。过程中,必须给予全面、细心、集中式的打理、观察和照料,而后期的管理工作则是最需要足够资金的部分。

洪博士继说:“一直以来,我们尽最大的努力把锡尾矿地还原成自然森林的面貌,也尽可能把曾经生长于有关地点的原产低地植物物种带回来。我们希望做到的复原程度是达到自然界复杂性的平衡态,成为各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森林“垃圾”有利于丰富土质产生有机材料,是树木的最佳“保健品”!

防止灭绝

有人问说,为什么要在这片森林栽植特有、濒危和受威胁的物种(EETS)?洪博士的回答让闻者心生共鸣。

“答案很简单,就是不让它们灭绝。你知道吗?我最怕就是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频危物种(IUCN)红色名录上,看到某个植物物种名称旁边出现‘EX’(Extinct)的字眼,这令我的心情非常难过,就好像一名好朋友已不在世上了……”

植物再生分为两种。第一,自然再生;第二,人工再生。前者是由母树在原地自行传播种子,或借由其他外来动物传播种子;后者则是由人类进行栽植樹苗、林木育种等。

他举例说,像是菠萝格木(Merbau)的种子很大,目前该人造林不可能有犀牛、大象等传播大型的种子,唯有靠人类进行种植。

洪博士强调,种植必须要在雨季,旱季栽种会导致所种植物全军覆没。此外,为了确保植物获得充足水分,完善的灌溉系统是必要的。其中一个方法是,透过确认基地高低利用水压及高程差,让水自然从高点往低处流,并于最低点设集水坑,以回收地表径流的水。

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是一种源自澳洲的外来物种。这种豆科植物是一种固氮树,而氮对树木的生长很重要。

森林“垃圾”是树木“保健品”

森林里有“垃圾”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之前有提过,森林“垃圾”指的是枯叶和树枝,它们能够透过土壤化学过程产生菌根,以作为树根的营养成分。

“森林‘垃圾’的囤积和厚度是有机材料的来源。大约过了15年后再查看,你会发现土壤结构就像是未曾开垦过的原状,唯一改变就是其中有机材料的百分比增加。如果再加上充足的水分和理想的微气候,在任何地方栽种任何植物都不是问题!最重要是使用正确的方法栽种合适的植物。”

“告诉你一个秘诀吧!假如你要让植物长得健康茁壮,就把地上的枯叶树枝堆积在树干底部周围。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把森林‘垃圾’移走。”

随行中有一人提出了一道有趣的问题——金合欢属(Acacia)植物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大量生长,而且是“打不死的小强”,难道洪博士不担心它们如此“放肆”会影响其他植物生长吗?

洪博士笑说:“完全不担心,就任由它们生长吧!金合欢属植物需要大量阳光生长,他们会因着地点条件进行复合,但生长能力却受到限制。当他们要持续生长时,必须在每次的旱季与香坡垒树的树根展开一场斗争,由于金合欢属植物对土壤缺水相当敏感,所以生存几率不大;加之,他们的生命周期很短,大约17岁就会凋枯。

“生长在锡尾矿地的金合欢属植物无需担心,但生长在自然森林就得要担心了,他们会占据所有开放空间,到时麻烦可大了。要记得,没有一个植物是不好或有害的,重点是需视你是否在适合的地点栽种适合的植物。”

若在19年前从此地观望,所见景象只是一片白茫茫的沙泥荒地。将近20年后的今天,景致已截然不同,不但绿林冒起,自然生态也正在重建中。

永续发展

目前,该人造林约有超过70种鸟类、约25种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造访”;尽管数量不算多,但至少第一阶段已大获成功。他预计,约200年以后,该人造林至少可以再生500种植物物种;到时,那会像是一座拥有自然生态平衡的自然森林。

“人造林必须能够永续发展,且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要是有一天我不在了,还是有人可以接手这项任务,直到它完全复原。”

通过此次造林成功,同样的造林模式也可以用于其他锡尾矿地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关技术,而且一定要有相关专家负责打理和照料。

下期预告:

受威胁的植物物种是否适合栽种于复垦地?森林生物多样性部主任蔡水莲博士将告诉你答案!

