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时报专区

造车新势力为何欢迎小米?

“小米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件事,干完拉倒!”40岁创业的雷军恐怕没有想到,10年后的自己推翻了这一结论,将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作了新的调整。

3月30日,小米宣布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消息一出,舆论沸腾。所有人都在关注和讨论,小米造车的成功性到底有多大?是又一次令人窒息的梦想,还是一只将乘风口而起高飞的猪?

对此,财经时报专访了著名汽车分析师梅松林博士,从多个层面对此事进行了探讨和畅想。

从手机到汽车要过四关

“每投资一个新的企业,雷军都会迅速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小米传记《一往无前》一书中如此写道。

在决定做手机之前,雷军就对智能手机有着极大的兴趣,走到哪都背着十几台手机。2009年,小米创办的前一年,雷军几乎对市面上每一款手机都了如指掌,随便一款都能说出它的优劣势。

同样,造车,也不是雷军的一时心血来潮,此前他就对造车颇有情结。

2013年,雷军就曾两次拜访马斯克,并买下了4辆特斯拉,两辆自用,另外两辆送人。2015年,雷军投资了蔚来;2016年,雷军又投资了小鹏。如今,在雷军的投资版图中,已有10家电动汽车相关企业。

虽然从正式调研到宣布启动,小米只用了75天时间,但这75天里的准备工作是高密度的——85次业内拜访、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以及2次董事会。

尽管如此,小米要想成功实现“高品质智能电动汽车”的目标,比当年从零到造出手机,还要难上百倍。

对此,梅博士拆解了小米要跨过的四大关。

首先是作为基础的主语“汽车”。与手机相比,汽车所需的资金体量、技术复杂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小米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许多对汽车制造没有深刻理解的跨界造车者都付出过惨痛的代价。财经时报曾发文详细分析过,汽车制造有着短时间难以逾越的技术护城河,从研发到量产,并非易事。

第二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词“电动”。车载电池容量大,续航要求非常高。除了电池之外,电动汽车还涉及到电机和电控,这对于小米而言都是全新领域。不过,雷军也在这方面早早留了一手。

2019年,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领投了苏州奥易克斯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的B轮融资。苏州奥易克斯是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合作企业,核心产品正是新能源汽车电控产品。

据公开资料显示,苏州奥易克斯的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和增程器电控系统产品均已实现批量生产,并已搭载国内多款车型。此外,苏州奥易克斯还拥有两条国内最先进、与国际大厂同等水平的ECU/VCU(燃油/电动汽车电控单元)生产线,合计产能约为20万套/年。

相对而言,“智能”可能是小米比较熟悉的领域。小米早在2013年就在提前布局智能物联网,并率先提出了AIoT(AI人工智能+IoT物联网)概念;2019年,雷军提出All in AIoT,将IoT提到了与手机等同的战略高度。2020年,小米IoT平台连接设备数(不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已达到2.1亿,MIUI全球月活用户达到2.92亿人。

不过,要将智能技术移植到汽车上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梅博士表示,小米可以利用自身生态链企业的一些优势,但仍然需要实现诸多技术的突破。而在这方面,百度、苹果等企业深耕多年,专利部署更加深厚,小米仍有一定差距。

最后是“品质”。同理,手机的品质管控的一些流程技巧可以通用,但也无法同日而语。手机的一般使用寿命为三五年,而汽车的生命周期要长很多,而且是一个高速行进的物体,要保证车规级的安全品质,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小米汽车会怎么造?

毋庸置疑,智能汽车将是下一个兆美元级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把汽车带入智能时代,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巨大的商机。于是,传统车企、新能源车企以及小米等互联网企业都纷纷从不同角度切入到这个行业。

华为的逻辑一贯清楚--不跟我的服务商抢生意。在通讯行业,华为做基础设施、做硬件产品,但不会成为运营商去提供通信服务。同样,在汽车行业,华为遵循了这一生存原则,给汽车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但不会亲自下场和车企去抢生意。

小米宣布造车后,华为也明确表示自己“部件供应商定位没变”。但是,它日后能不能守住这一原则,会不会改变呢?谁也说不好。

百度走的又是另外一条路——选择和传统车企合作,与吉利汽车合资成立了一家“集度汽车有限公司”的公司。二者分工较为明确,吉利负责工厂制造、供应链等,百度则发挥自身在智能驾驶方面的优势。据悉,集度汽车最迟将于2024年量产上市。

据企查查显示,集度汽车李彦宏为实际控制人,占股54.725%;李书福则占股40.935%。不过,合资企业往往会向强势一方倾斜。随着合作往前推进,百度和吉利是否还会有明显的界限呢?

再来看小米。雷军表示,汽车公司将100%独资归属小米,也就是说,小米独资造车,拥有最大的话语控制权,并且能更加充分彻底地进行生态协同,调动公司已有的一切资源。

相比行业最初的蛮荒状态,如今产业链已有所积累,供应商也逐渐成熟。虽然小米没有造车经验,但好消息是,通关难度级别降低了。

据腾讯科技接触到的知情人士透露,小米可能会将把汽车组装外包给合同制造商,和手机找代工厂生产一样的模式,但没有计划选择老牌汽车制造商。

三年内出第一款车

梅博士判断,如果各方面顺利的话,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小米可以将造车周期缩短至少半年到一年。也就是说,小米在三年内搞出一款车,还是很有希望的。

小米、华为和百度走了三条不同的道路,谁最终会成功,还得看市场结果。对此,梅博士认为,从长期来看,把软硬件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可能是方向最对的一条路:

“因为汽车是一个整体,硬件软件各方面很难分离,只有全部自己掌控,才能把这个事情真正做好,既对软件负责,又对硬件负责,对二者的互动接口负责,才能出来一个完整的、体验好的产品。”

