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人在麻坡,必吃什么?

报道·吴梅珍 摄影·吴梅珍/杨秋萍

这是一个说走就走的行程,目标是柔佛州的麻坡(Muar)。

这一次,不走贪吃街,在文打烟走访了数家乌达乌达(Otak-Otak)之后,傍晚的夕阳西斜,趁着晚霞,我们到访了“白沙滩”寻找一个蜗牛面(Mee Siput)的故事。

尔后就停在麻坡市政局阿叁鱼小贩中心(Majlis Perbandaran Muar Gerai Asam Pedas Parit Jawa),四号档口尝到当地颇具盛名的巴冬阿叁鱼。

19岁的林玮哲是昔加末人,年轻兼喜欢到处探访美食的他,因在麻坡求学而发现不少麻坡道地美食,蜗牛面(Mee Siput)和马来人的阿叁鱼是他那一年念书时,恋恋不忘的美食。

巴冬海口数年前来过一次,只是没想到在这个渔港再往前直走约5分钟,经过一条凸凹不平的石路就见到一个海湾,就是传说中的白沙滩。只是经过时代的变迁及,巴冬河改了河道,沿海建了防浪堤的关系……也可能是退潮吧!总之,白沙滩不白了……沿河所见都是龟裂状的泥泞。

一心想带我们遇见白沙滩的林玮哲说:“我一两年前来,它还是很美丽的白沙滩。”他猜可能是退潮,潮汐潮落本来就是海边的常态。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近海的马来餐厅——让人想到曾经日剧的《海滩男孩·Beach Boy》。

3大种族饮食交汇

在海边的大树下,一桌桌的客人三五成群的嘻笑打屁,而白沙滩最美的风景就是这个小屋,还有可以倚着晚霞吹着海风的桌椅。

在马来西亚,3大种族最美的就是饮食的交汇,像马来小屋里,一位马来大兄甩着手在铁板上做印度煎饼,但只要你在位子上呆个10分钟,就会发觉,原来人们来海边都是叫一杯饮料及吃蜗牛面(也有人称之为螺面)!

蜗牛面名字的由来,据说是面条一圈圈盘旋卷卷的样子像蜗牛的背上漩涡。做法是将黄面晒干了,油炸至膨脆松发,吃时一定要配搭一味水水的辣椒酱,才算是完整的吃法,那辣椒酱还要是辣中带香和甜。有一些麻坡人是将蜗牛面放在塑胶袋里捏碎,再淋上辣椒酱。

白沙滩小屋的蜗牛面是批回来再自己每天新鲜油炸,因此口口面香,一片1令吉,店小二是将一个装着一堆蜗牛面的塑胶桶直接交给客人,再递来一罐辣椒酱,爱吃多少就拿多少,讲求的是一个“信”字,辣椒也任吃。在海边,叹一杯咖啡乌,还有这样的零食作伴,真是幸福无边。

松脆咸香每日售罄

蜗牛面,一家一制法,之前吃过都是瘦版黄面,在硷水中有股淡淡的黄面香,口感也较硬实,白沙滩小屋的是比较宽版的蜗牛面,咬起来松脆,带咸香。

同行的离去前请店家打包蜗牛面带回去当手信,却被告知刚有客人打包了40片,售罄。店小二还说:“我们的蜗牛面每天都会卖完”。

可能很少“蒲”海边,很难想象近晚黑漆漆的,还可以营业至晚间9时,管控前甚至营业至午夜,安全乎?据知店家就住在隔壁,树上也悬挂着一个个灯泡,若不是与阿叁鱼有约,还真想赖在这里吹海风,继续吃蜗牛面。

忘了一提,蜗牛面原创是马来友族,可是经过五、六十年的熏陶,现在已经变成麻坡人的全民小吃,无论什么种族都享受,并以它为傲。

白沙滩小屋:Kampung Parit Penyengat Laut, 84150 Parit Jawa, Johor. 营业时间:2pm-9pm

巴冬阿叁鱼 因鲜闻名

身为马来西亚人,我还蛮喜欢走入马来甘榜。不过大部分的马来甘榜或华人住宅区都会壁垒分明,就是马来区就很马来风味。但是,在巴冬小镇(Parit Jawa),各族的文化相融得仿佛肤色之别根本都不存在,就像这里著名的阿叁鱼,有华人帮的,也有马来帮的,百花齐放,各有各精彩。