唯有具备水分、营养和气候3大要素,树木才能茁壮成长。
森林中最常见的就是蕨类植物。
初期复垦区域的树木已长得非常茂盛。
洪来和博士解说,这座林中有许多树木是经由小鸟传播种子而生长。

反应

 

商余

消失了的甲洞高武山

【寒窗一剑】文|黄福地

1950年代,甲洞高武山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因为甲洞有一间森林研究院(FRIM),由英国人Fred William Foxworthy于1929年所建立,专门研究热带森林的植物,并设有博物馆,世界各地都有人前来学习研究,举世闻名。

高武山是前往森林局的必经之路,托森林局之福,高武山就有了一条柏油路,但仍然没有水电的供应。

我出身于高武山,我的童年就在此度过,我的老家是一间亚答木屋,就在公路的旁边,祖父与几位叔叔就同住在这所大木屋。我的二叔与森林局水务局的管理员熟悉,竟有办法弄到自来水的供应,这也是高武山唯一有自来水的一家。

“大种旺”大名远播

早期的研究院是不设防的,可以自由进出,我在童年时就常到该地游玩和检拾枯枝当柴烧,有时也到森林里挖竹笋,也有村民在里面辟有几个池塘养鱼。

后来我们常到森林公园来晨走,如今池塘地区已建成员工宿舍,森林局保安森严,已不许外人进入。

高武山除了赫赫有名的森林研究院,还有一间规模庞大而著名的“法兰西铁船”,挖锡完毕留下了一个大湖,就成为今日的大都会公园;加上高武山特产“大种旺”番薯,大名远播。

甲洞是吉隆坡开埠最早的地区之一,已有百多年的历史,而居民多以福建安溪人为主,其中很多是来自安溪九福的黄氏家族。单单我祖父就有3兄弟分居于此,另有很多乡亲,第一代南来约近百年,而我已属第三代了,至今都已80岁了!

高武山的“高武”,与福建话的“狗母”同音,故很多人把高武山戏谑为“狗母山”,认为是没有什么开化的乌鲁地区,所以也有人称为高乌山!

的确,早期的高武山,屋子疏落,全是简陋木屋,有者甚至是茅草屋,以竹片为墙,但很自由,民风纯朴,可以随意建屋。

此外,高武山也有几家印度人养牛,也有极少的马来人,大家有来往,节日互赠美食,他们孩子与我们一起玩乐,能讲一口流利的新建话。

开设3间私塾学堂

第一、二代的乡亲多是没受正规教育,若有识字者,也是极少数在中国乡下读过几年私塾而已。他们思想闭塞,封建迷信,认为新式教育一年级华文的“手,拍手,拍拍手;哥哥大,拍大球,弟弟小,拍小球……”这种程度太低,那里比得上私塾的“三子经”和“四书五经”呢?

说来奇怪,一个人口稀少的高武山,在50年代竟先后开设过3间的私塾学堂,唯学生仅整十人左右。老师是福建人,自然以闽南语为教学,其他地区也有私塾,客家人办的就用客语,广府人办的就教广东话。

虽然1909年甲洞先后已有开明学校和崇德学校,但还有一些村民选择把孩子送往私塾。

1951年,我老家后面的一间陈旧木屋改为私塾学堂,当年我才7岁,母亲要我去读书,我非常胆怯不要去,躲在床底下,被母亲找到就和老师强拉我去上课,我就哭哭啼啼被迫去读了一年私塾。

我读完三字经、千家诗,就读增广贤文和大学。

高武山成了历史

1952年,开明学校与崇德学校合并成“甲洞公立学校”,新校舍落成开学,我与几位堂兄弟就读一年级,这才改变我的一生。所以我时常谑称自己是从大学念到小学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1970年代,高武山地区被一些发展商看中了,一个宛如自由天堂的木屋区,先后发展成为达雅花园和丽景花园,并催生了甲洞乌鲁新村,LDP大道也从中穿过至士拉央和万挠,森林研究院也改道从帝沙再也经过,青山依旧在,高武山的名字从此消失,年轻一代根本就不知道有高武山这名字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