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垃圾分类路漫漫/陈裕洲

去年9月开始,大马实施住家垃圾分类措施,并在今年6月开始实行罚款制度。9个月的缓冲时间,确实足以让民众有充裕时间去学习如何分类。

报章乃至网络媒体都在垃圾分类前夕为民众恶补相关知识,以便让一些临时抱佛脚的人可以马上上手。



这项措施开跑的首个星期,执法人员挨家挨户地去检查,看住户是否有进行垃圾分类,有者接获罚单,有者则接获警告信。

“吓唬”无实际效果

这个举动自然登上第二天的头条,起了杀一儆百的效果,可是接连的几个星期,却也就消声匿迹。这样的做法充其量只是起了“吓唬”的作用,并没有带来实际效果,乱丢垃圾的还是依旧如此,不处理好垃圾的人还是我行我素。

笔者身住柔佛,是其中垃圾分类实行的州属之一,回收垃圾的员工竟然对居民说不必那么仔细分类垃圾,反正他也是丢进垃圾车内,不会依据垃圾袋的颜色分配,结果才实行了几天,就没有人进行垃圾分类了。

扼要来说,执法人员与收拾垃圾工人并不能上下一心,而是各说各的,那么垃圾分类又怎么能有效呢?



再者,笔者也看见路人把手上的垃圾随意丢进住户的垃圾桶,那么罚款时,究竟是罚该住户抑或是那位不知所终的路人呢?

即使说住户能够上诉,说明该垃圾并不是自己所为,那么是不是混淆民众,让大家有借口说未分类的垃圾其实是别人所为,自己则可以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住宅区置回收桶

笔者认为要彻底实行,就该在各住宅区置放大型的回收垃圾桶,由民众自行把已分类的垃圾丢进垃圾桶,就不必烦恼该用什么样颜色的袋子去装能回收的物品,也不必担心路人随手把垃圾丢进各户的垃圾桶内,一举两得。

此外,单靠执法人员挨家挨户检查也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定期突击检查,让民众“提心吊胆”,否则日子一久,每个人都会懈怠下来。久而久之,发现执法人员并不是时常巡逻并罚款的话,民众还是会得过且过,依旧没把垃圾分类得好,相信只有一小部分的人会持续分类垃圾。

放眼邻近地区,垃圾分类已经渐渐淡忘在人们的脑海中,唯有电台一直重复提醒,居民该怎么进行垃圾分类。

环保确实是刻不容缓的事,大马实行这项措施肯定百利而无一弊,虽然民众需要时间实行,可以教育的方法要有所改善,不然就是懵懵懂懂分类,或者直接不分类。如此,我们很难立下榜样教好下一代。

反应

 

言论

侥幸是防疫最大缺口/陈裕洲

全球确诊人数已突破5000万人大关,大家对这数字已不如3月时敏感,并逐渐对确诊和死亡人数麻木。

无论政府颁布的有条件管制令或复苏式管制令,人民早就不当一回事了,继续马照跑,舞照跳的生活。一开始的勤洗手、戴口罩、四处都听到的广播,如今不复存在。

人人现在都抱着侥幸心态看待疫情,我们能在外看见口罩戴在下巴、口罩只遮盖嘴巴的人,更有人不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也不掩盖,把大众和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

罚款1000令吉似乎无阻人民的侥幸心态,通常劝告那些想外出却不想戴口罩的人,都会得到如此回应:“中马票都没那么准,我不会中病毒的”、“才出去一下罢了,没问题的”、“一直戴口罩,很辛苦”。

难道他们不知道病毒不会因为你出去一下,就不来感染你吗?还是认为病毒只在医院停留,不像他们一样喜欢四处溜达?

大家都在忧虑经济不稳定,政府也只关闭学校,让大家恢复工作日常。我们俨然成为前线人员,要时时与病毒做攻防战。虽说不如医护人员处在的高病毒风险区,但我们并不能确保身边的人或环境是否已经受病毒入侵,只有时刻遵守防疫措施, 才能降低感染风险。

病毒不选人攻击

前线人员已经负责抗疫许久,他们的体力和精神状态或已大不如前,不要把“这是他们的工作”来合理化自己不配合抗疫的想法。不管是牙医或实习医生,都已经前仆后继地被调派到前线检测,我们的医疗体系还能撑多久?我们的工作只是戴口罩,出外用手机扫描“吾安”程式(My Sejahtera),仅此而已。

可是,我们还是会看到新闻报道,好多人不是不扫码,就是看到警察临检才匆匆扫码或写下名字,等收到罚单时,才愤愤不平拍照上网要求公审。就是因为侥幸,才会引爆那么多的社会感染。大型聚会也是一直在办,丝毫无视病毒的感染力和可怕之处。恐怕是要身边有人染疫,才会有所收敛吧!

倘若人人都以侥幸心态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幸运”,那么请记得病毒并不会选择职业、肤色、阶级来感染,只要你是人类,就会是它们的目标。侥幸心态是害人害己的行为,保护好自己,就是对家庭、社区、乃至国家最大的贡献。

要恢复疫前的生活,就请遵守防疫SOP,没急事就不要四处趴趴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