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竞选青年团总团长官司
林顺辉与林总庭外和解

林顺辉(左四起)与林福山在一众乡亲的见证下庭外和解,握手言和。

(吉隆坡9日讯)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与青年团总团长林顺辉,有关竞选青年团总团长职位的官司,已经庭外和解。

林总发文告说,林顺辉已撤销对林氏宗亲总会的控诉,同时承诺对青年团有关诉讼的任何相关课题,不再有任何法律索求。与此同时,林总也已正式恢复林顺辉青年团总团长的职位,为期6个月。



文告说,此官司在11月7日已通过吉隆坡高等法院,依程序圆满解决;和解协议无堂费庭令,双方各自承担费用。

文告说,总会长丹斯里林福山和林顺辉皆认同,类似诉讼对双方都是伤害,因此应秉持林氏一家亲的精神,以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

文告形容,经过多位理事的努力,居中协调和多次协商后,双造最终达致和解协议,庭外和解,纠纷也告一段落。

林顺辉是于2015年10月27日入稟法庭起诉林总,并把林福山列为唯一答辩人。

他在诉状中提出4项诉求,即要求法庭厘清今年6月14日青年团改选成绩和他为总团长的身分,宣判擅自革除其总团长职的决定不合法,根据改选成绩让他复职,以及宣判在他被革职后,青年团的任何决定皆属无效。



反应

 

职场

林秋燕林顺辉走入森林 “授之以渔”帮原住民脱贫

报道|郑美励 图|受访者提供

大多数马来西亚人终其一生从未与原住民有过交集更谈不上成为朋友,虽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却犹如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偶然情况下,保健科技公司总裁同时也是中医师的林顺辉认识了原住民,从此两个世界之间搭建起一道来往的桥梁。从十多年前开始送物资给原住民,到如今他联同姐姐林秋燕及一班热心人士把行动升级,开启协助原住民脱贫之路,因为老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十二、三年前林顺辉迁入新家时观察到那一带的保安人员身形样貌有别于常人,一问得知他们是蒲种原住民村的原住民。这是他40来岁人生里首次接触原住民。

带着好奇心他跟去原住民村转一转聊一聊,竟发现自己现在的家曾经属于这群人。“我说你们之前都住这边的吗?他讲不是,以前住在山里靠种植为生。我说那个农地在哪里?他说你住的地方咯。“

这些答案听在林顺辉耳里很难不被触动。一开始他纯粹是抱着想要了解的好奇心态去接触,接触了就看见他们是现今社会的弱势群体,开始断断续续资助。

过后,原住民朋友带着他陆续走访西马逾120个原住民村落,越是接触他越感震惊,原来住在遍远地区、深山大芭里的原住民连基本的衣食住和教育都匮乏。

同样生而为人但生活和处境却有着天渊之别,于心何忍?十多年来他经常在周六到访各村落去派发物资如大米、衣物鞋子、药物、发电机、水管、蚊帐等,给真正赤贫的原住民。

坚守森林错了吗?

许多大马人对于原住民的印象来自于“听说”,例如拒绝现代化只能等着被淘汰、不思进取、懒惰,落得如此地步纯属活该……云云。

林顺辉指出不求上进之辈各族皆有,以偏概全难免有失公允。原住民当然有自己的问题与困境但一些举动背后也有原因,例如,让政府兴建的房屋空置却坚持留在深山里,一来是每个族群里总有些人不愿意弃祖坟于不顾,其次,也有人担心祖先传承下来的土地遭霸占、征用。如果说华裔认为保留自己的文化、语言及传统是天经地义之事,那么原住民想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错吗?

担心土地被抢

他曾经询问过得这么苦为何不向外求助呢,对方反说“你们外面的人不来抢我们的东西(指土地)已经很好,不需要你们的帮忙。”

再说回政府提供的房屋,多数位于外界较容易抵达的地点但不一定有水电供应,而远离了森林河流和农地,让原本靠着打猎、种植、采摘食物物品的原住民今后靠什么为生?然而时代发展的洪流挡不住,随着森林被开发的力度越来越大,坚守山里的原住民处境也越发艰难。

其他妨碍原住民走出深山的原因:

—— 教育水平低落甚至未曾受教育;
—— 不了解受教育的重要性而不加以重视;
—— 学校距离村落过于遥远;
—— 全家一起劳作,一旦有子女去受教育或外出工作便少了劳动力,影响收入;
—— 曾有被骗被欺负的经验,担心子女外出会遭遇欺骗。

信任用行动证明

人跟人的关系,最珍贵的是信任。如今的林顺辉能与多个村落不同种族的原住民称兄道弟,这些都是用时间、行动换来的。

他直言,过往不愉快的经验、文化上的差异与误解、对信仰和语言的敏感……种种原因使到许多甚少与外界接触的原住民防备心较强。早年他曾试将车子开进村落时原住民立刻一轰而散,闭门不出;也有些村落认定他动机不纯而拒收物资……

