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古闽派咸鸡传承人 煮一只盐烧姜母鸭

中国福建鲜味行(完结篇)

中国直击报道|吴梅珍

如果现下有人问最想见到哪一种中国特色料理被引进大马?我会毫不犹豫的说:“不要再引进川菜、川火锅,闷了,也没新意,可以来一道福建(泉州)姜母鸭吗?不管它是厦门派、或者是泉州,都好吃到让人回国后“念念不忘”。 

时速200公里的中国先进“动车”缩短了中国各大城市、县份的距离。因此,在“莆田·福州”的行程中,能挪出一天游走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

中国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泉州,是你至少要来一次的地方”。

泉州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

来到福建3大中心城市之一,一天的行程,主要是跟着深圳广电集团音乐频率“美味乐翻天”主理人马皓(小马哥)的“泉州美食攻略”出击寻找美食。

抵达泉州火车站依据指示到公交站,乘搭K602号公交车,1元人民币(约65仙)就能抵达钟楼。

老城区以“钟楼”为中心点。往左走是东街,往右走是西街。

抵达时近下午1时,我们目标很明确,要去品尝小马哥在攻略上写着号称是泉州最好吃的姜母鸭(忠记盐烧鸭)。

第一次来泉州,人生路不熟的,看到公交就停在西街和东街的交接处,以为凭着走路就能抵达忠记……

【攻略一:东街】

步行大概300米到元妙观,是道教传入泉州的第一座道观,非常漂亮,有“八闽第一观”之称。沿路经过“侯阿婆肉粽”可以吃。离大概不到1公里的地方,有泉州最好吃的姜母鸭:忠记盐烧鸭。姜母鸭、鸭肠、炣杂鱼也很好吃。

切记,中国人善于步行,当地人说很近的距离,对大部分大马人来说,是看不到尽头的路……泉州市中心有一种类似泰国的交通工具,当地人称它“小白”,小白是专门穿梭在小巷的交通工具,人均2元人民币(约1令吉30仙),直接运送你抵达目地的,非常方便。

在泉州,姜母鸭到处可见,它们有两派:一派写着“盐鸭”,一派写着姜母鸭。我们吃的是盐鸭——忠记,一家开业25年的名店。

细砂盐垫底聚热

台湾作家陈静宜在《喔!台味原来如此》商请到店家公开做法,忠记的做法是在一个碗状铁锅上摆个陶锅,铁锅里以细砂与盐垫底,说是可以聚热。而砂锅里放老姜、少许水打底与大量盐覆盖鸭身,盖铙锅盖。浅铁锅底下以炭火慢烧二至三小时,烹煮出来的鸭只消筷子挑动就能骨肉分离。

其实在品尝时,还没看过陈静宜的著作,对于这只鸭我是有这样的想象,因闽南人有一种盐鸡的做法,就是将炒好的盐放在锅外,锅里再放一个锅,内锅就放鸡,在慢烧过程中,锅外的盐可能就随着蒸气,慢慢熏咸了锅内的鸡,这是很古法的一种闽派盐鸡。

忠记这一派应该是古法闽派咸鸡传承人,然后在姜母鸭横行的年代,将两者融合,变出的新派“盐烧姜母鸭”。

剩余鸭油拌面线

整只鸭是完全、没有砍成小块,底下有一滩黄油和咸咸的鸭汤汁,鸭上还有厚厚焦黑的姜片,一只130人民币(约84令吉),全只出售,没有砍半或切块!

