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甩不开的族群意识/章龙炎

5·09全国大选后迎来非全新的政府,先有敦马哈迪和“长老理事会”,但完整、由民选议员组成的内阁还没出炉。根据报道,完整的内阁阵容会在下个星期内公布。为何那么迟才公布,我就不要去揣测了。

我感到好奇的其实就是有人放风声在传内阁会有多少个华裔内阁部长。有个说法:内阁华裔部长人数会创新高,某某议员会当部长。



真扫兴。我以为新政府新马来西亚,大家不要分种族,都要以马来西亚人自居。我以为自我期许代表华人的马华已经没有市场了;我以为再谈种族政治或者族群政治已经是落伍了。

其实,我是说得夸张一点。我就根本不相信中央政府第一次出现政党轮替的大选,就让我们都成为“色盲”(肤色不重要)。那个说不认为自己是华人的,以马来西亚人自居的,当然会有人拍掌叫好。

我不否认社会的确持有这样想法的人——同样的,更多人还是以马来西亚华人为荣。就国籍而言,我们都是马来西亚人,在外国时可以挺起胸膛告诉人家我是马来西亚人,告诉人家我是马来西亚华人。我看到的是,新政府内阁的印裔部长和首个锡克教徒部长,以自己所属族群的传统头饰,倒是真性情与那个矫情的形成强力对比,同时也展示了我们多元的社会。

首先,就血缘而言,我们没有选择,华人就是华人,马来人就是马来人;其二,就文化而言,各族各有各的精彩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文化也不能像高楼大厦一样,可以在瞬间被摧毁——即使种族清洗也不容易做到。其三,从政策来说,我们还是跳不出不了族群的框框。希盟政府—包括非民选的达因,表示土著权益不受影响。

族群还是大有市场



其四,从民主政治来看,政党要执政就得到多数选民的支持—或者至少赢得足够的议席。我国的政治现实是:族群还是大有市场。有些政党,明摆着是消费族群情绪来获得支持,却莫名其妙的转身一变说自己是马来西亚人,其实是对有关选民群体的轻视。

即使在美国这个文化大熔炉(更贴切的说法是沙拉碗,各色蔬果沙拉酱落一碗),美国人也不是铁板一块—绝大数美国人在很多场景,还是会以非裔、亚裔、拉美裔等自居。当然,美国到现在基本上还是个移民国家,很多人到移民到哪儿,是因为对美国民主自由的理念有深刻的认同,但他们还是要面对种族主义的干扰。

美国的特点是:其公民基本上都懂得尊重其他公民的个人权利。在我国,我们可说完全没有这样的认识。

说实在的,要是华人都希望是马来西亚人,为什么我们还在意新政府(有的十分开心的说“新马来西亚”)完整的内阁里头会有多少个华裔部长?更何况,友族多年来都尊重我们保持本色族群的特色,我们有必要自我矮化吗?

反应

 

言论

今有华教默士/章龙炎

混淆视听这一招,搞政治的人士即便不精,也要懂得常常用,用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很多时候,民众是非常容易被混淆的。

说明白一点,混淆本身是一种说服。先混淆自己,再混淆别人就更有说服力了。

不信的话,让我以行动党霹雳州金宝区国会议员张哲敏最近在国会的讲话来证明。

张哲敏针对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与其他党内领袖,屡屡挑起10+6华小建校与迁校课题,声称马华与行动党一同在团结政府之内,应一齐为华教事业作出贡献,不要因为没有官做,在那边扯后腿。

张议员的意思明显(如果不明显那他非常可能自己混淆)是,两党同样在政府里就要保持沉默(默默耕耘乎?),因为沉默象征着两党都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沉默的反面是出声,魏家祥出声,就是扯后腿。

原来静静能够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追问10+6华小建校与迁校的进展是扯后腿。张哲敏根本就不信这一套。要不然的话,他应该这么说:你马华那么厉害,就让你做啰(反正都同在团结政府里),我们火箭为了一齐贡献华教,保持沉默。我们绝对不会像魏家祥一样扯后腿(出声)。

马华没代表在政府

还有,马华与行动党都在团结政府,其实只说对了不到一半。马华没有代表在政府,怎能说是与火箭同在一个政府?国会并不等于政府,魏家祥以人民代议士身份发言,名正言顺。张哲敏不是不懂,但是为了混淆视听而抨击马华,是要把民众当傻瓜——反正混淆视听在这群人中很有说服力。

至于张哲敏引述部分例子(柔佛培才华小与雪州培民华小分别在今明年开课,李莱生华小的土地问题,政府目前正与州政府接洽,郭鹤尧华小,建校委员会9月刚提交新的图册),来指控魏家祥与一众马华领袖勿再误导大众,称10+6计划已消失不见,很可笑。

10+ 6计划有几所学校已经建好启用,马华一众领袖有可能说这计划“消失不见”了吗?

张哲敏不敢悉数列出所有学校的最新进展“以正视听”,封住马华领袖的口,反而采用混淆视听的手法,是欲盖弥彰。例如,他说“我们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短短两年内有了很大的成就”,还说团结政府上台以来,教育部部长法迪娜与两任副教长林慧英及黄家和,一直都在努力完成10+6计划。

如果成就很大,那是华社喜闻乐见的新闻,为何不是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本人甚至是火箭秘书长陆兆福郑重其事地出来宣布,而是个同党的国会议员当“代言人”出来回应?

答案就在:混淆是一种说服手法,在马来西亚华社尤其如此。你看看,国阵时代喊得越大声对华教贡献越大;在希盟时代,只是出声追问就是扯后腿,静静才是为华教作出贡献。后者说服力特强,前者已经落伍。所以昔有华教斗士,今有华教默士(沉默之士)。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