很多州属都有阿叁鱼,但巴冬的阿叁鱼就是人在麻坡必探的一道风景。

到底是华人帮阿叁鱼较好,还是马来帮胜出?我想,见仁见智。我是马来帮的支持者,原因是——我好汤,而且我贪便宜。

饮食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它走过时间,走过岁月,还经过每一个人的味蕾,最后才交织成独一无二的饮食文化。像马来人的阿叁鱼味道偏清淡,说它是一道鱼肴,不如说它是一道鱼汤。

林玮哲由始至终都强调:“魔鬼鱼好吃!”可是我们掀开一个个锅盖就只见红鲷、铁尾,就是不见魔鬼鱼,于是决定拿了一块红鲷尾部、一只铁尾,一只炸铁尾、一碟炸鸡蛋、一小碟叁峇辣椒酱(搭配些生菜、黄瓜)、一碟生葱酸柑辣椒酱和4块炸鸡。

鱼汤愈夜愈有味

第一口浅尝红鲷阿叁鱼,鱼肉还是白雪雪,没有久煮的痕迹。如果只是点这一道,你必然会失望,因阿叁鱼精彩之处就是肉久浸汤中,染鲜了一锅好汤之后,汤再回头让鱼肉更鲜美,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由于每一种鱼都是分别烹煮的,锅里的鱼一售完,哈斯姆(Hasbullah)和他的哥哥芬里(Fendi)就会拿着空剩阿叁汤的铜锅回到厨房里,加鱼再煮,每次大约煮个15分钟,又是一锅热腾腾的阿叁鱼出炉了。以此类推,鱼汤必然是愈夜愈有味。

渔村阿叁鱼4号(Asam Pedas Kampung Nelayan 4)目前是这两位马来年轻兄弟在经营,芬里说:“我们是从我阿公那个年代就开始卖阿叁鱼,他叫Ahmad Bin Samat,走过了3代,我听老人家讲提起,我阿公也不是土生土长的巴冬人,他是马六甲来的,早期是在一间华人的海南茶档开始卖。巴冬的阿叁鱼很出名,因我们都是跟当地的渔民拿货,当天有什么鱼获就卖什么,因此非常新鲜。”

芬里告知,他们的配酱都是妈妈每天在家里炒好,傍晚两兄弟人在店里就掏一点出来煮鱼,魔鬼鱼是最多人爱吃的。

当林玮哲拿着一碟皮厚肉粗的魔鬼鱼回桌时,同桌的人一脸意兴阑姗,完全没有想试的表情,直至试了第一口汤,还有那鱼肉,不仅不老,还出乎意料的香。有些大只的魔鬼鱼会有阿摩尼尿味,它没有,厚厚的皮吃起来像吃花胶,骨髓啃起来也很滑Q,汤又清甜。

熬煮时间不一样

友族做生意向来友善,魔鬼鱼吃剩半条,汤已荡然无存,我们拿着碟子要求加汤,他们也任添。吃了魔鬼鱼再吃红鲷,这就明白,这一家很厉害的是,每一种鱼熬煮的时间点都不一样,像红鲷,他们不久煮,吃的是肉滑;铁尾久煮,是用汤来煨鱼,徒的是酱香。

吃马来餐,懂得吃的人一定会讨“Sambal”蘸生菜或黄瓜,往往一小碟叁峇就可消耗掉半碟白饭。至于马来人的炸蛋也特别有功夫,流溢着炸蛋的香。

重点来了,吃了3种不同的阿叁鱼,4块炸鸡(3鸡腿1鸡胸),一碟炸蛋,结帐是62令吉。

林玮哲说:“我一般都是晚间9点才来吃,汤会更浓。而夜间马来阿叁鱼比较出名的有两家,另一家就在Pt Aman路口,没有正式招牌,只要从麻坡往巴冬的路上,经过著名的华人阿叁鱼全妃约1分钟就会看到一间很多人排队的马来人档口,就是这一家了。”

阿叁鱼处处有,巴冬渔村之所以全马闻名与“阿叁鱼”专卖店多不胜数有关,而且华人、马来人各有自己的煮法。

喜欢华人餐的游客,大多会品尝当地的华人阿叁鱼,除了因味道比较偏酸、重口味之外,还有许多配菜选择,譬如炸龙舌鱼、叁峇臭豆、叁峇花枝等等;而马来人的做法则比较清淡,适合淋汤浇饭,价格相对经济实惠,选择也没有华人餐厅多。