超好吃的,好吃是在它的汤汁和姜,肉只是陪衬。

陈静宜在书中提到:“她吃不完一整只鸭,外带回家。第二天煮鸭汤,第三天把剩余的鸭油做成鸭油拌面线。这是泉州盐鸭才有的吃法,吃不完,一定要将鸭油和汁挣包回去。”

盐烧的姜母鸭是没下酒、没麻油,以盐和鸭在焖烧中孕化出来的“鸭汁”和姜母取胜。一定要配饭,因鸭相当盐香,最少一人要两碗白饭。

泉州家庭式姜母鸭

遇到泉州人,问在地泉州家庭式姜母鸭的做法:

1. 煮姜母鸭一定要选用老姜(约半斤),刷洗干净不要去皮,切成两毫米的厚度。

2. 鸭肉砍件不要焯水,用一大把淀粉清洗,淀粉可以有效的把鸭肉表面的油脂和血水吸附干净(店里卖的姜母鸭都是一整只下去煮,家里做为了方便操作会将它砍成一块一块)。

3. 鸭肉滤干水分,加入盐和味精,搅拌均匀腌制半小时。

4. 现做调酱(两大勺冰糖、适量盐和味精、蚝油、生抽,倒入半瓶花雕酒),做姜母鸭是不用加水的,用这些调料就足于将它煮熟。

5. 福建一带煮姜母鸭一定是用砂锅,加入芝麻油,姜母鸭好吃的关键就在芝麻油和老姜,姜片炸到六七成干时,就可以放入鸭肉,捞上事先调好的调酱,盖上盖子中小火煮1小时(过程中要注意开盖翻拌一下防沾锅)。捞一点油来看是否煮好,油只要清沏证明可以上锅了。

最后再来一个灵魂拷问。为什么叫:姜母鸭?

原来在我们认知中的嫩姜、老姜中间还有一种姜的生态——姜母。姜母就是用两年以上的姜做种,与新生成的嫩姜一起采收的老姜。(拟人化来比喻,就是结婚两年以上,怀着孕的姜妈妈就叫姜母!)

不爱新派咖啡

【攻略二:南俊巷】

芋头控的最爱

【攻略三:西街】

反应

 

美食

挖呀挖,挖呀挖 到莆田挖蛏子!

中国福建鲜味行(上篇)

中国直击报道|吴梅珍

5月是中国莆田蛏子盛产的季节,夏天也是蛏农忙着挖掘蛏子的丰收节,这个季节一直会延续至二十四季气中的白露来临前,一定要在白露来临前收摘完这一季的蛏子,不然白露之后的蛏子开始进入孕育期,就不好吃了。

2019是中国莆田哆头村第一届蛏子节,当时记者是捕蛏小白,不懂捕蛏之苦,傻傻穿上全副挖蛏装下泥去。

疫情不能出国,莆田第二届哆头蛏挖蛏节延至2023才举行。挖蛏苦行邀请到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福建当地的媒体,一起来挖啊挖!有了前车之鉴,这一回打死我也不下“泥”挖!

蛏子(读做Cheng Zi)。在大马常见的有两种:缢蛏和竹蛏。

莆田哆头蛏:

属于缢蛏,体形是椭圆、扁平形的,头上有两个小触角,这两个触角是它们与海水保持联系的管道,一个触角是帮它吸收食物和水分,另一个触角则是帮它做排泄的,替它排出废物和污水。很有“人味”不说都不懂,蛏子原来也要吃和排。

竹蛏:

也称蛏子王,因外形看起来像是竹子,因此有竹蛏之称。竹蛏和竹滩在外型上就很相似,只是一个是巨型,一个是迷你的。

肉鲜味美

虽然名字都叫蛏子,恰好都吃过,若要说明分别,那就是莆田哆头蛏,肉质是非常肥美细嫩的,一般人的想法,海鲜只要体型一庞大,它的肉质一定会粗糙,竹蛏就是这样,它虽然因体型巨大而汁多肉甜,可是,皮是粗的。

相反的,莆田蛏也很肥美,可是它的皮感是非常的细腻、肉鲜味美的,纵然是一下失手,熟度煮超过了,它会显干,却依然是肉嫩嫩的。

莆田餐厅称自家的蛏子为“哆头蛏”,因为这些优质蛏子的产地是福建莆田“哆头”,这是一个拥有600多年养蛏历史的小渔村,因有着独特的黑泥特质,孕育了螃蟹、跳跳鱼,其中又以哆头蛏,扬名莆田。

后继无人

世界同理,人们的生活日愈富裕,很多辛苦的工作都后继无人。

哆头蛏的培育及背后的努力和心酸,年轻一代几乎不愿背负着,人在蛏田所见,蛏农大多是上了年龄的村民,他们都说:“养蛏太辛苦了,儿孙辈都不愿意干了!”

