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绩效制度比较好?/陈裕洲

在这个凡事讲究绩效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会被评估,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分数。

那么,教育是否也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去区分学生的优劣呢?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就是以考试成绩去鉴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这个制度底下的学生就必须做很多作业,以便取得好成绩。因此,学习就变相地需要一直做练习,否则家长和学生都不能心安。

难道,培育下一代就只是看他们的成绩单上有几个“A”罢了吗?

分班制度在今年取消,精英教学宣告瓦解,一些受影响的学校纷纷提出抗议。原因是担心把程度好和差学生放在一起,会拖慢程度好的学生的学习进度。很显然的,背后的关怀只是看重学习程度好的学生的成绩而非学习。有者还担心,不爱学习的氛围会“感染”其他想学习的人。

一班想学习的学生肯定会比较容易进行教学活动,而学习进度好和慢的学生在一班,自然会让教学活动稍微慢一些。假如教师还是使用填鸭式或chalk and talk的教学方式,那么肯定是不能满足程度不同的学生。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简单来说,教师要充当引导者,让强和弱的学生互相学习,学校不只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学习别人的优点。一个成绩很好,却不懂得为人处事、不善交际,这样的下一代是我们要培养的吗?还是要让他们有做不完的功课,重复又重复去做练习题,让他们一直考试,用分数去鉴定他们死记硬背的功力呢?

在这个21世纪教学法的年代,不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而是由老师扮演“引导者”,训练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并且能够独立思考。不过,很多人都把重点看错,误以为用高思维的作业问题就能训练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要训练学生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事情,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误区在于,我们以为提供两个更多答案,就是高思维的产物,殊不知,只是另一种填鸭式的教学。离开学校,没有师长的督促,他们必须能够自主学习,提升自己的各方各面,否则难以在全球化的年代中脱颖而出。

考试成绩也只是一个数目字,那不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所有能力,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拥有自己的天赋,千万不要再用考试的分数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还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去发掘他们的强处。

反应

 

言论

侥幸是防疫最大缺口/陈裕洲

全球确诊人数已突破5000万人大关,大家对这数字已不如3月时敏感,并逐渐对确诊和死亡人数麻木。

无论政府颁布的有条件管制令或复苏式管制令,人民早就不当一回事了,继续马照跑,舞照跳的生活。一开始的勤洗手、戴口罩、四处都听到的广播,如今不复存在。

人人现在都抱着侥幸心态看待疫情,我们能在外看见口罩戴在下巴、口罩只遮盖嘴巴的人,更有人不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也不掩盖,把大众和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

罚款1000令吉似乎无阻人民的侥幸心态,通常劝告那些想外出却不想戴口罩的人,都会得到如此回应:“中马票都没那么准,我不会中病毒的”、“才出去一下罢了,没问题的”、“一直戴口罩,很辛苦”。

难道他们不知道病毒不会因为你出去一下,就不来感染你吗?还是认为病毒只在医院停留,不像他们一样喜欢四处溜达?

大家都在忧虑经济不稳定,政府也只关闭学校,让大家恢复工作日常。我们俨然成为前线人员,要时时与病毒做攻防战。虽说不如医护人员处在的高病毒风险区,但我们并不能确保身边的人或环境是否已经受病毒入侵,只有时刻遵守防疫措施, 才能降低感染风险。

病毒不选人攻击

前线人员已经负责抗疫许久,他们的体力和精神状态或已大不如前,不要把“这是他们的工作”来合理化自己不配合抗疫的想法。不管是牙医或实习医生,都已经前仆后继地被调派到前线检测,我们的医疗体系还能撑多久?我们的工作只是戴口罩,出外用手机扫描“吾安”程式(My Sejahtera),仅此而已。

可是,我们还是会看到新闻报道,好多人不是不扫码,就是看到警察临检才匆匆扫码或写下名字,等收到罚单时,才愤愤不平拍照上网要求公审。就是因为侥幸,才会引爆那么多的社会感染。大型聚会也是一直在办,丝毫无视病毒的感染力和可怕之处。恐怕是要身边有人染疫,才会有所收敛吧!

倘若人人都以侥幸心态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幸运”,那么请记得病毒并不会选择职业、肤色、阶级来感染,只要你是人类,就会是它们的目标。侥幸心态是害人害己的行为,保护好自己,就是对家庭、社区、乃至国家最大的贡献。

要恢复疫前的生活,就请遵守防疫SOP,没急事就不要四处趴趴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