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林连玉基金下月起
办华教节系列活动

林连玉基金领导层访问本报,呼吁民众踊跃参加华教节系列活动,左起李亚遨、范忠星、周福春、刘志文、姚丽芳、李毅强及池美花。

(八打灵再也16日讯)配合2019年华教节,林连玉基金将举办系列活动,本届华教节主题为“抢救历史,保根护脉”。

林连玉基金主席刘志文说,华教节的重头活动是11月3日在巴生举行林连玉行,这项由巴生兴华中学主办的活动希望为文化资产保存基金筹募50万令吉。



他说,林连玉基金于去年成立文化资产保存基金,推动民众对于文化资产保存的觉醒,呼吁民间抢救较少提及的在地历史。

“文化资产保存基金已开始运作,目前在吉兰丹着手设立华人文物馆。”

刘志文今天率领林连玉基金团员拜访《南洋商报》总社,宣传2019年华教节时这么说。

随团到访成员包括林连玉基金副主席姚丽芳、李毅强及李亚遨、华教节工委会主席池美花、林连玉基金执行员陈润芳及王慧诗,众人获得《南洋商报》执行编辑周福春及教育刊物经理兼教育主编范忠星接待。

林连玉行成品牌活动



姚丽芳说,每年的华教节都会展开系列活动,首项是8月举行的华教节序幕礼,纪念在8月份出生的林连玉。今年的华教节序幕礼在仁嘉隆举行,当天的讲座及晚宴为基金会筹获70多万令吉。

她说,林连玉行则已成为该基金的品牌活动,原本每两年举办一次,如今许多单位在外坡个别举办林连玉行。

“除了11月3日在巴生举行的林连玉行,马六甲将在明年3月举办另一场林连玉行;之前吉打、培风中学及吉兰丹也举办过,显示林连玉行已成为我们的品牌活动。”

她说,该基金会与沈慕羽书法文物馆合作,于本月26日至11月3日在文创园区GMBB举办翰墨聚贤情-华教珍贵书画特展,届时将展出包括沈慕羽、林连玉、管震民、周曼沙、黄润岳、任范农、孔翔泰、陈人浩等人的书画,通过艺术珍品共同缅怀华教前辈的风范与行谊。

其他系列活动包括林连玉讲座、林连玉公祭礼、第32届林连玉精神奖颁奖典礼,以及“抢救历·保根护脉”筹募文化资产保存基金午宴。

她说,林连玉基金希望通过每两年一次的林连玉行,每次为基金会筹募200万令吉。

另一方面,姚丽芳说,今年华教节特辑双主题为“18岁的投票权利”及“活化本土古迹-走出缅怀层次”。

2019年华教节系列活动:

2019年林连玉行(筹募文化资产保存基金)

日期:11月3日(星期日)

时间:清晨6时

地点:瓜拉冷岳县Bandar Rimbayu(IJM Land)

翰墨聚贤情-华教珍贵书画特展

日期:10月26至11月3日

时间:上午11时至下午5时

地点:GMBB(Jalan Robertson,KL)

林连玉讲座

讲题:从台湾与香港看华人世界的社会运动

主讲:何明修教授(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日期:11月10日(星期日)

时间:下午3时

地点:林连玉纪念馆3楼活动空间

林连玉公祭礼

日期:12月15日(星期日)

时间:早上8时

地点:吉隆坡福建义山林连玉墓园

第32届林连玉精神奖颁奖典礼

日期:12月15日(星期日)

时间:上午10时

地点:吉隆坡坤成中学讲堂

“抢救历史·保根护脉”筹募文化资产保存基金午宴

日期:12月15日(星期日)

时间:下午1时30分

地点:吉隆坡坤成中学礼堂

反应

 

言论

谈非华裔生的教育公平/梁庆业

近40年,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选择就读华文小学。1985年,华小的非华裔学生不到8000人,可在8年后增加接近三倍,达到2万1508人。

之后,非华裔华小生人数持续增长,1995年约为3万5000人,2006年达到6万零96人。截至2021年,非华裔学生占华文小学学生总数的19.75%,约有10万人。

针对此现象,笔者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有人欢迎非华裔学生就读华小,认为是友族同胞认可了华文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巩固华小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非华裔学生的增多可能会影响华小的教育质量,逐渐使其“变质”。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带有一定的政治立场。笔者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成长,因此在探讨这一议题时,应关注学生本身,并以教育研究为依据。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华小非华裔学生的学术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在学习表现上的具体差异,更是鲜有探讨。

3维度有显著差异

大众普遍认为华裔与非华裔在学习表现上存在差异,但具体差异的细节却少有详述。笔者在硕士论文中对华小里不同群体的学生差异展开研究(389个样本数,研究地点:雪州八打灵)。(在论文中,笔者不以种族区分学生,而是依据其母语,因为从学术角度看,这种划分更能反映教学现状。因为有些华裔学生主要使用的语言并非华文。)

结果证明,华文母语学生与非华文母语学生在投入程度中的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行为、校内人际关系和学校参与?

这表明,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非华文母语学生难以适应华小的教学环境。

只需克服语言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者在上述3个维度中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学习热忱、认知和对学校认同维度上,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这可能意味着,非华文母语学生只要克服了语言障碍,他们也可以融入以华文为教学媒体的环境中。

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在政策、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上应更多地考虑这部分学生的需求。例如,政府是否有相关政策以确保华小具备足够且有能力的师资?课程发展司在制定课程时是否展开多方面研究?课本或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是否有考虑后进生(或非华文母语)学生需要的学习鹰架?这些问题都亟待更多有影响力的决策者去思考。

林连玉先生已经离开我们40年,但其追求教育平等、文化传承和母语教育的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约占总人口的两成,我们为保障母语教育的权利一直在不懈努力。

然而,如今在华小中同样占比近两成的非华裔学生,是否也有相应的资源与支持来满足其教育需求?

(作者为教育心理学硕士)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