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慢慢来,不用急

当下:苏清强

朋友有事相托,自己一时无法成事,一句话:“我现在还有事情在做,慢些时候才处理,可行?”朋友说:“不急,你慢慢来。”听罢,放心,就把该事搁在一旁。

办完手头的工作就去处理答应朋友的事,说明朋友的托付,虽然搁置在一旁,它还在自己的心上,自己并没有相忘。搁置,只是因为自己需要时间,办好一事,再办另一事,有层次,有秩序。

有时候并不是这样。对朋友相托的事,一时不想去做,或者从内心里就很讨厌去做。然而,碍于情面,当场拒绝不好,答应下来也很勉强。于是,“我手头还有事情做”只是一个借口,一个拖延的台阶,甚至的一个变相的婉拒。朋友不知就里,或者看不到你内心的虚晃,还客客气气地说:“没关系,你慢慢来,不急!”
你答应之后,就把事情搁置下来——是真正的搁置。于是,放下,就不放在心上了。心里没有的东西,当然不会有所行动。不久后,见到朋友,或者朋友来电催问,你才来“啊!几乎忘记了,最近太忙啦!”当然是漂亮的借口,自我虚饰的套话。对方纵使看不出来,你自己心里却明白。

珍惜情谊  无法再拖

你还珍惜这个朋友的情谊,便不能再拖了。于是,内心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好,当下就挪出时间来,当下就把事情做好。做得妥善不妥善,那是另一回事,总之,主意拿定,心不再外逞,答应人的事就可以完成。不像这之前,心没有想去做的意愿,事情搁在一角,看到或想起也没有用,心总是在外,而且,越荡越远,心不能回来,人就没有内在的能量去把事情办出来。

其实,不只答应人家的事情会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做自己分内的事,也会因为心境或情绪的牵扯而懒散不能成事。懒散,是一种心不能凝聚的状况——心散了,散散漫漫,如丝如云,可浮可飘,可以去得不知所向。因此,懒散的时刻,就不想做事,不能做事。勉强去做,有人说“有心无力”,真实的情况,是“无心无力”——心还拉不回来嘛,软软弱弱,把事情办好的力量似有实无。在这种情况下处理事情,效果不彰,甚至可能出差错,即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然而,很多回我们都在这种情况之下,草草地把事情做了,说是对自己或者是对人家有了交代。

实在说,在这种情况下做事,还是蛮有压力的,因为内心里暗藏着一种不情不愿的阻力。此时所做的事情,只为了交货、为了交代,少了一种叫做乐趣的东西。做一样事情,不是因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乐趣在推动,就好像行车少了润滑剂,就会更费劲,更吃力。

兴趣所在 心的所在

对所做的事情有兴趣,就可以一心投入,不会拖拖拉拉。这正好说明,兴趣所在,就是心的所在。心在,能量也在。这也等于说,把事情办好的缘具足了。因此,该做的事就会立即去做,而且做得畅快、开心。正的能量带来正面的成果,那种愉悦的怠惰拖延所永远享受不到的。

当然,我们多生多劫的习气还在,要做到时时刻刻都心神专一于所做的事情上面,谈何容易!不过,我们可以从当下开始,养成做事不要拖延的习惯。今天应该做的事,就不要给自己借口“慢慢来”。一有了“时间不急、慢慢来”的思维,心就有更多的机会走散。一颗时常走散的心,是很难拉回来的。

要修行,就修行一心专注。有道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修行有成的智慧法语。修行,也可以很简单,就从日常的生活做事开始。把当下的每一件小事办好,就已经很难得了。心在,事成,也是人生难以言喻的快乐。

反应

 

登彼岸

坚持/苏清强

当下:苏清强

我常常见到他,沿着住宅区的马路,持杖而行,一步,又一步的。每一步都是缓慢的;虽不至于慢得像乌龟,却也快不了多少。他的每一步都得依靠那支拐杖的借力,支撑身体部分的力量、分布均匀,以确保身体的着力点散布均衡、得当,才站稳一边脚,让另一边脚得以缓缓跨出,并在前方落地、踩稳。接着,把拐杖移前,扎稳,才开始移动另一边脚。

他不是七老八老,行动不便的长者。他的头发还黑,不是浓黑的那种黑,而是灰黑没有多少光泽的那种黑。他的额头不像有皱纹,却看得出眉头时常竖紧、脸颊的肌肉拉起,显然处于一种不轻松的状态。他的眼神也不是有光彩的那种,却时常溜转眼瞳,好似探寻前方左右,保持自身的警戒状态。着短袖恤衫和褐色长裤。

我推测他至多只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正当壮年,而行动如此不便。任何人都可以推想到他背后还有故事。

学习移动笨重身体

有一回,我走路刚好来到他的身边。我趁机跟他打个招呼。“早安,你好!”“早安!”他也停了下来,拄杖而立。我说:“你这样走路,辛苦呢!”他说:“好得多啦,我刚中风时,坐着躺着都辛苦,哪里能够走路呢!家人给我备了轮椅,我想到自己可能终生残废,不能走动,觉得很可怕。想了几天几夜,我决定不能这样下去。我想走动。开始时,站起来都会冒汗,别说走呢!我的治理医生也鼓励我起来走动走动,我便扶着墙壁,学习移动笨重的身体……”

我曾想过,他如果不是从小就得了小儿麻痹症,就是年长中风。现在他亲口说了,知道他是因为中风而半边身体不灵活起来。他要从这种痛苦中慢慢站走出来,恢复从前身体的状况,的确不容易。“你很了不起,现在已经可以一步一步地了。”我说,主要是给他鼓励。

过后有机会遇见他,我就会跟他攀谈几句。一点一滴的了解他的遭遇和经历。中风来得太突然,他开始时接受不来,现在则慢慢可以接受这副身体的状况。他谈起自己康复锻炼所吃的苦头,幸而有太太和家人在旁鼓励他,叫他不要放弃,他有了强力的克难力量。而今,出来走动,也是他康复运动的一部分。“我必须坚持,不然,时刻依赖轮椅,我就成了废人一个。”我发觉他说话时的咬词发音并不是很清楚,时而准,时而含糊,那是中风的后遗症。每次跟他谈话,我就顺便给他打打气。路过的左邻右舍,往往也会向他说几句激励的话。

拄杖缓行是每日功课

我可以想象他的不便和痛苦。他一个人的遭遇,也肯定影响了家人的生活。家人关心他,照顾他,他会感到温暖,也同时会感到内疚与不安。他每天吃药、进行康复运动,一是为自己好,也是为了家人好。拄杖缓行,是他的每日功课。开始只可走一小段,渐渐增加,走长一点,以至走完住宅区的一条长街。

“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他说。

我想,他其实比小孩学走路还要辛苦——因为他的部分肌肉僵硬,失去一些感觉,要松筋活骨不这么容易。人生有很多考验,像他这种情形,考验就更大。“中风康复的人很多。你这样坚持,也一定能的。”我有时会向他重复类似这样的话,不知他听了受用呢,还是听厌了。

遇到挫折与困难,不能气馁,向好的一方面想,才能转变。这位中风的邻里坚持走路来激活经络,就是好的想法与做法。

几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没有持杖,走得还是慢吞吞一步一拐的模样,但是,比起当初已经是进步了。我快步向前向他道喜,他当下脸露笑容,是我这么久以来才初次见到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