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商家忧捱不过寒冬 严格管控勿逾月

独家报道:林秀芳

(巴生18日讯)卫生部建议在冠病疫情居高不下的雪兰莪州实行更严格管制,包括可能全面落实行动管控令,中小企业及厂商业者虽认同,但也担心难捱过这一关,呼吁若真落实如首轮的严谨管控令,时限不应超出一个月!

业者认为,当局应仔细分析病例,再作出针对性的管控,同时务必控制期限及切勿随意放松防疫标准作业程序,以确保疫情不会一发不可收拾,令局面失控。

面对经济与健康安全的威胁,受访者向《南洋商报》记者指出,他们不得不认同是有必要严格管控令,毕竟“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让疫情严重发酵,不如一次过阻断病毒传播。

不过,他们强调政府限时管控,最好别超过一个月时限,否则将有很多小企业及微型企业,或无法渡过此次寒冬。

他们也建议,经过这一次的严格管控,政府应把握时间加速为国民接种疫苗,同时预设接种人数目标作为开放市场及放松管控令的方向。

“市场经济不容许我们一时放松,一时严控,政府应该要针对性、有目标的去执行管控任务,遏止疫情继续延烧。”

应补贴微小企业

巴生中小企业公会会长符天来说,企业别无选择需配合执行严格管控令,但希望不超过1个月,否则政府就应给予微型和小型企业补贴或援助,以免更多企业面对倒闭窘境。

“目前雪州病例居高不下确实令人担忧,但是厂商和企业也无法承受长期关闭,政府必须果断管控疫情,尤其设定时限,不能拖延太长,很多微小企业或无法承受而裁员及关门大吉。”

他鼓励大家采取线上方式,比如该会近期将通过线上活动,邀请百名会员参与雪州政府推出的“雪州中小企业数码补贴计划”讲解会,希望通过数码化,有助解决疫情一再打乱商业活动的营运。

提供透明资讯

直落昂厂商公会顾问王顺诚说,厂商们希望各部门能够透明化作业,包括宣布执行期限,以给予时间让可营运的必需品企业和厂商提出申请。

他说,当局不能重蹈第一次的错误,好比必须在管控令落实前,就提供透明和公开的资讯,好让厂商业者有时间做准备,而不是仓促宣布,让大家在毫无预警下执行。

“回顾第一次管控令,在3个月全面关闭期限里,当局虽说开放让必需领域营运,但却没有效传达及提供申请程序,最终甚至让申请工作拖延至少1个月才批准,当时工商活动也几乎恢复运作了。”

他说,当局在考虑执行全面管控令时,理应分极病源,才能做出有效的管控判断。

他举例,我国第一次全面封锁时有草木皆兵之嫌,第二次则是工厂区爆发引起,第三次社区感染病例居多,当局可考虑就此据点做出更有效的管控方案。

“工厂区爆发后,厂商积极配合政府进行有效管控,如今职场发病率明显减少,反而是社区作为感染点,希望当局可以针对此采取更效的管控方案。”

加速疫苗接种

巴生港口中华商会会长沈庆华支持严厉执行一次管控令,以便更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惟强调政府必须加速疫苗接种工作,包括开放让私人医院、厂商购买疫苗等。

“目前管控令‘不汤不水’,完全无法助阻断病毒的传播链,而且也让我国发病及死亡率按人口比率计算,甚至是高于印度的疫情。”

他说,政府如果有意全面执行严格管控令,就应该同时加速疫苗接种的工作,包括开放让私人医院、厂商购买疫苗,以便让有能力者自行付费先接种。

“如果说我国有二三成人民有能力购买疫苗,那么就让他们自行付费先施打疫苗,剩下的人则可继续等待政府照顾和安排接种疫苗,这也有助减轻政府安排全民施打疫苗的工作。”

他说,商家更希望能够立刻为员工施打疫苗,因为目前没有疫苗的保障之下,厂房若出现一宗病例,厂家就得耗资庞大的费用来为全体员工进行检测。

“我们与其不断面对病毒威胁而去检测,不如利用有关资金购买疫苗,这不仅能保障员工健康,也能间接保护社区安全,同时又可减低营运成本,让工厂有效营运。”

反应

 

灼见

【灼见】中企涌入考验本地商家/勤保伟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移居海外,寻找更好的生活质量与商业机会。

马来西亚凭借亲商政策、低消费水平、多元文化环境及语言优势,成为许多中国新移民的首选目的地。从“大马我的第二家园计划”到各类签证的便利,这一趋势预计在未来将进一步扩大。然而,中国新移民的大量涌入,对马来西亚本地市场既是不小的挑战。

中国新移民的涌入可分为两大主要群体:一部分人仅是移居马来西亚享受生活,并未从事商业活动;另一部分则带着资本与商业模式,将中国的生意直接平移到本地市场。

成拓展业务“新绿地”

这些新移民广泛分布于餐饮、零售和电商领域,甚至在夜市也能见到中国人的档口。他们看中了马来西亚市场相较中国而言的“低卷度”,将其视为拓展业务的“新绿地”。

如今,走在马来西亚的街道上,不难发现中国超市、餐厅和各类饮料店的身影。这些商家通过高效率的营运、熟练的营销策略以及更具价格优势的商品,迅速占领本地市场。此外,中国企业也常将国内的过剩商品倾销到马来西亚市场,进一步加剧竞争压力。

中国新移民的到来,就像将亚马逊森林的外来鱼类引入平静的湖泊。对于本地商家而言,这意味着竞争环境的骤然变化,而原本依赖传统经营模式的本地企业往往无法快速适应。中国商家以价格优势迅速吸引消费者,而本地商家由于成本结构较高,难以在价格上与之抗衡。尤其是在零售和餐饮行业,许多本地商家因为失去市场份额而面临经营困境。

中国商家引入的高效商业模式、资本和技术,进一步拉大了与本地企业的差距。例如,许多中国商家在电商平台的营销能力、供应链效率以及客户服务方面显著优于本地商家,使得传统零售业者更难以竞争。

新加坡的情况便是一面镜子。今年首9个月,该国已有近2500家餐厅因无法与外来品牌竞争而倒闭。这种现象在马来西亚也开始显现,尤其是在小型商铺等传统商业领域。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本地商家需要积极调整策略,寻求突破。本地商家应注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提供独特的消费体验。例如,融入本地特色文化或开发定制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电商的普及,本地商家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利用线上渠道扩展市场。例如,通过社交媒体推广和线上订单系统,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本地商家有时候也该考虑与中国商家合作,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例如提供本地化原材料或物流服务,从而实现双赢。借鉴中国商家的高效模式,从供应链管理到营销策略,优化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主动适应新竞争环境

在保护本地企业与促进外来投资之间,政府需找到平衡点。政府可出台针对本地企业的支持政策,例如提供税收减免、补贴或培训项目,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同时,可加强对外来企业的监管,确保公平竞争环境。

政府也该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和扶持项目,鼓励本地企业在新兴领域如数字科技、绿色经济等方面开拓市场,建立更强的竞争壁垒。县官机构也该通过组织展会、海外推介活动等形式,为本地品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持,帮助它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大量中国新移民的涌入,正深刻改变着马来西亚的商业生态。这种变化带来不少挑战,对本地商家和政府都是一场考验。作为企业,必须主动适应新的竞争环境,通过创新与转型寻找生存空间;作为政府,则需制定合理政策,在吸引外资与保护本地企业之间取得平衡。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在这场市场变革中确保马来西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本地企业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壮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