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未来20年不消失 银行数字转型成主流

窥探银行未来路(下篇)

独家报道:黎添华、李治宏 

20年前,那是一个对金融领域来说的重磅信息;但20多年后的今天,却成了比尔盖茨被人嘲笑的话柄。

让这连续13年成为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首,以及20年来位居美国富豪榜第一人被笑话,是因为他在1994年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必将让传统银行和恐龙一样,难免消失的命运。然而,20多年过去了,传统银行还未成为21世纪的恐龙,未来更将出现您意想不到的境界。

比尔盖茨不是唯一错误预言的人。西方作家凯文凯利曾豪言“传统银行20年内必将消失”,然而这样的预测前提,显然忽略了银行在性质和功能上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紧密关系,同时也忘了银行的多变性,以及其转型的可能。

传统业务大转变

亚太投资银行行长王传兴就指出,未来10年至20年内,银行仍然会继续存在,只是所提供服务的形式,或者说是所提供服务的模式会发生巨大变化。比如,这个“变”体现在,疫情期间新的需求导向下,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金融科技的运用比例大幅提高。

“全球各大银行正在纷纷加入金融科技的投入,通过直销银行、虚拟银行、数字银行牌照拓展客户基础,提高数字化渠道业务完成比例;通过嵌入和开放银行打造服务场景,为客户提供电子化、数字化的支付服务。”

他向《南洋商报》指出,未来银行在一些方面是不会变的,这些“不变”体现在:一、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本质不会变,无论是线下银行还是线上银行,无论是传统银行还是现代银行,发挥信用中介的作用时不会发生改变的。

“支部会发挥中介的途径和方法有新的变化,比如有了区块链等新兴金融科技手段的加持;二、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的属性不会变,金融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也不是任何人可以管控金融风险的,所以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三、银行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及服务大众的宗旨不能变,依然要坚持为实体经济助力,服务大众。”

数字银行构更大金融生态圈

王传兴说,现行传统银行的缺陷,恰恰为未来数字银行的诞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

数字银行将通过加密技术、分布式记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现它的远大目标。

“从设计上,银行的结构将更高效,更灵活,更能盈利。银行基础建设将有利于数字货币的发行,也将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来提供前所未有的客户体验,同时为个人与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这样的银行将为投资者、消费者与监管机构都带来价值。

同时,数字银行的诞生将造就更大的金融生态圈。无论是保险公司、券商、智能投资顾问、信用卡发行商、国际支付服务商还是P2P平台都可以通过数字银行拓展他们的金融体系。银行将能更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与习惯。

数字货币成润滑剂

数字货币的发行将会成商业发展的润滑剂,帮助实现更加快速、高效的贸易体系。可以想象,未来数字银行将是物联网的核心,也可以说是银联网(Bank of Things)。

“在金融服务的基础上,未来数字银行将会融合更多的非金融因素。这些最终将提高银行的社会价值,提高盈利能力。”

据了解,亚太投资银行也在积极参与数字银行/数字金融的创新,并于2019年11月率先经马来西亚纳闽金融监管局审批获得了数字金融业务的经营许可,正式进军数字银行领域。

询及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逐渐被取代,投资银行会否取而代之时,他表示,与其关注谁会被谁取而代之,更应该关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谁能更快适应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的发展需要,完成数字化转型,以满足客户对于不同类型金融服务的需要。

结合科技助力金融发展

传统银行无疑正受到科技公司的冲击,而类似的迹象无不让银行业者感到担忧,但却不一定是困兽斗。

理科大学经济系教授连惠慧认为,科技取代银行无疑正在发生,但这对立关系并不会对金融科技(FinTech)领域带来更长久的利好局面,反之银行与科技的相结合,不仅能助银行免于被淘汰,甚至让整体金融发展迈向另一水平。

“银行可以使用人工智能(AI)及大数据技术来分析数据,再让职员,如公关经理去物色对的人推荐产品。”

