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狂刷优越感/章龙炎

最近两三个月来,看到不少以前坚信“改朝换代,一切变好”的人士,变得不那么肯定了;有的毫不掩饰他们的失望甚至是后悔。

我高估了他们的勇气,以为他们之前的义无反顾,是长长久久的。



当然,有的试图用学理的角度,让读者了解改朝换代最主要是终结巫统,也终结了巫统的“不良”政治文化,因此改朝换代还是正确的选择。哗,政治文化可以通过一次改朝换代,往好的方向发展,好像人人都有“顿悟”的根性,文化可以出现“突变”。

前几天回老家在某电视频道上看到一个更加让人喷饭的华语时事分析,播报员竟然把希盟与“开明”相提并论,把巫统和伊斯兰党与“保守”划成等号。这个台也太低估观众的水平了,同时也反映出其分析完全脱离我国的现实。一句话:简直是政治IQ零蛋。

希盟“开明”巫统“保守”?

以《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为例,反对我国追认(有些人说签署。其实两个用词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此公约的,有巫统和伊党。希盟组织的政府也反对。以反对追认此公约当作是划分“开明”与“保守”的指标,把希盟等同“开明”,巫统伊党“保守”,是什么样的逻辑?

这样的划分,无关数学般严谨的逻辑,而是许多华裔同胞“不食人间烟火”的逻辑,目的就是要让自我感觉良好。扪心自问:华人大都是开明的吗?马来人及回教徒都是保守的吗?



你看,获得华裔选民全力支持的希盟,代表开明,也就是以为华人都是开明的。支持另外一边的,大多数是马来同胞,他们都是保守的。

很不幸的,另一边厢是多数马来西亚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开明意味着是对马来人特别地位的威胁,唯有通过马来人的团结,才能够保护马来人的权益。我们可以说,是他们自我感觉不良好。

这是截然相反的心态。华人要是还一直在涉及所谓“普世人权价值观”自我感觉良好,还在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最后演变到自己在攻击某族群宗教信仰而不自知,以为“开明”才是我国政治的主流。现实是如此吗?

很多华裔同胞可以继续享受自我感觉良好或者说自己爽,以分享抨击巫统和伊党保守、落后及极端的讯息为乐,狂刷道德优越感。

我看,无厘头的把希盟与巫统及伊党简单归类为“开明”及“保守”,表面上是让华人觉得自己在政治上高人一等,但是长远来看却是政治慢性自杀。

我们且等着敦马哈迪医生什么时候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大显身手,在团结马来回教徒的前提下,甩掉“开明”的华社—特别是获得华人全力支持的行动党。到时,华人可能会发现“开明”与“保守”是没有积极现实政治意义的划分—也就是说,不会让华人在政治上有更大的话语权,反而让马来友族更加提防华人的政治“野心”。

反应

 

言论

今有华教默士/章龙炎

混淆视听这一招,搞政治的人士即便不精,也要懂得常常用,用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很多时候,民众是非常容易被混淆的。

说明白一点,混淆本身是一种说服。先混淆自己,再混淆别人就更有说服力了。

不信的话,让我以行动党霹雳州金宝区国会议员张哲敏最近在国会的讲话来证明。

张哲敏针对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与其他党内领袖,屡屡挑起10+6华小建校与迁校课题,声称马华与行动党一同在团结政府之内,应一齐为华教事业作出贡献,不要因为没有官做,在那边扯后腿。

张议员的意思明显(如果不明显那他非常可能自己混淆)是,两党同样在政府里就要保持沉默(默默耕耘乎?),因为沉默象征着两党都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沉默的反面是出声,魏家祥出声,就是扯后腿。

原来静静能够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追问10+6华小建校与迁校的进展是扯后腿。张哲敏根本就不信这一套。要不然的话,他应该这么说:你马华那么厉害,就让你做啰(反正都同在团结政府里),我们火箭为了一齐贡献华教,保持沉默。我们绝对不会像魏家祥一样扯后腿(出声)。

马华没代表在政府

还有,马华与行动党都在团结政府,其实只说对了不到一半。马华没有代表在政府,怎能说是与火箭同在一个政府?国会并不等于政府,魏家祥以人民代议士身份发言,名正言顺。张哲敏不是不懂,但是为了混淆视听而抨击马华,是要把民众当傻瓜——反正混淆视听在这群人中很有说服力。

至于张哲敏引述部分例子(柔佛培才华小与雪州培民华小分别在今明年开课,李莱生华小的土地问题,政府目前正与州政府接洽,郭鹤尧华小,建校委员会9月刚提交新的图册),来指控魏家祥与一众马华领袖勿再误导大众,称10+6计划已消失不见,很可笑。

10+ 6计划有几所学校已经建好启用,马华一众领袖有可能说这计划“消失不见”了吗?

张哲敏不敢悉数列出所有学校的最新进展“以正视听”,封住马华领袖的口,反而采用混淆视听的手法,是欲盖弥彰。例如,他说“我们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短短两年内有了很大的成就”,还说团结政府上台以来,教育部部长法迪娜与两任副教长林慧英及黄家和,一直都在努力完成10+6计划。

如果成就很大,那是华社喜闻乐见的新闻,为何不是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本人甚至是火箭秘书长陆兆福郑重其事地出来宣布,而是个同党的国会议员当“代言人”出来回应?

答案就在:混淆是一种说服手法,在马来西亚华社尤其如此。你看看,国阵时代喊得越大声对华教贡献越大;在希盟时代,只是出声追问就是扯后腿,静静才是为华教作出贡献。后者说服力特强,前者已经落伍。所以昔有华教斗士,今有华教默士(沉默之士)。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