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混合班制度/陈仁杰

联邦直辖区教育局指示各源流学校明年起废除精英班制度。消息传出后即刻引来校方与家长两极化的反应,褒贬不一。

这情况实在预计之中,毕竟以成绩编排班级已成了不少学校不成文的规定。潜移默化之下,校园阶级之分也渐渐地深埋家长甚至学生心中。因此,不少孩子就读精英班的家长担心一旦实施混合班制度,其孩子的学习进度将被拖慢。这是典型填鸭式教育系统下的思想,成绩至上已经歪曲了教育的初衷。或许我们可以借鉴芬兰,一个世界公认拥有完善教育体系的国家,而他们早在1985年就取消分班制度。



严重违反“有教无类”

其实,开设精英班根本就是不公平的措施,并且严重违反了至圣先师所推行“有教无类”的传统教育宗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塑造良好的人格、灌输学生正确的人生道德价值观,但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每年产生了大量只会考试的机器,严重地本末倒置。

再者,推行分班制度也无形中给学生贴上标签,令学生有高低之分,这违背了教育的意义。精英班的学生一般上给人品学兼优印象,而后段班的学生却恰恰相反,甚至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一群。这种刻板印象是社会长久以来先入为主的不正确观念。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在学校中彬彬有礼但到了校外却不与老师打招呼的精英班学生不下少数,而成绩不算优异但品行良好的学生也不计其数。

混合班鼓励多元智慧



推行混合班编排法能够鼓励多元智慧,让学生发掘更多其他方面的能力如乐理、体育、绘画等,这远比那只注重考试成绩的精英班来得佳。此外,在取消精英班制度后,再也没有所谓的“放牛班”,学生将获得一视同仁的资源分配,同时再也不会发生学生被放弃的不良现象。

此外,混合班制度也有助孩子们提早体验真实的社会,孩子能通过与来自不同背景、兴趣、志向与思想的同学交流,结交朋友,毕竟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社会也正是如此。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人的观点与提升沟通交际能力,对孩子百利而无一害。

为了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现有填鸭式的教育体制有必要改革,取消精英分班制度正是一个好的开始。

反应

 

言论

把烂牌打好才是高手/江振鸿

最近教育局做出两项具有争议性的指示,从早前联邦直辖区教育局指示直辖区内华小从今年起,不可再设以成绩而编成的所谓精英班,到最近槟州教育局改变控制中学(Sekolah Kawalan)的录取新生模式,即改以住家地点而不再以小六评估考试(UPSR)成绩作为录取条件。

这两项指示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当然更有些怀有名校情意结的人持有双重标准,即支持废除华小精英班制度之余,却又不支持改变控制中学的录取新生模式,因为在这个新的录取新生模式下,槟州华教人士及华社引以为傲、属于控制中学的几所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所谓名校恐怕将不复存在。



赞成的人认为有教无类是办教育的传统宗旨,并担心过早地给孩子们区分社会等级,造成孩子们必须承受本不是他们在这年龄所该承受的压力,更担心校方、华教人士及华社会对不是精英班和控制中学的学生有所忽略或歧视,以致这些非精英班和控制中学变成放牛班或学校。

阶级概念来自家长

反对者则认为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其学习进度会被学习能力较低或程度较差的学生所拖累。这两者可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暂且不置评其中的对与错,然而我想这一切都是一些家长、校方及社会人士的心态使然。

首先,尚未有社会阶级概念的孩子们,他们进不了精英班或名校的压力,恐怕是来自家长本身输不起的心态。



别忘了除了学业,学校也有其他具有阶级和竞争性质的其他活动,包括申请班长、巡查员或学长、图书管理员、卫生管理员等名额有限的职位;成为运动校队也是名额有限成员的竞争,以及争取获得代表学校出外参加歌唱或演讲比赛的荣誉。

这些活动难道也须在为了避免过早地给孩子们区分社会等级的理由下,一并取消吗?

正面看待精英班名校

第二,如果一些校方及华教人士真正持着有教无类的办教育宗旨,就不会出现非精英班和控制中学被忽略或歧视的情况;那么精英班和名校制度还会受到这些非议吗?

因此,何不以正面角度看待精英班或名校,把它当作学生在学习路上的一种目标和推动力?家长更须摆正心态去明白,就算孩子无法如愿进入精英班或名校,这也只是人生马拉松赛里的一时落后,离终点仍有段距离,最后的输赢仍未知数。

校方及教育人士则得真正持着有教无类的办教育宗旨,不但不可忽略非精英班及非名校,甚至更应该多关注这些非精英班及非名校,以安家长的心。

正所谓把烂牌打好才是高手,把非精英班学生的成绩提升到另一层次,才能显示出相关教师及校方教学和办校的功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