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趁着印象还新鲜

当下 :苏清强

有位师姐,喜欢烹饪,总是过了不久,就会拿出一种新的糕点或煮炒美食请大家分享。这是她特别为大家准备的。一番心意,大家吃在嘴里,感激在心里。毕竟,大家都是很熟的朋友,吃喝谈笑,无形中也促进了彼此间的感情。

她说:“你们要帮我吃,我才有机会提升自己的厨艺。”我们不是不想帮吃,而是常常吃她的东西,觉得很不好意思。她说:“我是诚心要请你们吃的。只有通过你们的品味,我才能知道自己煮出来的东西有没有达到水准。”是的,她要大家吃后给她意见:好吃,好在哪里?口感不这么好,又差在哪里?她说:“自己的舌头太主观,多几个人品尝,可以得出个比较客观的看法。”

大家知道他的用心之后,吃过她的制作品之后,就不那么地拘谨而形诸于浮泛的称扬了。大家都可以敞开心胸,畅诉自己舌尖的味感。“今天的米粉干了些……”“味道还好,能够辣一些就更妙!”“今天的包松柔可口,合我口味。”“你的菜糕皮质好,馅料咸了一些……”。……那是不同时候的餐后谈话。她静静听,有时回应说:“啊,我知道了,盐减少一点,糖加多一点。”“我蒸不够久,下次要加多10分钟。”……那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学习。

说出厨艺秘诀

一种糕点,他往往会做几回,做到人人赞好,她自己也满意了,才转去做另外一种糕点,或炒粉美食。这一个新的品类,她也会做好多回,做到熟稔,做到色香味皆达标,才算满意。我问过她:“怎样的水平才算达标呢?”她说:“最重要的是过我师父的那一关。”我好奇:“没听说过你有拜师学艺的。”她笑笑:“我会打听谁做的糕好吃,谁煮炒的汤粉最知名,然后找机会接近他们,向他们讨价。”我问:“他们收你为徒?”她说:“也不是的。只要你真诚讨教,他们通常会说出自己厨艺的秘诀。

我听后,必须牢牢记住。回来后快点做笔记,并且趁着脑中的印象还新鲜时,快点到市场上购买食材,准备妥当,当天或当晚就开始做。成功了,隔天又再做,这时可以做多一点,给你们吃吃看。过后,又在琢磨该善,再把做出来的送到我讨教的师父跟前,请他批评。这时,他的指点最真切。我又回来琢磨,一回生,两回轻松,三回就渐渐熟悉。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功夫。”把愿意告诉你厨艺的方法和秘诀的那个人当作师父,这是何等美好的心态啊!诚敬皆在其中。

讨教之后,当下就采取行动,立即购买食材下厨,趁印象还新,趁兴趣还浓烈,就学就做,效果肯定比印象模糊了才来着急好得多。而且,当下学了做了,还请人吃请人批评,等于得到回馈,是虚心学习的体现;过后,根据这些回馈再做多几回,等于时时温习,然后再请‘师父’点评,能否过关,都已经逐步提升自己的技艺了。这是一个喜欢烹饪者的学习之道,也是任何学习可以遵循、或者说,应该遵循的道途。

学习之道 当下行动

学习之道,当下就应该行动。学艺是,学佛是——学无止尽,始于脚下的一步。这一步,就是当为师者告诉我们如何开始如何进行的那一步。趁着印象还新鲜,就应该开始了。拖拖拉拉,等印象模糊了,就不济事了;那是才努力,既费时又费精力!初步学了,还要温习,所谓学而时习之;温习的契机,也在于印象还鲜明的时刻。一而再,再而三,熟能生巧;巧即有所得,巧即之前的精力付出的价值展现,巧即是学习之妙!学而能巧,这才是得。而它是从当下即学,一学再学,学而不休的努力中体现出来的。

我从一位师姐的厨艺学习中受教了。我不善厨艺,但我可以她学厨艺的精神用在我学艺学佛上,有道是:一法通,万法皆通。信哉斯言!  

