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邀白天任主宾
文学征文赛10月13颁奖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吉玻分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坐者左起为梁永乐、张廷辉、罗秋雁和林运彬。站者左起为翁丽茱、翁翠銮、李恺维、罗涑华和赖琴鸣。

(吉隆坡1日讯)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文化基金会主导的“全国华文文学征文比赛” 颁奖礼,定于10月13日(星期日)上午10时在国家语文局的演艺厅举行,恭请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白天担任主宾。

这项以“一带一路·思路之旅”之记忆的痕迹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主题为“友谊、合作、发展、共赢”,参赛者以此主题书写其在中国或马中之间的访问、旅游、探亲、工作、经商、交友的美好经验。



是项比赛自去年公开发布后,参赛者十分踊跃,作品水平甚佳,所有得奖作品及入选作品经已编辑成一本专辑,在举行颁奖礼的同时,也一并举行推介礼。

全国华文文学征文比赛颁奖礼暨得奖作品专辑推介礼工委会主席张廷辉,日前在吉打州居林召集工委会成员发布新闻消息並公布颁奖礼详情。出席记者会者包括罗秋雁、张廷辉、赖琴鸣、李恺维、林运彬、梁永乐、翁丽茱、翁翠銮及罗涑华。

文告指出,该书将赠予国家图书馆、国内大专院校图书馆、全国61所华文独中及中学、报馆资料室及国外有关单位及学术机构珍藏。

这项全国性质的华文文学征文比赛,是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文化基金会主办;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吉玻州分会承办;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总会、沙巴马中联谊协会、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协办。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为支持单位。



反应

 

商余

一种新文学观的认识/黑九

文|黑九

到中国留学后,我习得一种新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与先前的认知有很大差异。以往觉得文学是心灵上的自由与寄托,是一种挣脱社会枷锁,翱翔于广阔、诗意的远方,是一种无功利性的美感升华。

硕士期间,选择了一门专业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犹记得第一堂课,李振声老师身穿白色恤衫,文质彬彬地讲解着邓恭三与周作人。他声量小,像一位亲切老人在讲述着一段来自远方的故事。

李老师讲课时有个习惯,反复地“整理”着自带的讲义,即使再整齐也依旧把一叠纸张的棱角,敲在桌上对齐,让人误以为他随时都要下课。这动作或许是在把每个逻辑平整划一,然后娓娓道出吧!

李老师的课,前一节很繁琐,洒满了众多人物的史料与思想概述,让人不禁瞌睡。但你若能坚持到最后,总会柳暗花明,在他“总结陈词”之际,必定让你为之一振。

文学观以文字为准

前面一切琐碎如同撒网,待所有知识节点落平后,他才不急不缓地把先前错综复杂的资料打捞、整顿、汇聚成一个个扎实饱满的哲理。其中有一堂课,李老师讲授章太炎与“泛文学”。这文学观竟不以文章形式释义,却以文字为准,完全颠覆了我对文学的想象。

章太炎回溯了“文”与“学”的本义,把文章、礼仪、学术、历史、科学、地理、文献、公牍、学说与表谱等,皆纳入文学的范畴。这意味着文学瞬间变成一个无所不包、生生不息的文明载体。这不仅扩大了文学疆界,亦让人在其中重获一种生命动能。文学不再属于形式主义的游戏,转而变成生命的自我完成,一种主体性建构的过程。

章太炎以“复古”与“修辞立其诚”两个思路,为“泛文学”奠定了明确路向。他选择重返先秦学术精神,并以文字训诂抽丝剥茧地重塑文学的轮廓。这显然是对日益虚伪、抽象的文辞进行驳斥,进而倡导修辞应表达自我生命的肌理。若如西方“纯文学”般,在文学身上设限、框架成一套纯粹的理论体系,便丧失了中国文学传统独有的圆融与宽容,逐渐退缩至美学范畴,失去了承担思想、哲学与道德的勇气。

“泛文学”让我明白文辞并不能脱离大地,沦落成附庸风雅与心灵慰藉的产物,它应有自己的活力,不但可以改变自己,更能改变世界,正如曹丕所言般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学不再属于特定的文人群体,在其中孤芳自赏,也不应被视为一种文化点缀,娱乐高官显要,而失去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学气势。

“泛文学”也让我明白中国文学的特质在于其德性,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与技艺,更是一种生命圆满的践行与彰显。

“泛文学”观,让我得以踏实、有限眼光去审视无限万物;它似乎成了我心中的核心圆轴,先前所学过的知识与理念皆围绕其中,并借此栖居与步入日常。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