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美元会变为废纸吗?/潘兴才

可是中国已拥有对美国针锋相对的核武反击能力。如果美国本土落下一颗中国的核弹,所有投资者必争相全面撤资外逃。不但美元霸权立即坍塌,而且美国经济瞬间崩溃。美国会自取灭亡?只有今天还把中国看作为吴下阿蒙的分析师才会认为有这种可能。战争这种抉择对美国已不适合。

美国现在只有一种抉择也是最后的出路:对国债违约失信,有如1971年8月15日尼克逊总统上电视向全球宣布:美国终止美元对黄金的兑换性,即不再接受35美元兑换一盎士黄金。美元从此变为完全没有实质资产为储备的“裸币”,一种由美国联邦政府旨令美联储发行和人民接受的货币。它把自己等同于上帝。所以在美元钞票的背面印上In God we trust。对上帝有信心就是对政府有信心。信上帝就有得救。



违约是最后的抉择

这种“裸币”就是形同日本军队占领马来亚三年八个月期间所发行和强迫居民接受和使用的香蕉钞票,用以收刮或洗劫民膏民脂。一旦日军投降撤离,它们就变成废纸一堆。

不过,当美国对国债违约失信时,美国政府还存在。美国银行体系将最先崩溃,因为国库债券是银行的一级储备资产。美元将大幅度贬值,但不会变为废纸。以美元和美国国债为主要外汇储备的世界其他货币也将相应地贬值。美元储备越高,它们贬值就越大,其中有些可能变为废纸。这就是如今以美元为储备所冒的巨大风险。中国因而在去年第三季不再将人民币与美元接挂钩而采用SDR一篮子储备货币的模式。

人民币不会取代美元

美国下一次违约失信,预期在2025-2030年中国经济转型成功并升级为世界第一大先进的经济体后发生。但也有可能提早发生,因为目前美国政府正将它税收总额的14%用来支付于各种债务利息。为了还本付息,它每个月支付860亿美元,一年就高达1万320亿美元。每年增添一兆国债也不足够还本付息。还本付息的款额是随着债务数额之增加而增加。如果2025年或未来十年国债增至30兆美元,它能否不违约失信?美元能否不失去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地位?



不过,届时人民币不会取美元而代之,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升级版SDR(特别提款权)作为世界货币秩序的定海神针,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下主义。“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而非一人(美元)之天下也。”世界未来形势莫非应验了千古预言奇书〈推背图〉五十九象(最后一卦)的谶曰:“无城无府,无尔无我。天下一家,治臻大化(同)。”?莫非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落实成功,亚欧非三大陆经済已经融合为一体?大陆权时代重临?美国回归为孤岛经济?不再是世界战争贩子或世界警察。世界从此“治臻大同”?美元霸权的衰亡对全世界是福!

(第四篇。完)

反应

 

言论

社险保障填补医保缺口/南洋社论

医疗保险费飙涨在国会摊开讨论以后,不论是政府、国家银行、业者或是保客,都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在通货膨胀带动下的成本上升,以及索赔率的增加,似乎没有全面的赢家。受到其他保客的索赔影响,懂得照顾自己的健康,不胡乱索赔的优良保客也无可避免面对保费涨,成了最大的输家。

至于监管医院的医药费用,不让同样的疾病开销因现金支付或以医药卡支付产生过大的差距(理应维持在少于30%的价差)。

无索偿折扣更合理

还有,实行类似汽车保险无索偿折扣(NCD)的举措,让有和没有索赔的保客之保费产生差异化,没有索偿者保费不涨,甚至可享有折扣,频频索赔者将被调高保费,这些措施不是比强制起保费导致保客要断保,更显得奖罚有序吗?

与此同时,常被人民忽略的社会保险,近期因为计划优化其产品和保障,正逐渐引起人民的注意。

众所皆知,社险的保障只限于因公受伤,即在工作时间执行任务或职责时发生意外才可以索偿,所以不大受自雇人士欢迎。

由于这项保险是从职员的薪水中扣除一小部分,再加上雇主也缴纳另一小部分作为保费,所以,受雇人士多半不会详细了解自己的保费和保障。

一旦离职或转为自雇人士时,很容易就搁下不缴保费,以致断保,在意外发生以后,失去索赔的机会。

非工伤享医疗保障

如今人力资源部正在研究修正法令,纳入非职场意外投保计划,除了24小时保障以外,还提高医疗福利,让员工可以在非工作时间或非工作相关事故一样可以索赔,而且可以选择到政府或私立医院接受免费医疗服务,不禁让为医疗保费大涨而烦恼的人民感到兴趣。

不但如此,社会保险福利现在已经扩展到自雇人士。符合资格的自雇人士,一样可以参与社险计划,在意外发生以后得到赔偿。

由于社险的保障期限为一年,因此保费比私人保险的长期保单来得便宜。而且,保险可以涵盖保客去世以后,每月赔偿一笔生活费用给其家人的保障,这是私人保险所没有的。

唯一要小心的是,社险不会提醒会员缴交保险,会员一旦忘记或没有及时缴交,断保的情形就会发生。

预料人力资源部很快就要推出24小时非工作保障,如果收费低廉合理,相信它将引起热烈响应,甚至有机会填补人民买不起医疗保险的缺口。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