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回不去的消费新常态/林煌达

基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尚未终结,首相慕尤丁日前宣布延长我国的复苏行动管控令(PKPP)至12月31日。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冠病还会持续传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让那些手停口停的民众倍感“新常态”所带来的残酷。

自疫情爆发以来,“新常态”一词已成了人们挂在嘴边的潮语。对许多人而言,“回归常态”无疑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受到疫情影响,多国民众普遍收入下降,有者甚至仍面临着降薪、失业、裁员等危机。

人们在管控期间最大的挑战,除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病毒侵害之外,就是想着如何保住饭碗,且拥有固定的收入。然而相较于对抗疫情,决策者们顾虑的是,有关决定日后会否对经济造成无法逆转的永久损害。

对此,社会学家艾伦·霍洛维茨指出,所谓“常态”强加给人们的困境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社会并无存在一套正式的准则,来表明何种情况属于正常或不正常。

矛盾的是,一方面我们期待生活可以回到原样,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生活能够有所改变。

想要完全恢复旧有的生活常态,或开展全新的生活都不太可能。在未来,我们必须习惯的常态是,随时做好防备措施,以应对任何日后可能在全球范围扩散的流行传染病。

因此,换个角度来看,倘若从前的“旧常态”有瑕疵,那我们现处于“新常态”,或许正是将过去的错误修正过来的大好时机。

危机可成为转机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用过去的的逻辑做事。须知道,机会总是伴随着危机出现的。在危机之中,唯有那些能够接受环境改变、超越陈旧观念、敢于颠覆原有模式的人与企业,方可有机会从不同的探索与尝试中,发现新的机遇。

据笔者观察,人们在疫情期间主要以“理性消费”为主,而不是单纯地被消费欲望所牵引。在这场危机中,宅经济、网上消费、电子钱包等转型服务,亦为整个2020年的消费业态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并结合了创意内容、优雅设计、方便渠道等,也成了年轻群体的消费新宠。

然而,正当我们共同探讨消费行业的新变化、寻思下一个经济增长点时,有经济学家担忧,原本预期在疫情舒缓后涌现的“报复性消费”,最终将演变成“报复性存钱”,甚或是像日本一样,沦落薪资冻涨、物价通胀、消费低靡的“低欲望的社会”。

如今,在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如何撬动“新中产阶级”的消费市场,已成了当前商家们抢占市场的重要课题之一;而他们不容小觑的消费能力,也为新崛起的品牌与新兴行业,提供了莫大的助力。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与消费观念的更迭,在现今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崇尚“体验至上”的消费观,即宁可砸钱通过旅行、探险等体验人生,也不愿花钱购买消费品。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符合潮流、个性的审美品位,以及崇尚精神需求上的附属价值。

根据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研究,人们在获得喜爱的物品之际,其喜悦程度与经历趣事或习得新手艺时可谓相差无几,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该物品的喜爱却日渐下降;反观旅游的回忆,不管好坏多年后仍使他们兴奋如初,有者甚至成了他们的人生故事。

换言之,在经济放缓的疫情期间,年轻人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更愿意花钱;他们更在意的,是怎样把钱花得更加适得其所,乃至心安理得。

反应

 

言论

“躺平”未必是正义/林煌达

最近有篇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帖文在中国社交媒体疯传,文中的“躺平主义”引起了一众网民的极大共鸣,获得大批网民的认同,纷纷响应这种消极的生活方式。

所谓的“躺平”,就是新生代拒绝成为被反复压榨且无力抵抗的工作奴隶,更不愿成为被他人任意收割的“韭菜”。他们一心想要贯彻“不奋斗、不消费、不结婚、不生育”的生活方式,以向现实的无奈作出无声的抗议。

作为反抗系统性剥削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及城市里新贫困阶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类风气在世界各地也早有耳闻,譬如日本的“低欲望一族”、韩国长期居于地下室的“寄生族”、英国的“尼特族”、美国的“嬉皮士”等。

对他们而言,即便自己怎样力争上游也看不见希望,最终得益的仍是幕后的寡头商家。此外,长时间在苛刻工作环境下被压得喘不过气的他们,也觉得本身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遂索性选择了放弃奋斗,不再勉强自己迎合这套不适合自己的社会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低欲望”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的《新国富论——胸无大志的时代》一书,并揭示了日本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疲软的背后成因。

在日本这个崇尚劳动的国度里,日本人民长期被当作国家及社会发展的“最佳协作者”。这些日本青年,亲眼目睹上一代如何受巨额房贷压迫、怎样为生活奔波劳碌的辛酸,故不愿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背负房贷度日,甚至结婚生子。

乍看之下,选择努力与否,似乎仅是一道涉及个人自由的议题;然而年轻一辈是否积极进取,其实亦决定了某个国家与社会的兴衰起落。

价值观沦丧日益严重

按理来说,年轻人理应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的一群,他们亦是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希望与驱动力。不过,如今他们却抱着“不快乐生活,但也不拼命生存”的佛系思想过活,得过且过。

然而矛盾的是,这群年轻人在盲目崇拜“躺平主义”的同时,却不愿放弃对他们“精致穷”的追求。换言之,他们在生活中所向往的“热情”,更多的还是建立在对奢侈品、虚荣感的渴望之上。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说过,人类社会的根本隐疾是价值的沦丧,而当今这种危险的情况,可谓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来得更为严重。

如此看来,这群身为消费行为中“逆行者”的新生代,实际上并没有丧失奋斗的意志,只是那种以汗水作为代价的生活方式,恰好不是他们想要的罢了。 

躺下更易任人鱼肉

无可否认,现实确实如镰刀般残酷无情,但它也不是一片绿意盎然、任你仰躺的美好田园。它的本质,更像是一块冷冰冰的砧板;所以,不假思索地躺下并不会让你逃过被人收割的命运,反而会让你更容易被人肆意践踏和鱼肉。

套用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说过的一句话:“别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什么,先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也许怨气满满的我们准备“献身”躺下之前,是不是该先抚心自问,究竟自己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建设,做了多少足以流芳百世的伟大贡献? 

因此,奋斗不一定是幸福,“躺平”自然也没法代表正义。要知道,一味消极地逃避,不过是某种对霸权无可奈何的表现方式,毕竟这种做法既不能改善现状,亦无法为这些对未来感到绝望的年轻人带来任何正面的意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