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人

【世界帕金逊日特稿】我不可以康复,但我可以活得精彩!

文:清清(文桥供稿)

欧洲帕金逊病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将每年的4月11日确定为“世界帕金逊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这一天是帕金逊病的发现者——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逊博士的生日。

帕金逊综合症。这是基本上只有年龄60才可能患上的病。它和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是不一样的头脑神经退化疾病。

老人痴呆症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为丧失短期记忆。至于帕金逊是比较复杂,它早期首发症状主要是“僵、慢、抖”——动作缓慢是帕金逊病最关键的表现,包括刷牙、打鸡蛋等精细动作不灵活,走路时手臂不能自如摆动,写字变小,表情变平淡等。很多患者会手部颤抖,但也有些只是肢体有僵硬感,称为非震颤型帕金逊病。

帕金逊既无法预防也无法治愈。唯一可喜的是它不像癌症,帕金森并没有马上的生命危险。它是一个漫长的病。患者是长期每天和此病拔河。

得了帕金逊最痛苦,是身边的人不明白患者的 “委屈”。什么委屈呢?药效有时可以使你自由行动,当药效逐渐减少时会出现“僵化”。“僵化”的程度是依病人的病情轻重而定。

我是无法直立,必需有靠背的椅子坐着。整个感觉是全身僵硬,使不上一点力气。无力的程度是可以到无法开一瓶可乐。这种情况我把它形容为 “断电”(Low Battery)。所以只要药效退就会出现“断电”。这大大影响了日常生活。

药都有副作用

你也可以说,不让它出现“断电”就可以啊!那我必需吃足够份量的药。通常医生开药会问清楚病患的生活状态。需不需要工作?日常生活可以应付吗?自己自由活动是几个小时?医生就从沟通中开药。这里想说的是,凡药都是三分毒,每一种药都有它的副作用——大剂量服用,副作用肯定提高。通常医生会用6个月左右的时间来调整。因为服用太多或太少都不是好事情,再加上药也不便宜。

家境清寒的病患,都会去国家政府医院检查治疗复诊,政府医院给的药份量通常不够,因为药并不便宜。不知情的病人会觉得自己很严重,因为吃的份量不足于可以“生活自理”。不能够“生活自理”是一场灾难的开始!

家人必需要知道如何帮助病患者。要做的是如何保持乐观心态去面对每况愈下的病情。

帕金逊不同于癌症。帕金逊患者是低调的个人英雄。癌症患者只要熬过化疗和电疗,然后活了下来就是英雄。帕金森患者是明天不会比今天好,明年比今年差,一年不如一年——帕金逊患者需要的是盼望。

曾经有个热血的医生办了一个帕金逊协会,最后无疾而终,原因是没有病人热烈参与,这位医生非常失望。我想说的是医生他忘记了一件事情,就是病人在行动上是有时间性限制的。一颗药的功效只有2至3个小时,很多病人是无法个人来去自如,必须有个陪伴者。陪伴者的作用是在“断电”的时候,发挥帮助和保护。所以患者不是不热心参与,而是在衡量要不要麻烦谁愿意陪伴自己去。

和帕金逊一起共舞

身为帕金逊患者的我,在这10年里经历了有欢笑有泪水、有委屈有不甘心……到今天的有点领悟,愿意去研究如何和帕金逊一起共舞,试着接受它的存在。

我不爱它(帕金逊病),我更没有必要赔上我的人生。这一注已经输了,如果我活得乱七八糟我输更多。所以我比任何人更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不能够康复,但是,我可以活得精彩。

明年是第11年了。我想要学习的事情很多。无论发展哪个兴趣或开始什么事业,我想要一个基础打得非常牢靠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好让我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成功的膨胀,以及到最后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死亡”。这一切看来都是虚空。

我需要大量的知识。然后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智慧。去哪里找大量正确的知识?源源不绝的信心?有盼望地活着,无惧面对死亡。在这研究当中我发现了,那就是一本“懂的人敬畏无比,不懂的人不过是一本书”——就是流传已久的……《圣经》。

非常奇妙的一本书,里头有丰富的知识,更道尽了人生的智慧,生命的因素。从《圣经》里头,我得了安慰,原来人类如此微小……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地球显得如此微小,更何况是住在其中的人类了。

透过《圣经》,我与永恒的主相遇了。我一生无憾,只因透过祂的牺牲,我明白了什么是永恒。所有的苦,都将成为过去;当进入永恒之时,不再有眼泪或悲伤,却是那盼望已久,思念已多时的最终之荣耀。当我打开圣经的一刹那……道路,真理和生命就展现在我眼前。

《诗篇》 119:105 说:“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

反应

 

牧羊人

刻意留下一些

文:刘爱佩

弟弟住在沙巴时,一家5口生活只靠弟弟微博收入支撑,家人不时供应一些,减轻他生活上的压力。自从弟弟回天家后,留下妻子和3个尚在求学的孩子。每逢哥哥去沙巴都会带母亲过去探望他们,带些吃的喝的等需用品。大儿子中五毕业后,大家协助他离开乡区,在西马城里修读烘焙课程。希望他学有所成,日后能担负起照顾家人的责任。

《圣经》<路得记>谈到两个妇女相依为命——拿俄米和路得。拿俄米是个丧子的老妇人,路得是她的媳妇。儿子去世后,这位媳妇坚持要伴随家婆,一心要照顾她,但是,路得只是一个穷寡妇,如何支撑贫困?接下来的日子,何去何从?

路得决定到麦田里捡麦穗过活。根据当时的律法规定,田地的主人不可收割所有庄稼,田里掉下的麦穗,要留下任由穷人捡拾,包括孤儿寡妇,这也是当时社会照顾贫困者的制度之一。因此,路得依循律法往田间去。她来到一个富有地主——波阿斯的田地里,希望能拾取工人收割打捆剩下的麦穗。

不可欺负或羞辱她

波阿斯听闻路得对婆婆的善,他了解路得的背景与寡妇的需要,不但答应让路得在自己的田地里自由拾取麦穗,甚至还吩咐仆人善待路得,不可欺负或羞辱她。同时还愿意供应她水和食物,也不忘叫仆人特地从捆绑的麦穗里抽出一些,任由她拾取。

“她起来又拾取麦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路得记〉2章
15-16节)

波阿斯虽然是个有地位的大财主,但是没有夸耀自己的富裕,反而以恩慈善待穷人寡妇,他刻意留下一些的行动,是顾念穷人的需要,让穷人可以捡拾留下来的农作物度日。不仅如此,他还照顾路得的尊严,好叫路得能光明正大,丝毫不觉屈辱,轻松愉快捡拾田里麦穗。

波阿斯除了慷慨、慈爱,还展现大度。路得才能自由在麦田里走动,拾取足够的大麦,维持她与家婆的生活之需,更解决了生活困境。

智慧的行动

刻意留下一些,不仅是善意,也是智慧的行动。波阿斯遵行了当时的律法,尽的是本分,然而,他刻意留下一些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怜爱,他叫路得不必往别人田里,安心在他的田里拾取麦穗。贫困寡妇因此得了安慰,她不必奔波往别的麦田拾取麦穗,生活就安稳多了。

你是否也曾为了帮助他人而刻意留下一些?我相信不讲奢华,不求档次的善行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祝福。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