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债本位制的美元是大骗局?(下篇)/潘兴才

从运作进程可看出,美元是无中生有的魔法或计谋。国库署和美联储是通过银行仲介互换美化的欠单。银行将美联储的欠单(本票)兑换为美元信贷便利(资金)供政府使用,並把资金制造信用供应(通币供应)的乘数效应,为政府创造税收,让政府利用税金来摊还国债。

因此,美元是最终的欠单或借据,是以国债为后盾的美元、美元信贷及美国国债的使用者或拥有者,既是贷款给美国政府的债主/债权人(Creditor),同时也是在实际上和美国纳税者一样,反倒变作美国国债的债务人(Debtor)或还债者。从中取得最大的赚益者则是美国“大得不能倒”的银行和美国联邦政府。



所以,你使用美元,你就是借钱给美国政府,且又倒贴利息给它还本付息。只要债本位制的运作暢顺无阻,美国政府绝对不会停止举债和停止发行美元。

基于此,国债加速增加是可以理解的,这完全符合美国国家利益。所以,美联储前主席葛林斯潘说,美国国债是不用偿还的。美元犹如一只庞大的水蛭,向国内纳税民众和全球188个IMF成员国默默地又无痛地吸取鲜血以自肥。

美国像水蛭在吸血

对凭空创造或无中生有美元的流程作深入和详细分析后,美国许多网媒则直指美元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骗局,或完全合法的偷窃。大骗局迟早会被揭穿,偷窃者迟早会遭重罚。它们劝请民众应如何做应急的预案。你是否认同?

然而,国债增加愈多,广大的纳税人的税务负担也愈重,同时他们的储蓄率也将愈低,投资也愈少,因为储蓄等于投资。最后,经济增长萎靡不振,税收剧减。在社会福利计划激励下,国内的纳税人可能会甘于纳税。但美国如何能保住外国的美元使用者继续使用美元?或保住国外的人为美元需求?继续为债本位制的美元买单?或自甘受美元的剥削?



换言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除美国外)188 个成员国纵使早已看穿美元的真面目,渴望早日把身上的水蛭除掉,仍然会继续採用美元充当它们的中央银行的主要储备货币吗?而不会改用IMF市场SDR债券取代?美国的愿望终将成空。

从当前形势能来看,美国目前暂时还可稳住它们,但到了明年可能将回天乏术。因为目前美国在IMF 拥有16.54%投票权的配额,唯一具有一票否决权(超过15%)的国家。IMF推行任何改革方案都要看美国的脸色。

债本位制开始崩溃

2O16年10月初旬G20峰会,包括奥巴马总统和IMF在内,已发出书面承诺:金砖五国在IMF的投票权配额将能匹配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换言之,投票权的配额必须与它们在世界经中的占比率相匹配。继G20峰会之后在印度果亚举行的金砖五国首脑会议已为此事之实行做好装备?

目前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占比率为25%,分得的投票权配额为16.54%。金砖五国只分得14.9%的投票权,还差0.1%就可跨过15%否决权的门槛。2017随着占比率之扩大,它们不难取得16%至17%的投票权配额,而也拥有一票否决权,与美国平排並坐。这意谓着美国将失去对IMF欲推行的国际货币秩序改革方案行,行使否决权。

IMF将开始推行改革方案,首先市场SDR债券将向全球大量发售。这也将是〈美元大骗局〉被完全揭穿之日,同时也会引爆新一场更庞大的金融海啸或金融核弹。

市场SDR债券之大规模发行将取代美国国债而逐渐发展成为188个IMF成员国央行的主要储备货币,然后演变为新的世界货币而成为美元的替代货币,将剥削全球国家的美元趕回老家。美元的债本位制从2017年开始还能顺利运作而不致于步随金本位制之后尘吗?

美国国债的加速增长在此新形势下只将加速美元的崩溃?反而对美国国家利益造成致命的打击和毁害。

善有善报,恶有悪报,不是不报,明年才到?

反应

 

名家专栏

国外好使国内便宜?/胡逸山博士

美国候任(与前任)总统特朗普近日大放矢言,其中就提到假如一些国度尝试以其他货币来取代美元作为国际上最为通用的交易货币的话,那么他将捧出关税大棒,对彼等出口至美国的商品施以100%的关税。

我之前曾详细谈到,为何特朗普上台后,虽然在美国权力分治体系下,可能未能全盘操控美国的货币政策(如形同其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就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但起码在整体上会寻求偏低的美元币值,以便促使美国制造的商品在国际上更具有出口竞争力,来完成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宏愿。

那为何特朗普一方面不介意美元币值的走低,但另一方面又那么介意美元是否维持作为国际上主要交易货币的独特地位呢?这主要是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无经济逻辑上的冲突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这得从何说起呢?可能先从本地社会说起吧。大家在本地社会生活里,坦白说通常对马币币值的高低走向,有着在社会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偏颇。

当马币走高时,我们一片欣喜若狂,尤其是如当下般年底学校放假,大家携老扶幼到外国度假时,马币得以兑换更多的当地货币,花起来当然也就更为得心应手了,譬如得以血拼更多的当地商品等。

即便没有出国旅游或送孩子到外国念书(也就必须兑换马币来缴付彼等的学费和生活费),更高币值的马币也意味着进口到本地的商品会显得更为便宜(相同数额的马币得以进口更多商品)。

经济社会微妙偏颇

有钱人买时装、香水等奢侈品会更便宜,但连中低收入群体者购买一般的日常用品、食物等也会更为便宜,因为在本地许多这些商品也是进口的。

所以大家在社会经济认知上,都有一个微妙的偏颇,认为马币币值高就很好,政府就显得有“做事”,有把马币币值往高处推。

反之,如果马币走低,出国旅游时的花费就更高了,孩子的外国学费与生活费也就更高,搞不好还要好像当年家长自身在外国念书时般,到当地唐人街的华人餐厅打工、洗碗碟、抛大镬、捧餐送外卖等,我见犹怜,令从小宝贝爱儿爱女的家长们心疼不已。

家长们心想新一代的海外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甚至可能还不如旧一代,而那都是马币低迷所闯出的祸,那当然义愤填膺,大骂政府无能了。

即便未能负担得起孩子出国念书,甚至也没能出国度假的中低收入群体们,也必须忍受马币低迷所带来的主要依靠进口的必需品的价格的相应上涨,当然也是怨声载道,迁怒于政府为何不设法把马币币值提高了。

急功近利主流文化

在如此的一片马币币值高企好、低迷坏的认知偏颇狂热里,合理马币币值走低的优势,是很难被本地主流社会所欣赏的。

如更低的马币,理论上是能帮助本地的出口商品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能卖出去,如此也就更能带动本地的主要还是依靠出口的经济动力的。

当然,极为讽刺的是,撇开高科技产品不说,本地出口虽多,但进口也很多,甚至更多。而低企的马币,虽然会导致进口商品更为昂贵,但也就变相地鼓励本地必须更为迈向自给自足的经济韧性,自己做来自己用,就无需依赖进口了。

但在本地一片急功近利的主流文化思维下,什么长期竞争力、韧性等通常都抛在脑后,而要马上看到“出国钱好使,本地物价低”的成绩了。以后再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