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债本位制的美元是骗局?(上篇)/潘兴才

在截至2016年9月30日的财政年度显示,美国国债猛增了1.423万亿美元,平均每月增加约0.12万亿,而达到19.573万亿美元,这个增幅约占美国整体经济的7.5%。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三大增幅,前二次是发生在金融危机时期。可是在此财政年度内,既无金融危机,也无暴发战争,更无政府给全民退税。以此加速度来估计,及至2016年年终,国债将会达到20万亿美元左右。



一年国债猛增1.5万亿

美国公众在问:这么大笔的债款跑到哪里去了?研究机构认为,社会保险和医疗照顾这两大社会福利计划是这个财政大黑洞的最大组成部分,因为它们的资金尚未到位或筹备好。

为了实行社会福利计划,政府必须随时举借债款来保持它们的企存。

据估计,各种社会福利计划的未备资金,也是政府未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负债,共计高达100至200万亿美元,而不是一般估计的42万亿美元。

正式的国债加上这些未备资金,如果不是共计达220万亿,就是最少在165万亿美元左右。



它是(1)欧盟债务的12倍以上,(2)日本国债的18倍,(3)比欧盟债务加上日本国债的总和还多出7倍,(4)比美国经济的总产出还多出8.9倍。

无“居安思危”意识

然而,这些分析估计都没有触到国债加速猛增的体制性的原因,也就是它的根源一一发行美元的债本位制,一种以国债为后援而非以外汇黄金为储备的货币发行机制。

1971年8月15日,美国尼克逊总统取销美元对黄金的兑换性以来,也就是美元金本位制崩溃后,债本位制就取而代之,并借助石油美元体系之加持,使美国从此便可在理论上无限量地印刷美元,向全球发行,进口无限量的资源,从而成为世界超霸,美国人民生活水准也跟着大幅提升,美国成为福利国。

美国没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2008年金融海啸突然爆发,美国信用市场完全崩溃。美国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只好全速大量发售国债以发行美元。

从此,国债之发行有如脱缰之马,似乎越来越走向失控,如走向举债的单向路。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举债法如泰山压顶

什么是债本位制?债本位制是一座倒置的金字塔,最小的顶层变做基层。它的体积最小的基层是政府以它的信用价值(Credit Worthiness)作担保一一国库署的债券,一种美化的欠单(I.0.U)。它发挥一根扁担撬起地球的杠杆效用。

国库署将欠单通过美联储和银行转换为美元来给政府花用,政府初期还本 (本金)付息(利息)。

当无力还本时,则将还本期拉长,而只还利息。当利息又无力摊还时,则借新债来还本付息,债迭债,层层相迭,一层比一层大而重,越迭越大越高,又有如滚雪球,越滚越大。

当付息之额度大过旧债的本金时,则去举借更大笔债。这种泰山压顶式的举债法能够持续下去吗?

如果借不到更大笔的债,欠债者必然先赖债而后倒债。在历史上,债主不是被推向破产,就是被欠债者雇佣杀手下掉(对债主出动消灭战)。

创造货币无固有价值

债本位制创造的货币是完全没有固有价值的,或寓函有任何价值,因此它不是钱币,而是一种通币(Currency),欠单的别名。所以,美元钞票称作Currency Note。

欠单也叫作 Note。债本位制的运作流程大体上是这样的:

运作流程:(1) 当政府缺乏资金使用时,国库署就向“大得不能倒”的银行招标拍卖国库债券;(2)银行将标得的国债转售或折现(Discount)给联邦储备银行(美联储);(3)美联储不管有否充足的储备就开出本票(本身支票)支付给银行,因为它拥有法定的发行美元的垄断权;(4)银行立即将美联储的本票兑换为美元资金,用以支付国库署。国库署则将之移交给政府充作各部门的开支,如对外战争、国内社会福利、公共基础设施之建设等等;(5)这些开支费用通过承包商又存入银行;(6)银行可制造信用供应,收入100 美元存款,留存10 元作储备,便可贷出90 美元。第二家银行收取到这笔90 美元贷款,又可依样画胡芦,贷出81 美元。如此这般重复下去,各银行最后可总共发出多少贷款?

