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原来蒸鱼不宜放姜!

香料寻奇|陈爱玲(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为探究潮汕菜饮食脉络,2018、2019连续两年密集造访广东潮州、汕头和普宁三地,去每一个城市我都习惯早上逛市场,看见那些从小吃到大的小食、年节糕点,仿如坠落平行时空,不知今夕是何夕!

母亲是道道地地的潮汕后代,嫁给祖籍福建的老爸,不过自我有记忆以来,餐桌上大多出现咸杂配白粥、潮州粿、潮州面线、卷煎等炸物;沾酱也离不开鱼露、沙茶酱、梅膏酱和红鼓油。

其中吃鱼的方式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大半辈子挥之不去:母亲从市场买来鲜鱼从不打鳞片,放入盐水灼熟后放凉再醮普宁豆酱吃。

小时候我不以为意,直到离家外出念书,有一次到同学家蹭饭,鱼蒸熟后热腾腾上桌,同学家人催促趁热食用,才让我大吃一惊,更甚的是,他们家的鱼竟然放姜丝一起蒸,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从此开启我对各族群饮食的兴趣和运用香料的不同思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其中生姜就是很好的例子。福建人和广府人用法大相径庭,许多人认为生姜就是除去鸡、鸭或鱼的腥味的好帮手;然而,对广府人来说用姜得看食材。粤菜最讲究原食原味,还力求鲜嫩、滑溜。

著名美食家蔡澜提到广府人食鱼文化极其精致,现捞现杀,用双筷子把鱼架起来,就像是悬在瓷盘半空中,这时绝不会放入姜与鱼同蒸。

广府人认为生姜蛋白酶会破坏鱼肉的弹性和滑嫩口感,若要除去腥膻味,可选用南姜或陈皮,上蒸笼时间“分秒必争”,吃的时候鱼骨黏着肉才是真功夫。

这时候新鲜姜丝和青葱才出现,铺在鱼上方,一瓢热花生油、鼓油接续淋上,才完成烹鱼的仪式,这条鱼九泉之下也瞑目了!

鸡肉也是一例,看看广府人烹海南鸡,为了保有鸡肉“滑口”、“鲜嫩”、吃得出走地鸡的“原味”,经验老到的师傅宁可舍弃生姜,等到鸡“泡”熟斩件上桌,才醮姜泥食用。

提到著名酸梅鸭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此时,生姜蛋白酶是助力而非阻力,必须借助姜的特性破坏肉的组织,达到质软爽口。不过姜虽对腥膻味有抑制作用,对泥泞味却无能为力,如草鱼、泥鳅,越带土腥味的食材越不宜以姜克制,易反攻上扬,反而明显吃出腥臊味了。

产妇克瘴气驱寒湿

另一道经典就是广府猪脚醋。老姜嫩姜2:1,把表皮刮干净,冲去污泥,用刀背拍破,再放入干锅里烙干水分,老广认为产妇不宜吃进生水,这道工序做得分外仔细;二来方便姜体达到入味效果。猪脚坚持选用胶质多又爽口的前蹄,陶锅内的两种醋沸腾之后,先入姜慢火煲30分钟,再入嫩姜熬一个半小时,才可放入猪脚。

生姜此时扮演克瘴气、驱寒湿的重要角色,不管在原乡广州或是香港、新马华人,只要闻到猪脚醋味道就知道附近人家添丁,道尽这道菜在广府人心中的地位。

华人视姜为还魂草

中国人擅长熬姜汤、蜜姜片、沾姜泥、腌渍嫩姜当小菜,把生姜晾干易保存,老姜给坐月子产温补。

许多人对姜第一印象就是除腥味,自古以来印度人对姜就有股莫名的崇拜,日常饮食加姜、调配增香剂玛莎拉(Garam Masala),认为姜助消化、多吃姜能增进食欲,清除身体污秽疏通微血管,他们加入大量生姜烹煮食物,咖哩鸡、咖哩牛、羊入味又耐嚼。

