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Relate研究:生产力降成本增
“心病”致经济损失144亿

蔡淑宁:亚洲国家的员工不愿承认自己情绪低落或焦虑。

(吉隆坡18日讯)歧视与不了解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个悲惨的社会缺陷,也会间接破坏我国经济,因为不愿意去解决这些问题,造成生产力下降及额外成本。

根据本地一家心理健康机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144亿6000万令吉。



大马心理健康相关机构(Relate)昨日在“精神健康的企业成本”论坛发布研究结果,并指这个数字是2018年雇员精神疾病的估计商业成本,相等于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惟,实际成本可能会更高。

这项名为“工作场所心理健康——商业成本”的研究发现,在144亿6000万令吉当中,有68%(近100亿令吉)是雇员在工作时感到不适所导致;由于员工缺席,经济进一步损失32亿8000万令吉,而剩余的13亿4000万令吉则是因人事流动所引起的。

Relate的研究结果,是根据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3个因素,即人事流动、缺席与出席(工作时感到身体不适),所导致的生产力损失与额外成本增加。

抑郁症致全球失4.75兆

“企业成本可分为这3个部分,总计为144亿6000万令吉,而这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



Relate创始人蔡淑宁(译音)博士在记者会上指出,这是个保守估计数字,若从全球趋势来看,数字可能会更高。

出席活动的还有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副部长杨巧双。

该报告也引用世界卫生组织指,抑郁症与焦虑症每年在全世界造成1.15兆美元(约4.75兆令吉)的生产力损失。

Relate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它通过公共教育、研究与社区服务,提倡心理健康意识。

保密性不高 员工不愿求助

论坛期间的一个环节,其中包括蔡淑宁、Qualitas Medical集团职业健康服务经理阿兹万及双威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符湘慧(译音)。

蔡淑宁认为,亚洲国家的员工很容易出现疲劳与肌肉酸痛等身体症状,而不是承认自己情绪低落或焦虑。

“若您有一个员工有很多病痛,那可能是警告信号。他们会开始变得昏昏沉沉、错过最后期限及变得更加健忘。”

她说,由于错误的文化看法,员工觉得他们选择倾诉心理健康情况,保密性不高,这导致他们不愿意寻求帮助。

她说,精神疾病正在上升,2005年有10.5%的人口受影响;2015年,该比例为29%。

她感叹,尽管患病人数不断增加,但许多公司仍不知道如何解决员工的精神问题,并指这导致许多人错过工作机会或获得较低的绩效评估分数。

诊断精神问题不易

阿兹万说,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要准确诊断精神问题是非常困难,因为患者经常会出现心身障碍。

他指出,患者在职场上会面对很多心理问题,而这些皆是以头痛、身体疼痛和其他非特定症状的形式出现。

他感叹,事实上,只有很少医疗保险供应商有提供心理健康这一方面的保险,并指政府也没有立法迫使雇主解决工作场所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基本上,我们在执行心理健康计划上面对困难。

“大多数转诊到医院的病例已经是严重的。这显示普通科医生与前线人员在早期检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雇主须解决员工心理问题

符湘慧也在该环节上分享其在双威集团时的经验,她说,该集团的经理与员工都会接受训练,以找出同事之前的心理问题症状。

“我们每两周为整个集团的经理们举办一次培训计划。(我们鼓励他们)与他们的员工进行简短交谈,只是为了了解他们的表现。

“回到精神健康问题,没有比教育更重要的了。(人们需要)更了解(心理病)症状;若发现员工不对劲儿,他们需要能够告知。”

符湘慧说,雇主必须积极地解决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要等政府提出准则、政策与法律。这需要时间。”

反应

 

国际

首个3D打印“人造心脏”诞生

(耶路撒冷16日讯)首个3D打印的“人造心脏”诞生,有望变革器官移植

以色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创新之国”。位于中东,饱受战火冲突的以色列其国土面积虽不如北京与上海的总和,人口也只有区区800万,却已经诞生了10多位诺奖得主。



今日,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们又给我们带来了一项突破。一支科研团队用人类的脂肪组织,通过一系列神奇的操作,最终成功3D打印出了一颗“人造心脏”。

它虽然只是一个微缩版的原型,却是人类“首次成功设计并打印出一个具有细胞、血管、心室和心房的心脏”。

3D打印心脏,以色列科学家带来了新突破。

这颗心脏可以说是生物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联合带来的科学突破。具体来看,研究人员们先从一些患者的体内取出了一些脂肪组织,然后将其“细胞”与“非细胞”的成分进行分离。

这些细胞随后被用来诱导产生多能干细胞,而胶原蛋白和糖蛋白等非细胞成分则用来合成“个体化凝胶”,来充当3D打印的“墨水”。

简单几步处理,脂肪变成了打印心脏的“墨水”。

研究人员们发现,自身材料组成的凝胶给干细胞提供了良好的发育环境。



在这些凝胶里,干细胞能高效分化成心脏细胞和内皮细胞。由于所有的材料都来自患者本身,这些细胞产生的组织能有效地避免异体器官移植中的排斥问题。

“生物材料的兼容性是消除移植排斥问题的关键,这些问题可能会危害移植的成功,”本研究的通讯作者Tal Dvir教授说道:“理想情况下,生物材料应该与患者本身的组织有同样的生化、机械、以及拓扑性质。”

研究人员们用计算机模拟了小血管网络。

成功分化细胞之后,研究人员们进一步开始用这一方法“3D打印”心脏组织和器官。利用CT扫描技术,他们勾勒出了心脏的大体结构,这包括了心脏的形状,心房心室的尺寸,以及主要血管的走向。

对于CT扫描无法获取的小血管网络结构,研究人员们又使用了数学模型,计算不同区域的氧消耗,合理分配血管的走向。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我们获得了更为完整的血管网络结构,用于实际的打印。

万事俱备之后,他们成功打印出了一个“人造心脏”。限于目前的技术,研究人员们打印出来的还只是一个“迷你版”,尺寸只有樱桃一样大,差不多是兔子心脏的大小。

这颗心脏带有心脏细胞和血管,结构完整。目前,这颗心脏里的细胞可以出现收缩,但尚不能像正常心脏一般搏动泵血。这也是研究人员们下一步的主攻方向。

按计划,他们想在1年多后开启动物实验,研究这种人造心脏用于器官移植的可行性。目前,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第一杀手,而心脏移植是病情严重患者几乎唯一的选择。

由于迟迟没有合适的器官,许多患者只能在等待中,迎来生命的终结。如果这一技术真的能用于人类器官移植,无疑是一大喜讯。

“可能在10年里,全世界最好的医院里就能出现器官打印机。” Dvir教授乐观地估计道。我们期待早日看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