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成长股的迷思/陈金阙

上期说到,我2018年的选股,暂时是成长(顶级手套)胜高股息(莫实得种植)。

之前友人也拿资产和成长对比,发现以资产来买一些公司,看似安全,却往往掉入了“价值陷阱”(Value Trap)。例如,APM汽车控股(APM),15年的净资产从每股2.23令吉增加到6.31令吉,但是今时股价只有2.77令吉,远低于2014年的最高峰6令吉。



资产不断增加,但是股价却没有跟着成长,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如果公司有派股息,那么还好(APM每年的股息介于10仙至52仙之间,长期下来,投资成本降低许多),若果没有,以小股东的心理素质较差,很可能越买越怕。

最糟糕的情况是当公司股价触底,小股东还没有享受到公司业绩越做越好,股价回弹的情况时,大股东突然一个私有化,把小股东淘汰出局。所以,公司是否成长之余,还须考量大股东是否愿意和小股东同甘共苦?共苦肯定没什么问题,倒是甘甜时期将至未至之刻,大股东愿意和小股东分享未来吗?

研究公司为什么连续获利

另一个被一些投资者奉为黄金投资法则的是,公司连续两季获利成长,有些还加上本益比不得超过10的条件。以季度获利成长来作出投资决定似乎非常草率,辅以简单本益比更是不知所云,因为不同的行业,平均本益比大不相同,而且本益比是过去式的参考,许多著名的投资大师都不依靠这个比例来作为投资的标准。况且,两季成长,如果第三季滑退,是否便要卖出呢?公司股价因亏损跌到非常低(比如说10仙),之后有了盈利(比如说每股盈利5仙),本益比自然非常低(等于2),那么,这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呢?万一下一年再亏损,我们又得卖掉它吗?



以公司连续获利成长作投资并没有错。公司之前如果亏损连连,一旦获利,而且是连续两个季度获利成长,股价随着反弹是顺理成章。不过,我们应该研究公司为什么会连续获利:是回光反照,还是谷底反弹,或什么也不是?不然,当盈利回跌又急急忙忙脱售,永远被盈利牵着鼻子走,恐怕比短线投资者还不如。

另一个投资误区是,因为季度获利的成长而全年化盈利,数学上没错,但是现实上却不应如此作分析。

每一个时刻的局势或业务转变,都可能影响业绩,除非公司经营的是一成不变的业务,不过,一成不变,也就没有业务或盈利的成长了。举例来说,达洋企业(DAYANG)2018年6月30日、9月30日和12月31日的每股盈利为4仙、5仙和10仙,连续三季成长,股价因此从谷底反弹,大涨逾倍。可是,我们如果用全年化盈利的模式来计算(即16仙、20仙和40仙),那么接下来一季就大错特错了,2019年3月31日的业绩揭晓,公司每股亏损0.4仙,中断了连续盈利的神话。盈利中断,投资者应该套利吗?本益比从单位数变成负数,投资者应该卖掉吗?

所以,投资成长股,必须打破上述迷思,别以为靠数学好即可吃糊;最难的是在于成功找到一家公司的业绩循序渐进,成长连绵的,而不是误把一波起一波跌,潮来则起,潮去则退的时势股当作成长股。

反应

 

国际财经

摩根大通:买入成长股和价值股时机到

(纽约20日讯)摩根大通策略师马尔科表示,大宗商品价格失控,全球央行政策分化,以及近期股市抛售,带来了难得的成长股和价值股买入机会。

“现在的情绪和仓位情况都过于悲观,”马尔科在周二的报告中写道,预计股市短线可能上涨,特别是小盘股和高贝塔股票,并建议投资者建立一个包括科技、生物技术和创新技术在内的成长股以及包含金属和矿业等价值股的“杠铃式投资组合”。

上述策略员在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写道:“由于大宗商品超级周期,货币政策分化,以及首季高贝塔股和成长型股票(国内和国际)非常大规模的抛售等宏观因素的共同作用,这种情况很少见,目前或许正是。有一些成长股被充分抛售,一些价值股现在也是成长股。”

关于最后一点,马尔科提到了过去十年被认为是价值股的能源、金属和矿业股,以及基于收益或账面价值等指标的便宜股票。

从基本面来看,这些股票仍可被视为价值股,但现在由于“动能和质量已经显著改善”,因此也可以被视为成长型股票。

与此同时,近几个月来,许多国际和国内成长型股票遭遇抛售,开始展现出价值属性。例如,中国的科技股和美国存托凭证中,许多股票的估值指标处于历史低点,从价值和成长两方面都排名靠前。

马尔科写道,美国借贷成本上升的同时,中国正在放松货币政策,这应该是一个有利因素。

马尔科坚持偏好风险的投资立场,与摩根士丹利的迈克尔立场背道而驰;后者警告称,标普500指数似乎对于经济前景太乐观了。

摩根大通的团队不同意这一点,称加息“现在已被消化”,创数十年高位的通胀将开始缓解。

“然而,东欧战争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其对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的影响将在今年剩余时间持续,”马尔科补充说。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