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小企勿担心失饭碗
中资3年内本地化

梁海明(右起)和冯达旋接受本地中文媒体访问,左二是兴华中学家协主席陈伟后。

(巴生12日讯)当年美国企业大举进军中国时,内地也有“美资来了,我们有饭吃吗?”的争议,中国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梁海明教授认为,来马来西亚投资的中国企业必将在3年后本地化,以降低营运成本,因此大马中小企业无需过虑。

他说,大马企业不必担心中企抢滩,饭碗不保的问题。



他说,中国企业来马来西亚投资的情况,这类似十多二十年前,美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后,中国中小企业叫苦连天的情况。当时的中国中小企业无不质疑:“美国来了,还有饭吃吗?”,也因此争议了好几年。

“我相信大马的情况也是一样,而其实这都是经济规律。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业和企业会出现对外投资的需求,大马中小企业无需过虑。”

梁海明也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他接受本地中文报联访时表示,当年,初抵中国的美国跨国公司所有的生产材料、食品和人员都是从美国或日本带过来,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食品、器材和产品不符合美日的标准。

“这无可厚非,毕竟,他们初到贵境投资,而且很多都是上市公司,也都会怕投资失败,无法向公司董事和股东交代,而且一次失败,他们下次便不会再来。”



他说,企业首次到一个国家投资,相对会谨慎和保守,基本上都会先采用自己信赖的资源。以美企到中国投资的例子,这些跨国公司直至了解中国市场和文化后,才发现原来中国的产品也挺好用,质量还可以接受,便逐渐采用中国的产品、食品、人才和工程师。

“这是跨国企业都会采用的海外投资模式,并非中国独创。大马国内中小企业若要分一杯羹,按照过去经验,一般都是在第三年之后,因为经过3年,中企已摸透本地市场和产品的质量。”

本地产品比进口货便宜

梁海明表示,从中国运原料和人员来马成本高;说白了,只要本地服务和产品好又便宜,肯定会用本地的资源,企业不会和钱过不去。

“中企都用自己的产品、工程师,其实是和钱过不去,但首次投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为安全起见,必须如此。”

他说,企业不会嫌钱多,只会想方设法节省成本,而这个过程,以生意人的角度来看,不会太漫长。企业可以亏损一两年,但到了第三年,绝对会开始本地化。”

梁海明说,大马企业不要老想中企来这里投资,因为这只是很小的数目,应当通过中企来马的投资,并在合作过程中,了解中国人的需求,再把产品、产业投向中国。

“一带一路不是单向倡议,而是双向,讲求互通互联。”

他以大马猫山王榴梿为例子。中国人过去更喜欢金枕头,因为出产国主动推销。如今,大马猫山王榴梿已风魔中国沿海地区、广东港澳,甚至中部和北部也开始广受欢迎。

“这就是大马在影响中国的例子,影响中国人对榴梿评判的标准。只要能捉住和改变中国人的消费与饮食习惯,产品便能源源不绝供应到14亿人口的大市场,大马也能在国内种植更多有经济价值的农作物。”

了解需求提供契合服务

尽管中企跨国投资最终将本地化,我国企业不能守株待兔,必须主动了解中企的需求,提供符合中企标准的产品与服务。

梁海明说,中国中小企业当年如何与欧美企业合作的模式,可作为大马的借镜。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大马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因为一带一路沿线有很多国家,所提供与创造给中国的机遇,并不亚于马来西亚。”

他说,中国在外交上向来抱持平等,不会给任何一个国家强加角色,而在经济上,中企在商言商,哪里好赚钱,哪里符合标准,又可节省成本,中企便去那里。

“大马这几年确实与中国政府关系不错,而且对大部分中国投资抱持欢迎态度,地理位置不错,政府也鼓励外来投资,对中企而言,很有吸引力。但,同样的优势与优惠,其他东南亚国家也有。”