每个新能源车企的发展路径也不一样:特斯拉买下了通用的旧工厂,改造成自己的生产线;蔚来找了江淮代工;小鹏开始想找海马代工,现在也自己造厂;威马则从一开始就自己造厂……

“殊途同归,可能到最后大家都会走通。”梅博士表示,以哪种方式生产汽车已不是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他认为能决定造车是否成功的因素有两个:

成功要有两大因素

第一,对用户人群的深刻理解,你为谁造车?这个人群需要什么东西,什么东西让他尖叫,哪些东西做到一般他都能接受,或者哪些东西他根本不关注……一定要想得非常清楚。

“我只关心,如何为米粉做款好车。”雷军在宣布造车的文章中多次感谢米粉的支持。不过,梅博士认为,雷军的雄心不止于此:“如果只是为米粉造车,这个蛋糕是不是有点小?可以先从米粉开始,了解用户需求之后再破圈。”

第二,把用户的需求转换成产品的参数,严格地按照规划把产品真正造出来。由此,根据自身能力、资金和时间进度来安排。比如,时间紧迫,需要两年内抢占市场,那么就可以找合作伙伴,把资金用于更重要的技术研发中。

雷军表示,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用于研发,首期则将投入100亿元。梅博士认为,这笔钱足够支撑小米做出几款车型,后面就需要看产品的销量、回现能力如何。如果变现能力不强,就需要调整策略。

如此来看,小米手机擅长的低价策略不一定会在汽车上沿用,毕竟高利润是迅速回血的保证。而且,小米要做高品质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定位就不会太低,或将与小鹏等中档主流品牌进行正面竞争。

相比传统车企进军新能源领域,像小米这样自带流量光环的互联网企业高调入场,引发了更多讨论。而造车新势力们面对这两类来头不小的跨界者,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未来,新能源汽车格局将发生哪些改变?

亦敌亦友

对此,梅博士选用了一个英文单词来形容——frenemy,friend和enemy合并在一起,也就是亦敌亦友的竞合关系。

“并非是大家有多么高尚,而是因为智能电动汽车还是一个小婴儿,目前也只占有5%的市场份额。要想真正成为主流,就要让更多的消费者加入进来,把市场蛋糕越做越大。只有这样,才能共赢。现在是大家一起创造这个风口,也一定会有这个风口,我们期待它的到来。”

值得一提的是,4月2日,一张雷军在华夏同学会上与李斌、李想、何小鹏等新能源汽车代表人物的合影在网上流出。

这张照片被人们解读为雷军在为小米汽车造势,但也传递出了与梅博士判断一致的信号--相比你死我活的竞争,中国新能源行业更愿意选择团结协作。

当初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给造车新势力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也推动了整个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高速发展。随后苹果也宣布下场,越来越多的重量级选手参与其中。中国企业要先守住中国市场。

小米下场造车,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背后的巨大潜力。

据悉,中国新能源汽车增量连续三年超过100万辆,呈持续高速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49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75%,同比增长29.18%。

IHS Markit《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如今,小米来势汹汹,或许也能进一步激活国内市场,将自身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影响力带到汽车行业里来,让更多的人关心这个行业,成为这个行业的用户群体。

“目前来看,小米已经引起了足够的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米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不管最终有没有造车成功,我们行业都很感激,智能电动汽车需要出圈,它做到了。”

梅博士认为小米造车如此轰动,主要是人们可能对其有两个期待:一是造就中国第一个国际汽车品牌;二是中国需要一个像马斯克那样的布道者。

雷军能复制乔布斯的成功,但是能成为中国的马斯克吗?我们不知道,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行业欢迎小米的加入,欢迎真正做事的人加入,也期待中国诞生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国际汽车品牌。

新闻来源:《财经时报》

反应

 

国际财经

小米开发自研芯片 联发科高通压力大

(北京26日讯)小米集团正在为其即将推出的智能手机准备一款自行设计的移动处理器,以减少对境外供应商高通公司和联发科的依赖。

彭博报道,这款处理器可能有助于让小米更加自立,并在高通客户主导的安卓市场中脱颖而出。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款自主设计芯片预计将于2025年开始量产。

小米发言人未回复寻求评论的请求。

2025年的时间表,凸显出小米渴望加入越来越多科技巨头投资半导体的行列,芯片是中美之间科技角力的一个关键领域。

中国官员一再要求要求本土企业尽可能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小米的举动可能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出手不凡

对于总部北京的小米而言,这标志着进军另一个前沿领域。小米当前在电动汽车领域也是出手不凡。

在智能手机芯片领域取得突破并非易事。英特尔和英伟达未能抢占制高点,小米的同行Oppo未能成功。

只有苹果公司和Alphabet旗下谷歌,已经成功将其全系列设备转换到自行设计芯片;即便行业领先者三星电子,也严重依赖高通的芯片,以获得更高效率和移动连接性。

对于小米来说,发展自己的芯片制造能力,除了有助于造出更具竞争力的移动设备,还有助于打造更智能、互联性能更佳的电动汽车。

小米进军汽车行业最初,就是因为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曾遭到制裁,这一制裁后来撤销。

187亿投资研发

小米进军芯片领域,可能给其芯片代工制造商带来挑战,因为台积电面临美国当局不断加大的压力,要求其限制与中国大陆客户的业务。

小米与其美国伙伴合作非常密切,对主处理器的优化总体上令人满意,并通过电源管理和图形增强功能对其进行增强。

小米董事长兼总执行长雷军,上个月在现场直播的公司活动中表示,小米在2025年,将在研发方面投入约300亿元人民币(约187.5亿令吉),高于今年的240亿元(约150亿令吉)。

雷军表示,研发将侧重人工智能AI、操作系统改进和芯片等核心技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