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外资撤离冲击中国经济/大马安邦智库

今年4月,韩国三星关闭了在中国大陆唯一的网络设备生产企业——深圳三星电子通信公司;5月7日,日本奥林巴斯也宣布关闭在深圳的相机制造工厂。

有人认为,外资撤离中国没什么大不了,中国现在并不缺资金。但在安邦咨询(ANBOUND)的研究团队看来,这种看法完全错误!



中国不仅在改革开放之初需要外资,现在、未来同样需要大量的外资。

一个强大、开放、繁荣的市场,永远需要有国际资本和企业参与其中。世界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不是如此。

安邦咨询认为,在当前中国经济和工业发展的爬坡阶段,如果缺乏外资的参与,中国将在如下方面受到影响:

1. 中国在工业创新能力、关键技术以及服务业标准方面,可能会立刻出现水准大幅下降的情况,因为中国的很多工业标准和产业模式,都有赖于外资的导入。

2. 外资大量撤离会对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链形成冲击。



3. 外资大量撤离会影响部分外资集中地区的城市繁荣。

4. 外资减少会直接影响中国经济。2017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万5652家,实际使用外资8775.6亿元人民币(约5484.75亿令吉),按年增长7.9%,是中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块。

5. 削弱外资对中国市场的知识产权输入。

6. 削弱国际市场对中国市场的信心,降低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2018年1-4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2867.8亿元人民币(约1792亿令吉),按年仅增长0.1%(接近于零增长)。

成本高涨政策不友好

既然外资对中国非常重要,为什么外资现在纷纷撤离中国呢?

外资撤离中国的原因有多种,最直接的原因是成本因素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国不仅地价贵了,人力成本也大幅提升,如果继续做简单加工的低端制造或代工业务根本无法生存,这类外资只能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等地。

其实,这个趋势在前几年就开始出现,不光是外资受不了成本提升,一些中国本土大型企业也难以忍受,如华为就把很多生产部门从深圳迁到了东莞。

第二类原因是中国政策环境的变化。有外资认为,中国的政策对外资已经不那么“友好”了。在外资看来,中国目前并不缺资本,中国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社保政策等都在做系统调整,总体上对外资趋严了。

与此同时,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性的公平竞争、产业政策、法律环境、国民待遇等方面,中国并没有出现与前述政策收紧同步的改进。

特殊要求排斥外资

上述变化的结果就是,相当一批外资觉得在中国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赚钱越来越难。因此,当全球化的形势出现转变(如反全球化浪潮),其他国家给出更好的政策条件(如美国实行减税政策、东南亚国家提供优惠政策)时,外资就会选择撤离。

第三类原因是中国在某些领域的特殊要求。这主要表现在:

(1)中国出于提高国产化率、学习先进技术而对外资提出比较强烈的技术转移要求;

(2)中国出于一些战略考虑(如“中国制造2025”),以财政资金或政府资源支持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形成与外资的不平等竞争;

(3)出于国家安全(重点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等)的考虑,中国在部分领域实行对外资的“去化”(如“去IOE”),这对外资形成了一定的排斥和压力。

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外资在中国遇到的问题,涉及到竞争环境、政策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高级”问题。

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离不开外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

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国际财经

“退款不退货”激怒卖家 中国要求拼多多纠正

(北京11日讯)中国监管当局近期约谈了拼多多高管,要求公司对售后仅退款不退货功能进行改善。

越来越多的商户对这一功能怨声载道,称该功能损害了他们的利润。

彭博报道,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商务部,近期和拼多多高层举行会谈,称售后仅退款不退货功能,对小商户构成了不合理负担。

知情人士称,监管机构要求拼多多改善上述功能,但没有给出具体建议。因涉及非公开会谈,知情人士要求匿名。

此次会谈围绕的话题,是拼多多数年前率先实行的仅退款功能。

拼多多在线商城,将数十万中小商户与中国消费者连接,如果消费者认为某商户未达预期,例如商品未能及时送达或产品不匹配等,拼多多就会拒绝向商家支付款项。

这种用户至上的做法,确实帮助拼多多实现了快速增长,甚至超过了阿里巴巴和京东,但在2024年经济低迷阶段,这种做法也备受争议。

用户滥用

商户抱怨称,此举使得一些用户滥用此项功能,即使在产品完成配送后商户依然无法获得款项。

拼多多商户对该功能的意见,在今年夏天达到顶峰,上百名商户一度在拼多多南方办公室前集会。

第三方卖家的不满情绪,此前不断升温,他们指责拼多多通过这种做法获取收入,为成本高昂的全球扩张提供资金。

拼多多对此回应称,正积极与商户商讨解决方案。公司代表没有回复寻求置评的消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商务部没有回复寻求置评的传真。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