他说,中国大企业的数量固定,沿线国家多,而且都希望中国大企业前往投资。对大企业而言,选择很多,资金有限,他们只能择优投资。

“对很多中国企业而言,“business is business”(在商言商),你有好的投资项目,能让他获利,他便过来。

“长期而言,走出去的中企最终必须本地化,并与当地中小企业合作,采用当地的服务与产品。因此,大马中小企业必须做好准备。”

探寻新市场先用自己人

澳门大学对外事务办公室全球事务总监兼校长特别助理冯达旋认为,对中企而言,大马是一个新市场,彼此了解也不见得很深,两国企业都要做功课。

他说,中企也必须更了解大马的文化,不只是大马华人文化,还有其他族群以及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投资最重要是希望能赚钱,因此企业必须懂得当地人的文化。中企先用自己的人员与资源,并非对大马没有信心,而是对大马不了解,包括不清楚当地人的态度等。”

他表示,若要加速中企本地化,大马中小企业必须尽快培训并了解中国的标准,从而把这个标准变成双方面的标准,便可缩短本地化的过程。

冯达旋说,一带一路倡议能够让中国看到自己的弱点,为世界重新定义何谓“大国”。

他也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他说,一带一路便是希望能活化古代丝绸之路,而古代丝绸之路主要的交通是由西而东,当时并没有要求中国了解别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将能真正改变世界对中国人的观感。中国走出去,不只是从经济角度,还有文化角度,包括致力推动陆上交通的衔接,加强与沿线国家人民的交流。”

他说,相比西方大国总是以军力和经济定义“大国”,中国现在开创一条重新定义“大国”的新路,通过文化经济的交流,改变世界对“大国”的定义。

“大马企业必须认清一带一路不只是中国走出去,来到大马,同时也希望大马企业走向中国。我们不只是要知道中国如何影响东盟,也要看到东盟对中国的影响。”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商界:勿忧中资涌入抢市场 马中企业可互利共赢

独家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9日讯)与其担心大量财雄势厚的中国企业进入大马,“卷走”本地人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倒不如思考如何与中资合作,扩大经济蛋糕和分一杯羹,互利共赢。

近期,有关大量中资入驻大马或将带来弊端的说法此起彼落,而副首相拿督斯里法迪拉日前指中国今年在大马的直接投资增长28.8%,投资领域覆盖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科技和清洁能源等重要领域,更加深了一些本地人的顾虑,担心这股发展态势若蔓延下去,迟早会卷走本地专才和人才,甚至也引发了本地工作岗位被抢走的担忧。

抱持这类悲观论调的市场人士认为,中国企业长期积累的规模优势,在进入大马市场时具备明显成本优势,以工业界的中型企业为例,在中国本土可能达到数亿元的规模,而进入我国后是大规模企业,对本地企业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

然而,商界领袖向《南洋商报》指出,我国其实有自身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来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与其一味悲观和负面的看待中资进驻,倒不如探讨中资带来的各种好处,以及如何与中资合作,共同增长。

政府密切监督市场

他们指出,在任何商业活动中,可能会存在个别不良企业的不规范行为,但这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企业群体,也不能将其夸大为普遍现象。而且,大马政府和相关部门也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维护市场秩序。

此外,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逐步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融入更广阔的市场;同时,通过官联机构推动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帮助本地企业扩大规模与影响力。

自我增值应对外资挑战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财政拿督孔令龙表示,与其担心外资包括中国企业的进驻会威胁本地企业,不如思考如何与它们合作。

资源互补共同发展

他说,作为“地头蛇”,本土企业对本地市场更为了解,而外资企业可能在技术上占优势。这种情况下,合作而非对抗,或许是更优的选择。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对市场的洞察力,与外资企业共同规划和发展市场。”

然而,如果本地企业固守过去20年的产品和模式,不思改变,那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孔令龙坦言,我国企业普遍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不足,研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甚至不到1.5%。许多企业宁愿成为代理商,而不愿在研发和创新上投入资源,这是一种危险的趋势。

