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敬人只是个人素养/方城

再读了黄子伦先生刊于27/6/17针对弟子规的论调,坚决认为《弟子规》的无用,全盘否定《弟子规》的价值,就犹如否定经典教学作为人品的基础,实让我大开眼界。

我无意逐条评论黄先生的论点,我只想说:经典教学是塑造人品的第一步,是不容否认的。不然,从古至今,我们所强调的君臣父子,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全都是大错的话,恐怕会开罪许多先贤。



后辈自视太高

无可否认,如今科技发达,教育普及,识字的人是愈来愈多,却没让这社会变得更安宁。若追根究底,其实就与后辈自视太高有关。依照黄生的言论,大概就是说:如果一个长辈没有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也就是那个长辈之前不够努力,后辈就不必盲目的去敬重他,因为他不配赢得尊重。我觉得这种思维是很可悲的,它会衍生更多问题。也许,不必黄生辩驳提醒,这种思维早已存在。所以,被遗弃的老人剧增,老人饿死空屋,子弑父母的案件层出不穷,不就是后辈自以为是,不敬长辈的结果吗?

对别人,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人生历练、品格、成就等,不是以年纪作为标准。就如韩愈所言:“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年先后生于吾乎?”然而,对于父母,他们再怎么不对,后辈也绝不可以说出:“父母都没问过我的意见,就把我生下来”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我们来到世上,是因缘和合,是让我们来接受考验,成就自己的。如果父母不堪,也不可以否认父母的恩惠。(也许你可以说我信宿命,但是没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如何在这越来越来混乱的社会安身立命啊?)

传承奉献精神

另外,黄生提到父母有不对时,孩子如果进谏,父母因为没有读《弟》而不会接受。我想:现今约30岁左右的为人父母者,大部分都读过《弟》。他们是不是能接受后辈的进谏提点,就看父母如何思考《弟》的价值所在了。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这些已足够说明经典教育的功用了。就算黄先生还是觉得《弟》无用,我还是认为所有今天我们认为无用的,也许在未来就会发挥其大用!这与庄子的哲学思维里提及“无用之大用”是相吻合的。



总而言之,我觉得做人简单一点,不需要做每一件事都要说好处,算利益。就算今天你给予一个别人认为不堪的长辈敬重,也没有什么大错,那只是显现了我们的修为与大度而已。如果一个人事事计较,那么慈善机构何必存在?各社团又何必在各中学推广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所以,不要问别人给我什么,只问自己可以给人什么。这样,博爱无私奉献精神才会传承下去,人文教育才会在日久见功效!

反应

 

言论

罚款的可行性/方城

最近,教育界纷纷扰扰,学生教师问题连连,让人不禁思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大部分源自惩罚不得当所致。

近年来,为了匡正学生,甚至是老师的不当行为,校方经常会采取罚款的方式。我不晓得这样做的成效会有多好,单在学生的抱怨声中,就听到他们说:这真的是吃人的学校,什么都要钱!我也不知道捐了多少钱买这款昂贵的发夹和袜子了!

无羞愧心难以纠正

由此可见,学生对犯错罚款这一事,并无羞愧心。没有羞愧心,偏差行为就无法获得改善。这样一味的罚款,只会让家庭富裕的学生“意气风发”,更加忽略法纪;让家庭贫困的孩子更加忧心,担心自己成为班级的霸凌对象,郁郁寡欢。

同样的,对已成年的教师实施罚款,其实也无法让教师改善行为,反而会心生怨怼!人心不在,还起嗔恨心,工作就会敷衍塞责,这是管理人的大忌。

犯错罚款适得其反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和新晋教师基本上生活环境都有异于从前,他们没有太多忧患意识,对于花钱更是舍得。这样的世代,基本上不会对罚款有什么执念,所以用罚款来纠正行为,恰恰就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更加势利,认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大家喜欢把这责任怪罪于家长,然而,我们也别忘了,家长的观念也是学校“培育”出来进而变得根深蒂固。

据悉,在新加坡,现在违规泊车或乱丢垃圾的惩罚也从原本的罚款转换成社会服务了。在各区执行惩罚之际,各传播媒体还得全程跟随,为被罚者全程录影。这样做,其目的不外乎唤醒受罚者的羞愧心,让他们深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有的教育,都必须始于理解与关心。人心肉做,我始终相信爱与关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也许训导处教师认为“棒下出孝子”,毕竟训导处不是讲爱的地方,它不同于辅导处,然而在纠正偏差行为方面,我们应该依个案而个别处理,一律用同样的在惩罚,反而会起反效果,造成有些学生变本加厉、有些则因恐惧而选择轻生。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啊!

毕竟,羞愧之心,才是让人改变的重要条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