尽管如此,她说,银行始终是服务业,对象主要还是人,因此哪怕AI再精准,银行人员的参与始终不能缺席。再来,个人财务毕竟是隐私,而且不同背景的人需要个别不一的服务,所以是无法客制化的。这也意味着,未来银行的服务将大量减少实体交易,反之更趋向于提供咨询,或顾问服务。

传统与科技互补双赢

这不仅是银行单方面的需求,而是FinTech也需要银行的支援。其中,在创造独特价值方面,如监管、顾客信任、风险管理,以及知名度上, FinTech也需要银行的协助,因此两者的互补才能打造永续双赢的局面。

从事理财教育20多年的庄国辉博士就指出,银行是被监管的单位,尽管程序繁杂,却也给予交易双方一定的保障,换言之,只要人类依旧从事着金融交易活动,银行就不仅有着存在价值,FinTech 也始终需要与银行做出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就此,他预测,银行未来不会与FinTech分庭抗礼,反而会紧密结合,这是因为银行会随着人类的消费模式与储蓄习惯做出变化,而银行与AI和大数据的结合会是大势所趋,也彼此互利。

他以 iMoney这一线上服务为例指出,有关技术能收集各大银行资讯,并为顾客做出配对分析、比较与选择,大大方便有意申请贷款的人,也让民众能直接与适合自己的银行对接。这也是为何iMoney火红的原因,但是FinTech 本身,或许就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国民消费数据库

他认为,在讲究大数据时代下,结合FinTech的银行也将成为市场上最有利的数据库,反而进一步奠定银行的市场存在价值。

“与FinTech相结合下,未来银行掌握的不仅是国人的储蓄现况,更包括他们的购买能力与消费习惯,所以最精准的经济指标,更是最丰富的国民消费数据库。”

合并或多元化是趋势

除了上述的集中现象,合并及多元化业务也会是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际著名顾问公司麦肯锡曾在一份探讨银行业生存的报告中提及,随着多家科技企业纷纷以数字化姿态进军金融领域后,银行可以通过合并方式来求存,其中美国地区性的银行SunTrust Bank和BB&T就宣布合并,以壮大业务。

庄国辉也预测,基于时代转变及科技发达,未来银行可能会进一步跨足到其他领域,其中,与屋业领域结合就是其中一种可能。

“FinTech 可以协助发展商找到适合的买家,再让银行提供适合的贷款。”

结语

疫情加剧传统银行转变

数字革命对传统的银行组织架构、作业模式,产品服务等确实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而今次的疫情则加剧这转变的速度。

作为人类金钱交易的系统,银行始终有其存在的价值,至于要如何生存,或许王传兴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一切:“银行需要以多样化、数字化、便捷化的服务模式,从而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符合数字经济的发展大趋势。”

届时,哪怕银行不再称之为“银行”,但,这个系统依旧会存在,而其存在的方式更可能进一步天马行空得超出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

反应

 

大千

在银行任职 竟然要签这种誓约书!

(高知6日讯)日本四国银行(Shikoku Bank)一份138年前的誓约书,近期引发热议。

奇闻网站Oddity Central报道,原来誓约书内容要求,若有职员被发现盗窃银行资产就必须切腹,以死谢罪。

据报道,这份誓约书可追溯至1886年,也就是四国银行前身“第37国立银行”时期,行长三浦及全体职员共23人按下“血印”签署而成。

根据银行官网,誓约书写道“交易中若有任何诈欺行为,将以私人财产赔偿并且切腹谢罪”,传达出身为银行职员及社会一份子的伦理观念责任感,因此被当作四国银行的“至宝”,保存与流传下来。

四国银行这份誓约书很快引发热议。许多人认为以现代角度来看,誓约书荒谬又不合时宜,但也有人打趣称“要把钱存进四国银行”。面对媒体询问,四国银行仅称“官网上发布的信息均属实”。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