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批判的媒体素养/廖珮雯

在班上给学生看一张香港雨伞运动的照片,试图说明“框架理论”(framing)和“议题设定”(agenda setting),这两个在新闻产制上,对新闻内容具有深刻影响的传播理论。

根据框架理论,记者、编辑,乃至媒体机构,在产制新闻的过程中,其实已无意识地根据自身的性格、教育和文化背景、价值观、所认知的社会价值、主流舆论等因素影响,自行建构(construct)和诠释(interpret)所采访的新闻素材,根据本身的主观意识,“无意识”地生产/撰写新闻,过程中制造新闻框架。



媒体机构则根据自身主观立场,在新闻机构内对组织层级(hierarchy)最底层的记者群,付诸影响力,使记者产生认同与共识,在体制内产制报馆需要的报道角度和内容。

记者和媒体机构也根据情势,自行设定议题,尤其编辑在编排新闻版位上,已为读者决定,何种新闻是重要且需要关注的;或哪类新闻是读者不需要知道的,媒体机构已经自行过滤。

读者点击率受重视

知识和资讯的掌握,其实完全掌控在媒体手上。媒体为读者决定什么新闻需要知道。

当然,在社交媒体点击率大行其道的现今,这个论点值得商榷。



因为在网络新闻较受读者欢迎的现象下,媒体机构较倾向于以读者的点击率决定新闻的刊登,并以读者点击率的数据,作为争取商家刊登广告的依据。

无论如何,在新闻产制的过程当中,权力关系是一大关键。

笔者请学生根据这张雨伞运动的照片,假设自己是记者或编辑,尝试形容照片中的事件,每位学生个别给出不同的标题。

照片是一张由空中俯瞰地面的角度,有四分之三的空间为示威群众撑着黄色雨伞,四分之一的空间(右上角)为与群众拉锯、身穿制服、全副武装的警察,群众与警察之间相隔着栏杆。

尽量客观仍会主观

学生给出的标题和形容皆很不同,如:没有战争、是与非、团结的力量、平民与权力、争取你的权益、压迫。从学生的形容词中可发现很有趣的现象,明显显示每个人无意识的“框架”作用。 

在每个人尝试用文字形容一件事,选取认为适合的字眼时,就是一种框架和建构意义(meaning)的过程,即使他/她尽可能采取客观中立的观点,仍不免有主观框架的存在。而这个过程绝对是主观的,即使是“无意识”的主观。

因此,记者编辑即使遵守中立客观的媒体伦理,尽量避免主观,在新闻产制的实际操作下,仍不免主观。

所以笔者告诉学生的结论是,永远保持怀疑,这是作为阅听众应培养的最基本的批判媒体素养/识读。

反应

 

要闻

媒体理事会法案下周呈国会

(八打灵再也6日讯)内阁已于今日批准媒体理事会法案,并计划于下周提呈至国会下议院一读。

该法案旨在加强新闻报道的伦理和专业性,确保媒体在报道中的责任,同时促进政府与公众、媒体从业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通讯部长法米在记者会上表示,这项法案的批准标志着一个重要进展,并希望对媒体行业的从业者而言,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内阁已批准这项法案,这意味着它已进入正轨,预计将在下周提呈至国会下议院一读。我们希望这对媒体同仁来说是个好消息。”

法米还补充道,如果时间允许,该法案将在本次国会会议中进行二读辩论。如果由于时间不充裕未能完成二读,那么该法案将会被列入下次国会会议的辩论议程。

另一方面,针对日前备受关注的“白礁、中岩和南礁主权案”皇家调查委员会报告,法米指出,内阁今日并未特别讨论此事。

不过,他说,掌管法律与体制改革事务的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阿莎丽娜已告知,此事将于下周三或周四在国会中进行辩论。

“因此,国会议员们将就皇委会的报告进行辩论,首相也已就叛国的问题发表了评论。

“显而易见的是,当我们阅读皇委会报告时,可以发现确实存在叛国行为。”

询及是否要求检讨或诠释报告的结论,法米指出,这未获讨论。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