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增强沟通不让市场猜谜语
中国明示不加码宽松

中国央行最近用实际行动证明,沟通很重要。在与降准降息的呼声几次隔空喊话后,央行终于让市场看清了其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眼下不打算加码宽松的定力。



日前公布的7月信贷数据大幅跳水,市场周末等来的不是降准降息,而是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关于“信贷和M2增速有所放缓但并未明显影响经济增速”的评论。

上周一晚间,央行网站发布答记者问称,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货币信贷增长的中枢水平可能比过去有所调整,市场对此需要适应。

接着在上周三,中国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援引不具名分析人士强调,“不应该过度依赖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考虑到政府掌握大量资产,政府负债率也不高,这些意味着财政政策仍有充足的操作空间。”

这些只是中国央行近期多渠道、密集释放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信号的最新动作。

此前,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8月3日公开建议“择机进一步降息、降准”,引发关注后相关内容当天罕见地从发改委网站文章中删除。



同日晚些时候央行发布新闻稿称,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随后,央行又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强调,频繁降准易强化贬值预期。

暂不降准

“预期的管理非常重要,”民生银行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峰表示, “之前外界对货币政策预期不太一致,但是央行几次与市场公开沟通,明确了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并解释了为什么降准不是目前的最佳选项,市场对央行的意图看得比较清楚了。”

中国经济尚未完成筑底,且民间投资等指标进一步走弱,汇丰、瑞银、招商银行等海内外机构,此前预测中国今年可能降准降息,但已有机构对央行近期的沟通作出反应。

上周,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将预测调整为年内不会降准,他此前预计中国年内将降准数次。

李克强
周小川

频繁与市场沟通

尽管中国货币政策的决策机制长期以来缺乏透明度,近期政府部门、官方及市场背景的专家学者、金融机构及大众媒体对货币政策的方向各抒己见,在反映了中国内部对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的不同看法的同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央行更加频繁地与市场沟通,阐释其货币政策立场和决策考量。

总理李克强今年年初在应约同IMF总裁拉嘉德通电话时就表示,中国将加强同市场沟通。

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在华盛顿参加IMF中央银行政策研讨时表示,中国央行采取多目标制,而多目标制带来的挑战之一就是模型复杂。“模型复杂化还会带来沟通的困难,” 他说。

在汇率政策上,央行也加强了与市场的沟通。去年8.11汇改以来,部分由于央行缺乏与市场沟通,人民币汇率一度出现了大幅贬值和动荡。

今年春节前后,央行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访问和评论员文章等形式向市场解读汇率机制和政策,得到许多金融市场人士的好评。

公开争论是好事

上周六中国央行马骏通过邮件发送的点评称,随着宏观经济调控模式逐步成熟,未来应该逐步弱化对GDP的关注,更加强调稳定就业。

“许多人还是主要看GDP增速,十分在意0.1或0.2个百分点的差异。其实没有必要。”

马骏的点评,主要是针对IMF当天发布的《中国2016年第四条磋商工作人员报告》,这一报告称,中国领导人计划采取财政支持措施来支撑需求,且认为当前利率处于“适宜”水平。

马骏表示,这份磋商报告“对我国经济的评估总体客观,主要政策建议与我国的宏观调控和改革思路比较接近。”

驻华盛顿的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杜大伟表示,中国央行担忧不断上升的企业债务,不愿在货币政策上进一步放水,相比之下有的政府部门更关注保持投资增长。现在,“这些争论趋向公开化是件好事。”

在发改委建议降准降息的插曲后不久,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刊发了一篇评论,对央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的政策信号进行解读称,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是要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并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利用MLF、PSL等创新工具;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等具体对策,对降息和普遍降准则并未提及。

此前,很多类似的争论没有进入公众视野。

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称,中国央行今年早些时候希望将今年M2的增长目标设定在12%,与2015年持平,但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认为,13%的目标更能支持经济增长。中国总理李克强3月初在“两会”上表示,今年M2增长目标为13%左右。

最终决定权不在央行

与多数欧美国家央行独立制定货币政策不同,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决定权不在央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等党政部门,可以在更高层面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此外,发改委、财政部、“三会”等部门领导亦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拥有席位。

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员明明说:“我个人认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在上升的,另外今年的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经济有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房价,一个是汇率。在这样的内外约束之下,货币政策也不得不稳健。”

明明认为,无论是对人民币汇率而言,还是就中国金融市场来看,目前进行放水操作无疑是一记“七伤拳”,未见成效先受冲击。

若是漫灌放宽流动性,一方面人民币贬值压力会明显放大,汇率承压;另一方面,会使金融市场继续催生泡沫。汇率与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显然与央行意图背道而驰。

民生银行的王一峰说:“在市场预期混乱的时候,有效管理预期,本身就是货币政策题中应有之义,也有助于减少市场波动。”

他说,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中国央行需要及时引导市场预期。

他预计,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一定会更加透明,中国央行也会继续加强与市场的沟通。

反应

 

国际财经

人民币走强支撑汇率 中国央行释放维稳信号

(北京4日讯)在境内外人民币上日均触及逾一年新低后,周三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意外调强,展现出监管层加码维稳的态度。

根据定价规则,人民币中间价主要受上个交易日收盘价和隔夜美元指数变动的情况影响。

周二人民币官方收盘价跌0.12%,且美国时段美元指数变动不大,市场普遍预期周三的中间价将继续调弱,但实际中间价意外调强,较市场预测均值偏强幅度扩大至逾900点,凸显逆周期调节在加强。

中间价发布后,离岸人民币随即转升,在岸人民币开盘后亦上涨。

北京时间9:46,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上涨0.09%,报7.2805元;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上涨0.11%,报7.2917元。

由于人民币表现强势,兑一篮子货币也升值,彭博模拟的CFETS实时汇率指数盘初转升,扭转此前多日的跌势。

马来亚银行资深外汇策略师菲欧娜林(译音)表示,中国央行继续守卫中间价7.2的位置,对于美元/人民币来说阻力最小的路径仍是上行,但在中国央行的指引下,预计该货币只能缓慢向上限爬升。

按照中间价的交易规则,即期汇率在中间价正负2%的区间交易,如果中间价设置在7.20,在岸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弱方限制为7.3440元,与去年年内低点7.3510元相去不远。

试图为人民币设上限

华侨银行资深利率策略师则表示,监管层试图为人民币汇率设一个上限,目前虽然离岸人民币隐含利率没有明显上行,但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仍是必要时平滑汇率波动的工具。

离岸市场暂未见到明显的打击人民币空头的迹象。美元/离岸人民币明日/次日远期点上周以来一直保持在贴水位置,本周持续低于在岸同期限掉期点,显示出离岸人民币流动性非常宽松。

澳纽银行亚洲研究分析员则表示,人民币汇率将成为特朗普对华更高关税的减震器,不过料中国监管层不会让汇率过度贬值,预计2025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将逐渐跌向7.5。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