好心还要吃闭门羹,怎么办?如果真心要帮忙,当然是再接再厉。某个村落他到访十多次终于让对方放松警戒; 拜访村长或领头人说明来意也是另一种方式。

4不谈原则

要取得原住民信任,他主张“4个不谈”原则,即不谈政治,不谈种族,不谈宗教也不谈利益交换,专注提供援助。不过,更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懂得换位思考,勿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强行施加在对方的身上,指手画脚说“你不应该这样那样……”以及抱持高高在上、嫌弃、轻视的态度,这类行为令原住民心生抗拒甚至心灵受到伤害。

“为什么呢?你跟他还不熟啊,他们是对语言和自己的信仰比较敏感。从人道的角度切入就很容易和他们成为朋友。很多人进去帮忙都有目的,宗教团体传教,政治团队讲政治,生意人进去压价……所以他们要用很长的时间来判断我们是不是有企图。”

长老引荐才放心

林秋燕回忆,初期去扶贫时,原住民总是面无表情望着他们,小朋友看到他们就躲起来偷瞄,“可能他们一直在想你们来做什么?要从我们身上得到什么?因为有很多人都是抱着目的去,所以他们需要时间来接受我们。通常都是林顺辉一个人去与他们结交,过后才带姐姐、妻女一起去,就会和他们关系更亲近。”如今,每次船尚未靠岸,小朋友已经在岸边兴奋的等待。

一旦取得原住民的信任,扶贫工作便相对容易,皆因各村落之间保持联系,有某村长老引荐,其他村落便可放心开门迎客。

聚集力量发挥效益

常言道长贫难顾,赠送物资只能解燃眉之急,要让原住民摆脱世代贫穷的循环,必须“授之以渔”。

经过多年送物资扶贫,如今姐弟俩联同好友兼华总署理总会长拿督林家全以及一班志同道合的友人,成立马来西亚关怀弱势协会(Malaysian Vulnerable Group Caring Association,PPGRM),集合各方力量及资源,期许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正进行的4个脱贫计划是按照各村落的条件、能力、兴趣建议他们从事可带来收入的经济活动,例如为某些村落提供蔬菜水果的种子、树苗、工具、肥料并有专人指导农耕技术等协助。协会让会员以个人或企业名义领养不同的原住民村落提供财务及技术上的资助。当收成季节到来时,他们会居中协调餐厅采购并告知原住民市价,再由买卖双方自行磋商,协会不涉其中。

聆听需求再协助

“当我们要做什么东西,先听他们的立场、他们要什么?可能知识上他们不如我们,我们可以提醒他注意,至少我们要听他们的声音,不要把我们想要的施加在他们身上,这样子才能走得长远,大家相处起来也比较舒服。”林顺辉解释。

又比如而连突小黑人族村落附近多野象不适合农耕,所以安排吊网养鱼并与原住民发展局(JAKOA)和渔业局合作提供培训、鱼苗、养殖工具等,日后亦可联络餐馆来收购。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脱贫计划既协助他们自食其力还兼顾了他们的天性与习好。林顺辉指出,原住民怕吵怕热不喜欢在人声吵杂的工厂上班但却喜欢种植、养鱼,安排符合他们天性与兴趣的工作可加强他们的积极性。如今他们放眼筹备下一个项目:资助原住民开设民宿。“我们是引导和指导他们,例如怎么照顾、施什么肥,不是要去改变他们的生活。”

此外,他们也推出森林植物领养计划,借由这种方式让原住民赚取些许收入,林顺辉的家就挂满了一堆植物待有心人领养。

“帮助每一个村落脱贫是我们的目标,而不是每天在想着要送多少米给他们。但脱贫计划不容易,胥视每个村情况不同来决定,有些种榴槤、香蕉、红毛丹,”林秋燕解释。

鼓励受教育

光是帮助原住民在经济上脱贫仍不足够,思想也得脱贫!林秋燕表示,帮助原助民脱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当朋友建立交情,交情深了,对方也放下心防,才能够谈如何脱贫。毕竟,朋友的劝告你不一定全盘接受但至少会聆听吧。有时候林顺辉也劝他们勿过于纠结于土地,也会鼓励年轻的原住民让子女受教育。

“不改变的多数是老一辈,最重要的是让小孩子能够走出来。以前他们在山里,就算我们不去支援也不会怎样,但是现在没有外面的资源,他们过得真的很辛苦,因为山里的食物越来越少了。”他们也鼓励每个村辟地种菜,希望此举可以让长期营养不良的村民能稍为补足营养。

善心被质疑

林秋燕是在偶然情况下得知弟弟的计划也加入行列里,经过她在社交媒体上“登高一呼”,每每都能获得热心人士响应募集到物资和资金。事后她也会在社交媒体平台公布进度,让捐赠者知道自己的善心被用在对的地方。

被询及是否曾遭人质疑动机时,她淡然表示无法阻止他人的想法,只要自己清楚即可,更希望心存质疑者参与他们的行动。

“其实做任何事都会有质疑的声音,如果听太多又会回去原点纠结,我觉得没有必要,清楚自己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