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政府找新财路挑战大/白文春

希望联盟政府于6月1日起实行消费税(GST)零税率措施,兑现第14届大选的竞选承诺。但此举令我吃惊,因为之前我们会见了政府顾问理事会,被告知还需要时间去实行。

无论如何,对消费者而言,这当然是好事,因为在取代消费税的销售税及服务税(SST)于9月1日开跑前,他们将享有长达3个月的免税期。



这将促使他们消费,因为大部分人都希望能节省金钱,因此,会趁免税期提前购买他们想要买或更换的物品。

这可从今年6月的汽车销量,比5月激增50%看出一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第三季的消费开支会大增,过后几个月逐渐退热。

另一方面,消费税归零,将让政府损失多达7个月的税收。政府已表明,将流失210亿令吉的消费税税收,为了弥补这个缺口,政府要求官联公司今年增加派息50亿令吉。

我想,今年要这么做并不难。此外,油价回升,也将在今年为政府带来额外50亿令吉的收入。政府也表明,将削减开销100亿令吉。

政府削减公共开销,料将造成国内经济活动放缓。不过,这预料可获得私人消费开支于第三季扬升所缓冲。



整体而言,对经济的冲击,看来在今年下半年可受到控制。

担忧明年经济动力

我担心的是明年的经济增长。政府承诺将在今年把财政赤字控制在占国内生产总值2.8%比重的水平。我原本以为它或放任财赤倒退,并将之归咎于换政府所致。

若是如此,国际信贷评估机构也未必会马上下调我国的信贷评级,因为它们会在这个过渡时期放松要求。不过,政府承诺今年要把财赤控制在2.8%,将让它在2019年财政预算案的目标制定上面对局限,它或别无选择,于明年让财赤保持在同一个水平,或稍微降低。

在收入方面,由于销售税及服务税预计于明年只为政府带来约210亿令吉的收入,若和消费税相比,仍会流失约230亿令吉的收入。

我认为,政府要填补这个收入缺口,或是一个很大挑战,而我相信,政府明年要再度要求官联公司增加派息,将不比今年来得容易。

此外,明年来自原油的收入,也预料不会再次带来惊喜。

免税期激励买气,6月的汽车销量,比5月激增50%。

所得税收料不如预期

我也留意到,今年来自所得税的税收,或将令政府失望,并预料会影响明年的所得税税收。

如果税收不如预期,我想政府别无选择,只好进一步削减开支。这预料将打击经济活动,而明年将不会再有来自私人消费的刺激来抵消这个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目前有人提出建议,包括征收富人税、股票交易资本利得税及遗产税,以协助政府增加税收。通过这类新增的税收,或许确实可帮助政府扩大财路,但我担心的是,它将对国家经济中期至长期的增长带来负面影响,最终对政府收入产生负面冲击。

最近在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的一个午餐会议上,我有幸亲自向财政部长林冠英提出一些问题。

我其实想请教他关于如何增加政府税收,包括他是否倾向于通过刺激经济增长来扩大经济蛋糕,以取得更多税收,或是选择较容易的方法,即提高税率或增添上述新的税制。

林冠英给我的答案是,他倾向于前者,因为后者预料长期而言将对国家经济不利。

他也和我们分享他担任槟州首长10年期间的治理经验,包括通过脱售土地及土地拥有权转换税,来增加州政府的税收。因此,槟州政府得以长达10年没有调高门牌税。

听了他的答案,我顿时松了一口气。希望中央政府也会仿效槟州政府所采取的策略,以让国家经济长期受惠。

反应

 

财经新闻

经济学家质疑 燃油补贴和增税繁琐不实际

(吉隆坡7日讯)在MARC的2025年财政预算案专题研讨会上,财政部官员努力捍卫政府谨慎落实RON95针对性补贴,和拒绝落实消费税的决定,但遭到市场人士的提出质疑。

针对RON95针对性补贴机制,财政部财政与经济司司长聂万诺在研讨会上指出,有关机制可能会效仿柴油补贴制度,但同时也探讨其它新机制。

“引入电子钱包扣账的机制也是鉴定符合人群的方案之一,这样所省下的资金就能用来加强经济和减少债务。但目前政府仍在针对可行方案进行讨论,将在适时对外公布。”

然而市场教育中心(Centre of Marketing Education)总执行长卡梅罗认为,政府在针对性燃油补贴上实施的机制难以具象和实施,因而更倾向以市价而定的燃油机制,再对有需人士给予现金券的方式方为更实际。

卡梅罗同时也认为,我国现有的税收机制缺乏完整性,而消费税对大马而言才是更有效率的税收机制。

“大马的8成的税收是由T15群体支付,在我看来这机制多少有欠公平性,而GST便能达到公平征税的目的。”

对此聂万诺解释,全新的股息税制和销售与服务税扩张,都是扩大税收来源的措施,并指政府在制定措施时,都会以人民福祉为着想,尽可能减轻对家庭造成的负担。

另一方面,国际评级机构穆迪高级主权风险分析师克里斯迪也提醒,当一个国家所背负的债务越高,其所伴随的风险也相应越高。

“所以,政府的减债措施其实有助于降低大马的面料的债务风险。”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