因此,本地企业须加强自我提升,尤其是在技术研发和价值增值方面。只有通过不断增值,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就只能成为竞争的失败者。

他说,我国是一个自由经济体,但本地消费市场规模有限,加上人口数量不多,因此必须依赖外国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税收和创造机会。

他说,然而,外国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的进入,可能会对本地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影响。

“如果马来西亚的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外国企业的进入确实会带来冲击。但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中资企业,其他外资企业也会有类似的影响。”

他提醒,如果只是被动地担心被取代,而不寻求进步,那问题只会加剧。

“过去也有成功案例表明,与外国企业资源互补、协同合作,可以实现双赢,这是马来西亚中小企业需要努力的方向: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开放心态,与外资形成友善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提高技能应对人才战争

马来西亚职业培训官协会主席温斯钦提到,随着免签证政策的推行,预计将有更多外国投资者到来。

对此,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提高自身竞争力,专注于创新和技术升级,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财政援助和咨询服务,克服资金、营销和资讯通讯科技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他说,在人才方面,应持续提高技能,特别是在数字科技和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以满足市场需求。

提高劳动力素质

对于在中国企业入驻是否会加剧本地市场竞争?他认为,确实可能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引发竞争。

“但我国政府对外资企业有明确的股权政策和本地参与要求,鼓励本地公民和外国投资者合资,以此确保本地利益。同时,外资企业的进入通常会伴随着技术和管理技能的转移,这有助于提高本地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温斯钦指出,政府在提高本地企业和人才竞争力方面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如,通过国家工业 4.0 政策发展由人才、流程和科技驱动的更智能、更强大的制造业。

此外,政府也提供财政援助、技术培训和市场推广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克服挑战,提高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专注于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旨在缩小技能供求差距,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他也强调,全球化的趋势和无国界经济确实改变了企业竞争的核心逻辑,未来企业之间的战争本质上是人才的战争。

“政府需要在教育、签证、税收等方面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发展的环境,确保本地企业和劳动力从中受益。”

“通过加强本地企业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可以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鼓励马企拓展海外市场

对于中资大举进驻,优大经济系教授黄锦荣博士则抱持较为谨慎的看法。

他形容中国和本地企业的实力对比,如同重量级和轻量级选手在同一擂台竞争,作为“轻量级选手”的本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会被“打得体无完肤”,被迫退出市场。

“有人或许会说,这是因为它们自身竞争力不足,是‘理所应当’的结果。但事实上,本地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受到了不平等的影响。”

他说,如果本地企业因此失去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可能导致本地企业完全丧失发展空间,转而只能为外资企业打工。

因此,关于本地企业应保持乐观心态,并积极主动出击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建议,黄锦荣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但需要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  

“确实可能会有一些本地企业尝试与中国企业合作,尤其是那些并非单纯以马来西亚市场为目标的中国企业。然而,这种合作更多会发生在本地的大型企业与中国的大型企业或央企之间。

“我国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源,能与中国企业展开对等合作。而对于本地的大部分中小微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与大型中国企业合作的机会较为有限。

差距大易受制于人

“实际上,中小企业在与规模更大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时,往往处于劣势。例如,有些中小企业原本是中国企业的合作伙伴,但由于双方体量差距较大,合作过程中很容易受制于人。”

黄锦荣认为,更有效的做法是,政府相关政策应支持企业“走出去”,因为只有拓展海外市场,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才能够真正扩大。

“在更广阔的市场中,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这对于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尤为关键。”

“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中小企业加大出口力度,逐步融入国际市场。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先从出口入手,通过建立海外市场的标志性节点,逐步提高品牌和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接下来,可以通过官联机构的支持,推动企业与不同国家的跨国企业开展合作。通过这种跨国合作的形式,形成一个国际化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增长机会和资源共享平台,这也是政府长远的方向。”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