麻坡市政局阿叁鱼小贩中心:No4, Medan Asam Pedas MPM Parit Jawa, Muar. 联络:011-26374397/017-6256004

反应

 

副刊

麻坡六马路 沧海遗珠

在麻坡市区,福建人占了华人人口的半数,潮州人占四分之一。本来,我以为来到麻坡必然是福建人的食堂。怎知,一路走来,都在吃潮州风味,当中也以海鲜居多。麻坡市区由6条马路串成,因此当地人称这一带为六马路,这6条马路的特色就是一街一色,因此,只要看街道的颜色,大概就懂身处在哪一条街了。

这一期的麻坡美食记,记录了之前的“沧海遗珠”,让想要一探麻坡美食的读者,有更多选择。



位于贪吃街的“阿德水粿”已有40年的历史,老板慎选中国来的菜脯、还有米也要特选,要老,可是不能太老,不然会有蟑螂味,水粿说白了,就是咸与淡的碰撞,用菜脯的咸衬托出水粿的淡雅。而且会吃的,不会加辣椒,就是要吃出米的淡,再用菜脯的咸去合出米的另一股内敛香。我喜欢阿德一边快手快脚的挖水粿,一边操着潮州话和乡里聊天的那股热诚,你可以感觉到,他在做的不是食物,而是他对工作的热诚。(018-9744850)

说回麻坡的六马路,每一条街都有各自的商业买卖,海产集中在大马路;二马路是银行、眼镜店;三马路和四马路较多美食店(四马路有是麻坡闻名的“贪吃街”);五马路和六马路则是住宅。

贪吃街的繁华和热闹都是早期街上戏院引来的人潮。听着“麻绎”导览员杜进庭从6马路的建筑格式和时代步伐形成的文化冲击,压过马路,吃着一道道的街头小吃,仿佛走入贪吃街的今生,可以怀想它的前世。

麻坡六马路的饮食文化可分成:潮州、海南和马来文化。

贪吃街的阿源曼煎糕。阿宝指着说:“你看一会会显现花的图腾”。原来是一个大铁锅,分4个部分下锅,因此4个三角形围成的图,乍看像幸运四叶草。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曼煎糕的味道,我爱的曼煎糕一定是下厚重的牛油、还有厚厚的面粉、玉米、花生和漫天的白糖。阿源的,油少、皮薄,而且只有花生,有自己的独特香,可惜,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一块。而也有些人就是喜欢薄的。因此,各花入各眼,不妨一试,的确做得有自己的特色。

烤肉香袅袅飘来

领队的阿宝和杜进庭应该是以为我对马来食物没兴趣,因此无缘见到麻坡人晨早吃沙爹的奇景,唯有事后询问,到底麻坡的早餐沙爹该在哪里吃?



他说:“很多马来人都去Satay Warisan,潮州人的,个人觉得贪吃街两档都不错。”还蛮有趣的,阿宝载着我们逛了大马路和二马路的沙爹店,炊炊白烟卷着烤肉香从店里头袅袅飘溢出来,店里人烟沸腾。

其实华人和马来人沙爹最大的分别,当然是在竹签上的肉了。华人若是不嗜牛羊兔子,往往到马来沙爹档的选择只剩鸡肉沙爹。但潮州人经营的沙爹都是华人喜欢的食物串成的,譬如有猪肉、内脏和蚶。但大马处处有沙爹,为什么要到麻坡吃一回?很大部分,是居于好奇吧,好奇,早上吃沙爹到底是怎样的滋味。

Mee Siput,麻坡马来友族制作的小零嘴,是将黄面晒干再油炸,因面形是呈漩涡卷,乍看像蜗牛而得名,当地人吃时会淋上一种特制淡淡的液状辣椒水。后来也研发了椰糖版,给不吃辣的食客。

收集老店老故事

在专业导游杜进庭和阿宝带着,“麻坡美食”巡礼就是不一样。很多老店都走过半个世纪,都有它们的年代故事,譬如1936年创立的新东方海南西餐,是那些年麻坡人的“相亲”据点,还有麻坡市中心的三家海南鸡饭粒“日发、家春、美芳”、还有海南人经营的咖哩饭、海南咖啡店,这些走过差不多半个世纪的老店,都是很好的美食田野资料。

