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华小部门”能解决问题?/陈福顺

华族维护华教是天经地义的事,华社为华文教育自掏腰包,数十年如一日,让华教得到正常发展,华教才能延续到今时今日,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热心资助华教发展的大马彩公益金集团,其主席丹斯里蔡傌友提出,教育部应该设立“华小部门”,专事处理华小问题。

其实,华小问题像一匹布这么长,可说是罄竹难书,一路来面对拨款不足、缺乏基本设施,校舍不足和师资缺乏等问题,华小为了生存,必须靠华社的捐款支助。

如果华小不是华社在背后默默支持,相信其命运就像过去的英文小学一样,在我国土地上消失,华裔学子再没机会继续接受母语教育。

长期遭到忽视

虽然华小美其名是国家教育体系一环,但是目前的情况却出现诸多问题,这凸显我国华小长期遭到政府忽视。有鉴于此,蔡傌友才会提出设立一个“华小部门”。



蔡傌友爱华教心言溢于真诚,这是可以肯定的,并且获得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及董总主席刘利民的认同。他们认为,有了这个部门专处理华小问题,制度化拨款给华小等的确是一件好事。

这显示出华社关心教育,尤其是华文教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希望华教目前存在的问题早日获得解决,无需依赖华社一直抱着沉重的包袱。

实际问题实际解决

问题是目前教育部拥有一位华裔副教育部长,政府是否允许特别设立一个“华小部门”。如果能够成立一个“华小部门”,这个部门由华裔负责当然最好不过。但是,这个部门是否有真正的实际权力处理华小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既然华小问题重重,这种实际的问题必须实际的解决,如果这个“华小部门”没有实际权力,发展华小仍然处处受限,是很难发挥其力量的。

我认为,只要教育部官员对各源流教育一视同仁,行政没有偏差,并给予所有学校公平合理的对待,这样才能一劳永逸解决华小问题。

反应

 

言论

谈非华裔生的教育公平/梁庆业

近40年,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选择就读华文小学。1985年,华小的非华裔学生不到8000人,可在8年后增加接近三倍,达到2万1508人。

之后,非华裔华小生人数持续增长,1995年约为3万5000人,2006年达到6万零96人。截至2021年,非华裔学生占华文小学学生总数的19.75%,约有10万人。

针对此现象,笔者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有人欢迎非华裔学生就读华小,认为是友族同胞认可了华文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巩固华小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非华裔学生的增多可能会影响华小的教育质量,逐渐使其“变质”。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带有一定的政治立场。笔者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成长,因此在探讨这一议题时,应关注学生本身,并以教育研究为依据。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华小非华裔学生的学术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在学习表现上的具体差异,更是鲜有探讨。

3维度有显著差异

大众普遍认为华裔与非华裔在学习表现上存在差异,但具体差异的细节却少有详述。笔者在硕士论文中对华小里不同群体的学生差异展开研究(389个样本数,研究地点:雪州八打灵)。(在论文中,笔者不以种族区分学生,而是依据其母语,因为从学术角度看,这种划分更能反映教学现状。因为有些华裔学生主要使用的语言并非华文。)

结果证明,华文母语学生与非华文母语学生在投入程度中的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行为、校内人际关系和学校参与?

这表明,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非华文母语学生难以适应华小的教学环境。

只需克服语言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者在上述3个维度中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学习热忱、认知和对学校认同维度上,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这可能意味着,非华文母语学生只要克服了语言障碍,他们也可以融入以华文为教学媒体的环境中。

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在政策、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上应更多地考虑这部分学生的需求。例如,政府是否有相关政策以确保华小具备足够且有能力的师资?课程发展司在制定课程时是否展开多方面研究?课本或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是否有考虑后进生(或非华文母语)学生需要的学习鹰架?这些问题都亟待更多有影响力的决策者去思考。

林连玉先生已经离开我们40年,但其追求教育平等、文化传承和母语教育的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约占总人口的两成,我们为保障母语教育的权利一直在不懈努力。

然而,如今在华小中同样占比近两成的非华裔学生,是否也有相应的资源与支持来满足其教育需求?

(作者为教育心理学硕士)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