华人把姜视为还魂草,平日能杀菌解毒,活血发散风寒,莫怪乎:早上吃姜,胜吃蔘汤。

曾受汉文化影响的日本也食姜,不过他们甚少以姜搭配生鱼片食用,因为他们认为生姜太抢戏,白白糟蹋了生鱼片的美味。

不只亚洲人爱吃姜,犹太人特别喜欢在汤和咖啡中添加姜粉助兴、西洋圣诞节充满欢乐的姜饼屋、法国经典四味粉(quatre épices)、热带岛屿大溪地著名特调姜饮(Ginger Margarita),皆有神来一笔之妙。

姜的美妙还不只用在菜肴里,甜点如重奶油类、饼干、吃多会腻口的果酱都能缓和味觉去油腻、甜腻感。

生姜,超乎你的想象!

反应

 

美食

外皮似红毛丹 爆开却是香料?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疫情后第一站迫不及待飞到越南中部,距离上一次已经7年了,相较于北部比较华化的氛围,南越胡志明受法国殖民文化影响,我对中部香河蜿蜒流经岘港、顺化、会安更念念不忘。

这次的行程只有短短的8天,由于不想太劳累奔波,就选择从岘港进入越南中部,这座建于公元192年,当时为占婆王国,全盛时期势力范围延伸至现在头顿市(Thành pho Vung Tàu),最终在15世纪被扶南人所灭。

吸收中华文化

岘港与顺化不到2小时的路程,这里却是古代占婆与中国汉代所管辖的分水岭。11世纪李朝(Ly dynasty)延续孔老夫子思想,设立翰林院培育知识分子到陈朝(Tran dynasty)立都,国号大越,在最初100年间有贤君当政。

15世纪之后阮氏王朝(Nhà Nguyen)可就没有这么幸运,先是家族内哄,后又试图向邻国真腊(Chenla)、暹罗(Siam)拓展版图,消耗国力引起民怨,最后不得不求助法国,最后沦为保护国。

越南从过去一直吸收大量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饮食,尤其在前面提到的王朝皆选择在顺化建都,各种精巧饮食于焉诞生。我一路从蚬港走到会安,中部米食尤其最爱一种名为胭脂籽(Annatto)的香料,其原乡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

它来自小型热带树胭脂树科(Bixaceae)胭脂树属(Bixa)果实,外皮裹着短毛,乍看如红毛丹,果实成熟会自动裂开,内有大约50颗大小的艳红色种子。

血液神圣象征

玛雅人将它视为血液的神圣象征,以胭脂汁墨书写经文,借新鲜种籽泡水或浸泡释放出亮丽色彩彩绘身体借以掩饰身分,防止敌人侵袭。成分中有类胡萝卜素亦能抗紫外线防止晒伤也能免以蚊虫叮咬,既可染发或制作古代胭脂膏,所以又有唇膏树(Lipstick Tree)的别名。

胭脂籽的拉丁文:Bixa orellana是为纪念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法兰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o)发现亚马逊而取的名字,紧接着哥伦布出航,抵达他认为的“印度”,后来才证实是美洲,15年后麦哲伦帮他圆梦,登陆菲律宾群岛。同时也开启欧洲人来到广南省最大的秋盆河河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会安”,聚集在此进行贸易。

微胡椒淡花香

中国人用丝绸、沉香交换盐、肉桂等民生用品;日本人用五金换取糖及中国商品;欧洲人从四面八方寻获奇珍异宝,包括胭脂籽也在这时期进入会安。

胭脂籽带有微微胡椒及淡淡花香味,越南人会取胭脂籽炼油释出橘黄色泽,或用油炒肉、炖肉、腌肉。越南面包内馅里有一片金黄色烧肉就是来自胭脂籽上色的效果,许多中部米线汤碗沿浮一圈金黄色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辣椒油,这是因为种籽内含有脂溶性的胭脂素(bixin),还有水溶性的降红木素(nor-bixin),越南人取之制作各种米食类的汤头,以及用在鱼板上色、炭烤肉串,呈现亮丽金黄色泽,让人食指大动。

近年来医学证实胭脂籽的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有抑制胆固醇的能力及抗癌功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合法、安全且具有商业价值的辛香料。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