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网红现象/周若鹏

朋友的孩子说志愿是成为网红,这是以前不曾出现的“职业”。也许他看到的,是这些网红受万人追捧,这样等于成功。

最近网红的一系列负面新闻,叫我重新思考、认识“网红”这东西。这些平常在荧幕上修饰得很漂亮的人,赌博、自杀、诈骗、暧昧、隔空开骂,这状况好像有点眼熟,咦?不就是娱乐新闻吗?

在上一个世纪,我所认识的娱乐新闻是报道艺人的。一线歌手、演员是娱乐版宠儿,二三线的想方设法要挤入娱乐版。在HVD时代,我还听说谁和谁商讨捏造恋情,好让自己能在有限的版位中曝光。

媒体要获得独家娱乐资讯也得付出努力,港媒甚至成立“狗仔队”偷拍艺人。读者想追踪偶像的心态我明白,因为歌者能歌、演员能演,都有过人才华,让人向往。那么,我们的网红究竟有什么呢?

随手Like成就网红

“网红”一词含义其实很薄弱,意即网络名人,但他是干嘛的呢?我说钢琴家,你知道他擅于音乐;我说社运分子,你知道他在为改善社会在努力。我们说的网红只在拍美图或搞怪影片,提供娱乐罢了。

但娱乐也是功能,是有价值的,谁不想在烦扰的生活中偶尔关掉大脑笑一笑?你偶然看到他们的作品,按了一下Like,于是他们多了一个追随者。像你这样随手Like的人有好几十万人,于是他们成了网红。

但事实上,你喜欢他们的程度远远不比张学友、梁朝伟,那些真正有才华的巨星,你只是随手按了个Like。但网红自己不这么想,以为那个追随者数字便是力量,吊诡的是商家也这么以为,媒体也这么以为。

网红已成贬义词

以前的艺人要挤进娱乐版,现在网红可在自己的园地发表,反而让媒体主动到他们的地盘追踪,抬高他们的可视度,让网红更红,以为自己真有实质的地位和影响力,更加肆无忌惮,因而走岔路。

网红中有好些我尊敬的有为之士,是其领域的意见领袖,有者否认自己是网红,因为这两个字在最近连串的负面新闻中已成为贬义词。

文友戏说:小时不读书,长大当网红。对于目前的网红现象,我觉得别太在意,它只是变种变质的娱乐新闻,主角从艺人变成素人,有不一样的受众。

如果孩子的志愿是成为网红,那也没错,但作为父母长辈要帮助他们厘清,究竟要成为怎样的网红?自己应该要建立怎样的专业能力,才不会沦为另一个挤眉弄眼的小丑,而是成为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

反应

 

名家专栏

金融网红成年轻人新偶像/麦传球

成为网红或意见领袖(KOL)的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显著变化。

最初,个人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建立影响力,围绕一般话题吸引广泛受众。这些早期的网红往往专注于生活方式、娱乐和个人品牌,通过与粉丝的真实互动与内容分享建立连接。

近年来,网络红人的领域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网红开始专注于特定的行业。健康、金融和科技等领域的意见领袖逐渐崛起,他们提供的观点和洞察力,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性内容,而是深入到高度专业化的领域。

例如,医学领域的网红,在教育公众健康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分享从心理健康到新治疗方法的见解;而投资领域的网红,则成为引导观众了解股市趋势、投资策略和个人理财建议的关键人物。

这一变化突显了专业化和专长在网红发展的重要性。如今的顶尖网红,不仅仅是有魅力的人物,他们是行业中的可信声音,提供深入的知识和见解,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无论是引导股票投资、分享最新的健康趋势,还是在众多领域提供专业建议,网红已成为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金融领域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交媒体已成为财务建议和教育的重要平台。

在马来西亚,越来越多的“金融网红”(即“Finfluencer”)涌现,他们通过分享投资策略、股票建议和财富增长方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和千禧一代。

这些网红中,有些确实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内容,但也有一些缺乏专业资格,可能误导追随者参与高风险投资。对于追求财务独立的年轻人来说,了解这一现象的本质并做出明智的决定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金融网红的吸引力、潜在风险,并为年轻人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1.金融网红的吸引力

金融网红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内容,和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吸引年轻观众。其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包括:

●易于获取:金融网红通过Instagram短视频、TikTok和YouTube教程,将复杂的金融概念分解为简单易懂的形式。

●激励性内容:许多网红展示成功案例、奢侈品和全球旅行的生活方式,吸引那些渴望财务自由的年轻人。

●同伴影响力: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效应,朋友或熟人追随某位网红时,会鼓励他人效仿。

●信任感: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网红经常以“白手起家”的形象出现,使他们的建议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2.追随金融网红的风险

虽然金融网红的内容容易获取且令人向往,但年轻人必须保持警惕,以下是需要注意的主要风险:

●未验证的资质:许多网红缺乏正式的金融资格或经验,其建议可能具有误导性。

●高风险策略:一些网红推广高投机性投资,如加密货币或杠杆交易,却没有完全披露相关风险。

●利益冲突:网红可能因推广金融产品而获得佣金,导致建议存在潜在偏见。

●“错失恐惧症”(FOMO):网红常通过心理暗示制造紧迫感,诱导追随者做出冲动的财务决策。

●缺乏监管:在马来西亚,尽管证监会监管某些投资平台,但许多网红仍在不受监管的环境下运作,增加了受骗风险。

3.提高年轻人财务素养

为了有效应对财务建议的挑战,年轻人必须优先提高财务素养:

●利用免费资源:例如证监会的“InvestSmart”平台,提供可靠的财务教育工具。

●参加讲座和研讨会:例如AKPK(信贷咨询与管理机构)经常举办面向年轻人的财务教育讲座。

●关注可信来源:优先选择获得认证的财务规划师(CFP)或持牌投资顾问发布的内容。

4.了解监管环境

在马来西亚,证监会在保护投资者免受不受监管的财务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关键措施包括:

●牌照要求:提供投资建议的人士,必须持有资本市场服务代表许可证(CMSRL)。

●投资者警报:证监会定期更新未持牌实体和个人名单,提醒公众避免与他们接触。

●社交媒体监控:当局已开始监控社交媒体上的金融网红,以识别潜在违规行为。

然而,监管仍面临挑战,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全球性特征,使得执法更加复杂。年轻人应在投资前,验证任何财务顾问或投资平台的合法性。

5.做出明智财务决策

为了避免陷入财务陷阱,年轻人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质疑信息来源:始终核实提供财务建议的网红的资质和背景。

●分析投资产品: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充分了解投资产品的风险、费用和回报。

●寻求专业指导:如果有疑问,咨询持牌财务顾问或机构以获得个性化建议。

●小额起步并分散风险:从可控的投资金额开始,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的资产类别,如信托基金、产业投资信托(REIT)或定期存款。

●坚持纪律:避免因“错失恐惧症”或社交媒体趋势而冲动行事,保持长期财务规划。

金融网红无疑已经改变了年轻人获取和参与财务建议的方式。

虽然他们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灵感,但未验证的建议和不切实际的期望,也带来了巨大风险。

随着数字时代模糊了真实专业知识与营销手段之间的界限,年轻人必须更加谨慎地看待这些现象。

笔者非常高兴看到KOL在金融市场的崛起,并能够吸引并教育年轻人,因为金融素养对于年轻人未来的财务健康至关重要。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