(7) 贷款取得者从事经济活动的所得收入必须向入内陆税收局缴纳税金;(8) 内陆税收局然后将税金移交给国库署;(9) 国库署用税金向美联储连本带利地赎回债券;(10)美联储又用利息所得分派给政府和股东们(银行)和拔充储备。

反应

 

名家专栏

国外好使国内便宜?/胡逸山博士

美国候任(与前任)总统特朗普近日大放矢言,其中就提到假如一些国度尝试以其他货币来取代美元作为国际上最为通用的交易货币的话,那么他将捧出关税大棒,对彼等出口至美国的商品施以100%的关税。

我之前曾详细谈到,为何特朗普上台后,虽然在美国权力分治体系下,可能未能全盘操控美国的货币政策(如形同其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就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但起码在整体上会寻求偏低的美元币值,以便促使美国制造的商品在国际上更具有出口竞争力,来完成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宏愿。

那为何特朗普一方面不介意美元币值的走低,但另一方面又那么介意美元是否维持作为国际上主要交易货币的独特地位呢?这主要是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无经济逻辑上的冲突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这得从何说起呢?可能先从本地社会说起吧。大家在本地社会生活里,坦白说通常对马币币值的高低走向,有着在社会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偏颇。

当马币走高时,我们一片欣喜若狂,尤其是如当下般年底学校放假,大家携老扶幼到外国度假时,马币得以兑换更多的当地货币,花起来当然也就更为得心应手了,譬如得以血拼更多的当地商品等。

即便没有出国旅游或送孩子到外国念书(也就必须兑换马币来缴付彼等的学费和生活费),更高币值的马币也意味着进口到本地的商品会显得更为便宜(相同数额的马币得以进口更多商品)。

经济社会微妙偏颇

有钱人买时装、香水等奢侈品会更便宜,但连中低收入群体者购买一般的日常用品、食物等也会更为便宜,因为在本地许多这些商品也是进口的。

所以大家在社会经济认知上,都有一个微妙的偏颇,认为马币币值高就很好,政府就显得有“做事”,有把马币币值往高处推。

反之,如果马币走低,出国旅游时的花费就更高了,孩子的外国学费与生活费也就更高,搞不好还要好像当年家长自身在外国念书时般,到当地唐人街的华人餐厅打工、洗碗碟、抛大镬、捧餐送外卖等,我见犹怜,令从小宝贝爱儿爱女的家长们心疼不已。

家长们心想新一代的海外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甚至可能还不如旧一代,而那都是马币低迷所闯出的祸,那当然义愤填膺,大骂政府无能了。

即便未能负担得起孩子出国念书,甚至也没能出国度假的中低收入群体们,也必须忍受马币低迷所带来的主要依靠进口的必需品的价格的相应上涨,当然也是怨声载道,迁怒于政府为何不设法把马币币值提高了。

急功近利主流文化

在如此的一片马币币值高企好、低迷坏的认知偏颇狂热里,合理马币币值走低的优势,是很难被本地主流社会所欣赏的。

如更低的马币,理论上是能帮助本地的出口商品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能卖出去,如此也就更能带动本地的主要还是依靠出口的经济动力的。

当然,极为讽刺的是,撇开高科技产品不说,本地出口虽多,但进口也很多,甚至更多。而低企的马币,虽然会导致进口商品更为昂贵,但也就变相地鼓励本地必须更为迈向自给自足的经济韧性,自己做来自己用,就无需依赖进口了。

但在本地一片急功近利的主流文化思维下,什么长期竞争力、韧性等通常都抛在脑后,而要马上看到“出国钱好使,本地物价低”的成绩了。以后再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