走了一回麻坡,我开始理解到,为什么有些大马美食家一再的拜访麻坡,因这里还有太多的老故事待收集。

麻坡印度穆斯林研发的万隆面(Mee Bandung)也是这一回失之交臂的美食之一。汤汁是用特制的虾米香料做成,再搭配菜心、鸡蛋、鱿鱼及肉类烹煮,算是Mamak版的虾面。

这道名叫万隆面的料理,人在万隆是找不到的。麻坡最出名的万隆面可在二马路的华山咖啡店,由原创人阿尼巴的后代经营中。

华人的阿叁鱼是以熬好的阿叁汁去煮鱼,因此,鱼肉不会过熟,可是,相对的,汤汁就不比马来版阿叁鱼的一锅煮来得浓郁。

阿叁鱼探源

麻坡的美食探源,还有马来式的阿叁鱼,华人阿叁鱼的祖始是海景,阿宝说他带团都会去这一家,因好吃与否,不是关键,而是客人的心态就会想吃有故事的店。

在麻坡遇到一位吉隆坡友人阿汉,他极力推荐:“厝仔亚参鱼”(Kedai Makan Hai Sing)大树下亚答屋(地址:KN3/3,Kampung Nelayan, Parit Jawa, Muar, Johor)。

另一个获得很多友人一律推荐的是全妃。据说,店家对海产的要求高,但是价格相对也偏高,因此停驻在店前的都是大车。杜进庭告诉记者,当地人到峇冬必点的四大菜色分别是:“阿叁鱼、炸蛋、拖鞋鱼和叁峇炒苏东。”

进庭说,走入巴冬的华人餐厅,炸龙舌座座可见。

虽然,华人的阿叁鱼是向马来人取经,可是在做法上全然不同,因马来友族是将所有的鱼(主要是甘望、魔鬼鱼或当地捕获的小鱼都丢在一锅中熬煮,因此,它的鱼味会更浓郁,反观,华人的煮法则是将熬好的阿叁汤汁下去浅煮鱼,因此,它的汤汁会偏清淡。两者各有其妙,马来人的汤浓、但是鱼肉却会煮老;华人的汤偏淡,但是肉质鲜嫩。)

给我,还是想试一下马来式的,而且必选廉价的小鱼。而华人餐厅则可以吃得豪一点。

麻坡乌达是用马鲛鱼去骨后放入搅拌机打烂,加入调味料搅拌均匀,再加入椰浆做成鱼浆。但是,在鱼浆里还明显可以吃到一块块的鱼块,才是当地华人认同的正宗。
麻坡红树林周边生长的野生亚答树,是当地人用来包乌达的质材,烤出来有股特有的叶香。

“亚答”包“乌达”

来麻坡独漏“乌达”?阿宝一直倜侃我们,人在麻坡,漏了乌达(Otak-Otak)应该会被笑吧!的确,来麻坡不买、不吃乌达,好像有点不像样。回想,我一和同事提起要来麻坡,她第一间推荐的就是:“去吃乌达炒粿条”。可是,我们好几回走过“国泰333小贩中心”都过门不入,只能想,也许这不是阿宝的心水吧!

幸好,进庭让我们在他的“麻绎”里给我们准备了最传统的“乌达乌达”制作。

在麻绎店里有悬挂着“Otak-Otak”的来源:在印尼巨港(Palembang)也有名为Otak-Otak的小吃;在泰国类似Otak-Otak的食物叫Ho Mok;柬埔寨叫Amok;寮国的叫Mok,就是用香料腌制鱼块或鱼浆再用叶子包着烹煮或烘烤的食物;在东海岸,类似的食物叫Satar。

全靠原住民给力

在一般人印象中,乌达主要是用香蕉叶包扎,麻坡乌达却是采用麻河两岸生长的亚答叶包,据说政府只批给原住民去采,因此全麻坡的乌达都要靠原住民给力。

麻坡乌达的做法是将马鲛鱼去骨后放入搅拌机打烂,加入调味料如栗粉、咖哩粉、辣椒干、蒜茸、葱头茸等,搅拌均匀,再加入椰浆,然后用两片亚答叶将1汤匙的馅料包夹着,以前是用竹签,现在用书钉固定好,再进行烧烤。

而跟据一些考古追溯,麻坡的乌达应该是泰国南来的潮籍妇女郑美兰引度进来的,后来郑美兰再将手艺传给女儿,一代传一代,麻坡最早的3间乌达店:沈记、汉记、平记,就是她的支源。

麻绎有提供乌达制作体验,四人成班,一人收费RM10。(查询电话:017-9193088。)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