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生命总会找到出口/官泰发

台湾陆委会主委张小月日前针对中国游客赴台骤减的提问,回应说“生命总会找到出口”,并强调目前是台湾观光转型的最好时刻。

姑且不论台湾旅游业者听了是否跳脚,张小月所引用的那句话是电影《侏罗纪公园》里头的经典对白,大意是指为了生存,生命总会找到继续活下去的方式。



我国是一个多元种族及多元文化国家,这特点向来是政府及国人引以为傲,并向全球推销我国的卖点。惟就像老外常说的“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多元文化所造成的痛苦,或许只有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才会深深体会。

爱国与语言无关

副首相阿末扎希日前在联合国大会用英语发言,却因发音问题及用词不当遭人批评,当事人最近指出,他不会因此感到灰心,同时话锋一转,批评国内有许多土生土长及活了一把年纪的人,竟然连国语都讲不好。

我不知道阿末扎希在批评谁,但不管他怎么批评,他都必须了解一点,就是英语是全球通用的国际语言,因此一旦英语讲得不好,肯定会引起别人的批评。

其次,就算是把有人能把国语练得可以倒过来讲,也不代表那个人很爱国,充其量也只不过是那个人具备语言天分。简言之,苹果和橙都是水果,但怎么可以拿来比较呢?



现实生活的挑战是非常严酷的,君不见年年都有机构在评估各国的英文水平,或是有大批企业主管批评毕业生英文水平每况愈下;翻开报章求职,高薪职位清一色都要求精通英文,或是最好是通晓三语。

长篇大论的目的只为了传达一个观点,就是除了语言天才,很多人大都只能掌握一两种语言,在这种情况之下,除了母语之外,大家肯定都会选择学习具有市场价值的英语,以便能轻易找到一份薪资较理想的工作,或是令自己未来的出路变得更广。

语言教育政治化

惟令人感到极度难过的一点,就是我国执政者总是喜欢将语言教育政治化,除了早前荒唐的英语教数理计划,最近还有所谓的双语教学计划,长此以往,我们肯定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理由很简单,勉强学生没幸福,遑论不符合教学原理。

鉴于国内大环境与国际脱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是自己救自己,他们不惜花大把钱自修英文或让孩子恶补英语,以便具备更高的附加价值。

简言之,阿末扎希英语讲得不灵光并不可笑,因为语言是铁板一块,讲得不好只代表疏于练习,惟真正可笑的是我们的执政者已忘了学习的真正目的以及什么才是正确方式,因此才会一直迷失在必须用国语或英语学习某一种知识的框框里。

反应

 

言论

学习语言强迫不来/蔡晓薇

在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的立场,掌握英文是大马保持竞争力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一直迅速发展的科学和数学领域。

他曾提醒,全面发展马来文是国家的愿望,但也不能因此牺牲可获取知识的重要语文。

风水轮流转,到了现任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他则指对语文的掌握不是零和游戏,注重掌握英文或其他语文,并不意味着就此边缘化或减少对国文的注重。他批评一些精英分子过度痴迷于英文,甚至不惜轻视作为国家官方语文的马来文。

政府维护马来文作为国语的立场毫无问题,包括早前坚持致函政府单位的信件必须以马来文书写,否则会被无视及退件之举,也凸显了政府捍卫马来文的努力方向。

而身为大马公民,掌握国语自然是责无旁贷,轻视作为国家官方语文的马来文,绝对不可取。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迷人及独特之处,不容他人轻视。然而说到底,要学习什么语言最终都是个人选择,能精通某种语言更是胥视个人努力及天份,逼不到,也强求不来。

大马人一般上能掌握多种语言,但可能并非样样都精通,若能对某种语言痴迷,才有把它掌握到极致的决心,这当中没有对错之分。

英文成职场必备技能

英文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也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它在职场上已成为一种必备技能。除了其国际实用性以外,英语之所以在世界广为普及,也归功于流行文化与软实力的广为流传。

把视线拉回学习国文这回事,这对国人来说除了是责任感使然,是否还能增加其他诱因?语言是文化与历史的载体,三者也是共存的关系,若能从发扬马来文化与我国历史中着手,发掘出吸引更多人去学习并掌握马来文的动力,肯定会比单纯的责任感驱使来的更自在和有趣。

语言掌握确实不应该成为“零和游戏”,身在多元语言、文化及宗教的大马,人民能否均匀掌握所需语言,也与大马教育体系息息相关,若基本教育不到位,一切只是纸上谈兵。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