我能明白这些年轻人的心态。想起2019年当了一天的蛏农,下了一回黑泥,然后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只蛏子都没有抓到之余,还要麻动蛏农运蛏专用的“保利龙”横板把我从黑泥中挖出来。

那一年,一心只想从泥中脱险,对于挖蛏除了“恐怖”印象,还是觉得恐怖!如今,决定只做旁观者,看其它媒体如何身陷泥泽,就能明白,《悯农》诗里的有一段文字:谁知盘中“蛏”,粒粒皆辛苦。

挖蛏小撇步

甫田的蛏农要经历种蛏、护蛏、挖蛏,周而复始的养蛏之活。幼小的蛏苗壳很脆弱,避免它被螃蟹钳子夹伤,还要时刻保持蛏苗的水分,尤其是夏天,最怕就是遇到赤潮,一年的心血可能要毁于一旦了。

当地蛏农能悠哉挖蛏,有些小撇步:

·塑胶鞋一定要紧紧的绑紧,只要鞋子绑紧,蛏农在泥中就可以轻松的在泥中脱身;

·只在退潮时才去挖蛏,水干了,泥也比较硬。

据了解表示,一个专业蛏农,一次下泥可以挖100斤的蛏子,成绩斐然。

当蛏农把新鲜蛏子挖出后,“岸上观火”的我就能第一口品尝新鲜的蛏子。

饮食之人都懂得,食物最有味的吃法一定是原味,以姜和青葱蒸煮出蛏子的原香,另一个就是花椒盐焗蛏子,这样的野外体验,吃到第一口新鲜蛏子,现在回想,真的很棒!

古代人轻商,现代人轻农,可是世态的运行,少了任何一个都会失衡。少了农人的血汗耕耘,哪里会有健康美食成为桌上佳肴。

喜欢福建的莆田,因为能让你见识到餐桌背后的付出。莆田人一辈子不只是在做,他们是代代相传一步步的的以古法培育蛏子,没有偷工减步,着实的努力,继而呈上最棒的蛏子,这是莆田人忠厚诚恳之心。

大汗小汗狂吃蛏

莆田之行,莆田餐厅老板方志忠“方叔叔”在家设宴款待的“方园家宴”最让人期待。

这一季是蛏子行,自然呈上的是“全蛏宴”。捧上的计有:铁板盐焗蛏、辣炒哆头蛏、夏日冰爽酒糟蛏、九层塔海蛏煲、莆田农家蛏溜汤配兴化米粉。在全球暖化的当夏,莆田的夜也特别焗热,席间是大汗叠小汗,顶着热汗吃宴,我想,若还有下次,大伙应就一起短裤背心赴会,一起蹲小凳子吃蛏,更有味。

杨梅盛产

6月抵达莆田,当地的白梨枇杷季节已过,方叔叔依然为我们准备了其它品种的枇把品尝。这一季是杨梅盛产,方家园地自栽的结了累累的果实,边摘边吃,甜滋滋的树上熟,比在市集地买的好吃多了。

我少吃羊,可是来到莆田没有吃到温汤羊肉,就宛如去海南岛没有吃文昌鸡一样,羊肉仿如白切鸡的做法,最美味的就是那冷凝的羊脂,很奇怪它不膻,可是那脂香会让人回味。

这一季的“方家宴”里,方叔叔也让媒体多认识了一道鱼——巴浪鱼。盐焗巴浪鱼,大马人手撕这尾鱼一定会认定它就是硬尾鱼,其实……皮神似,肉质却更鲜甜软嫩,潮州人喜欢用这种鱼饭,可能就是因它的肉质密度很高,冷吃勾起了鱼鲜,可是肉很厚实,抵饱。

下期预告|黄瓜岛不产瓜却产黄花鱼,为什么?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