反应

 

登彼岸

坚持/苏清强

当下:苏清强

我常常见到他,沿着住宅区的马路,持杖而行,一步,又一步的。每一步都是缓慢的;虽不至于慢得像乌龟,却也快不了多少。他的每一步都得依靠那支拐杖的借力,支撑身体部分的力量、分布均匀,以确保身体的着力点散布均衡、得当,才站稳一边脚,让另一边脚得以缓缓跨出,并在前方落地、踩稳。接着,把拐杖移前,扎稳,才开始移动另一边脚。

他不是七老八老,行动不便的长者。他的头发还黑,不是浓黑的那种黑,而是灰黑没有多少光泽的那种黑。他的额头不像有皱纹,却看得出眉头时常竖紧、脸颊的肌肉拉起,显然处于一种不轻松的状态。他的眼神也不是有光彩的那种,却时常溜转眼瞳,好似探寻前方左右,保持自身的警戒状态。着短袖恤衫和褐色长裤。

我推测他至多只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正当壮年,而行动如此不便。任何人都可以推想到他背后还有故事。

学习移动笨重身体

有一回,我走路刚好来到他的身边。我趁机跟他打个招呼。“早安,你好!”“早安!”他也停了下来,拄杖而立。我说:“你这样走路,辛苦呢!”他说:“好得多啦,我刚中风时,坐着躺着都辛苦,哪里能够走路呢!家人给我备了轮椅,我想到自己可能终生残废,不能走动,觉得很可怕。想了几天几夜,我决定不能这样下去。我想走动。开始时,站起来都会冒汗,别说走呢!我的治理医生也鼓励我起来走动走动,我便扶着墙壁,学习移动笨重的身体……”

我曾想过,他如果不是从小就得了小儿麻痹症,就是年长中风。现在他亲口说了,知道他是因为中风而半边身体不灵活起来。他要从这种痛苦中慢慢站走出来,恢复从前身体的状况,的确不容易。“你很了不起,现在已经可以一步一步地了。”我说,主要是给他鼓励。

过后有机会遇见他,我就会跟他攀谈几句。一点一滴的了解他的遭遇和经历。中风来得太突然,他开始时接受不来,现在则慢慢可以接受这副身体的状况。他谈起自己康复锻炼所吃的苦头,幸而有太太和家人在旁鼓励他,叫他不要放弃,他有了强力的克难力量。而今,出来走动,也是他康复运动的一部分。“我必须坚持,不然,时刻依赖轮椅,我就成了废人一个。”我发觉他说话时的咬词发音并不是很清楚,时而准,时而含糊,那是中风的后遗症。每次跟他谈话,我就顺便给他打打气。路过的左邻右舍,往往也会向他说几句激励的话。

拄杖缓行是每日功课

我可以想象他的不便和痛苦。他一个人的遭遇,也肯定影响了家人的生活。家人关心他,照顾他,他会感到温暖,也同时会感到内疚与不安。他每天吃药、进行康复运动,一是为自己好,也是为了家人好。拄杖缓行,是他的每日功课。开始只可走一小段,渐渐增加,走长一点,以至走完住宅区的一条长街。

“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他说。

我想,他其实比小孩学走路还要辛苦——因为他的部分肌肉僵硬,失去一些感觉,要松筋活骨不这么容易。人生有很多考验,像他这种情形,考验就更大。“中风康复的人很多。你这样坚持,也一定能的。”我有时会向他重复类似这样的话,不知他听了受用呢,还是听厌了。

遇到挫折与困难,不能气馁,向好的一方面想,才能转变。这位中风的邻里坚持走路来激活经络,就是好的想法与做法。

几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没有持杖,走得还是慢吞吞一步一拐的模样,但是,比起当初已经是进步了。我快步向前向他道喜,他当下脸露笑容,是我这么久以来才初次见到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