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明年油价若涨破55美元
消费税所得税下调有谱?

(吉隆坡9日讯)随着油价持续回升,开始引起市场猜测政府财政状况回稳后可采取的动作,来提振国内消费。有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会下调消费税(GST),但专家认为,政府或更趋向于调整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



MIDF研究经济学家今日在报告中指出,假设明年油价攀升超过每桶55美元,以及持续目前的财政整合水平,政府有可能会把消费税(GST)降低超过1%,来提振国内私人消费。

政府在去年清楚表明,执行消费税是为了扩大税收基础,以及持续进行财政整合计划。

虽然该举措不受欢迎,但却可缓冲中央政府收入的短缺,因为全球油价从2014年中开始狂泻。消费税亦获得国际评估机构的肯定,如穆迪(Moody’s)和惠誉(Fitch)。

专家预测降1%

该经济学家预测,假设2017财年的油价平均落在每桶55美元,政府将会把消费税从目前的6%,降低1%,至5%。



“假设油价进一步升至75美元,及维持目前的财政整合目标,政府会再降低1%的消费税。”

虽然假设政府调低消费税,但预计通胀率不会显著下跌,但相信将会受压,这将有助提振私人消费。

国行预测,消费税平均对通胀率带来0.7%的贡献,而经济学家则预计更高水平,达1.1%。

国油可派高息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经济环境表现不佳,通过降低消费税,可提高私人消费,有助推动我国经济。”

今年首半年,布兰特原油平均落在39美元,比2016年修正后财政预算案中预测的35美元,高出4美元。

如今油价已突破50美元,较高的油价将为大马带来更高的石油相关收入。

“在较高的油价,国家石油(Petronas)将可提供更高的股息,贡献更多给国家。”

2016财年,国油预计派发160亿令吉股息给政府,这是超过10年来最低水平。

需求疲弱油价涨势受限

不过,另一经济学家则认为,政府调降消费税的可能性不大,政府若要改善消费活动,可降低公司税或个人所得税。

一名经济学家对《南洋商报》表示,从三个角度来看,即便油价回升,政府不太会调降消费税。

第一,我国政府征收的6%消费税,相比其他区域国家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是为了赚取更多税收,以及达到今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1%目标

“因此,假设整体大环境获得改善,政府将会降低公司和个人所得税,而不是消费税。”

提振消费言之过早

此外,他认为,虽然油价出现回升的迹象,也不意味着上涨动力会持续,因为市场仍有充足的石油供应,而需求依然疲弱,所以相信油价涨势受限。

第二,在修正后的预算案中,政府已推出一些奖掖,推动私人消费。

因此,目前要说政府会通过降低消费税,提振私人消费,仍言之过早。

第三,去年末季和今年首季显示私人消费正回到正常水平,反映出人民已习惯支付6%消费税。

根据国行数据,我国私人消费按年增幅,从去年第三季的4.1%,扩大至末季的4.9%,并在今年首季进一步增至5.3%。

兑美元写一个月新高令吉一度冲上4.0145

(吉隆坡9日讯)布兰特石油冲破每桶52美元,有助提振大马经济展望,加上美联储延迟升息的预期增加,带动令吉兑美元一度升至4.0145,接近4.00的心理水平,并写下5月中以来新高水平。新兴市场货币连续6天走高,今日更由令吉领涨。

截至晚上7时,令吉兑美元报4.0578,下跌0.59%,盘中一度冲上4.0145。

MIDF研究分析员预计,令吉有望在今年底回弹至3.85美元,因为投资者对大马经济基本面的信心重升,且外围发展正面。

油价连升三日

同时,该研究维持今年令吉平均4.00水平的目标。

“虽然商品价格的下行压力仍在,但令吉不太会持续跟着商品价格走势下跌。此外,油价近期出现的涨势料可延续至今年下半年。”

投资者担心尼日利亚产油设施遭袭击,带动油价昨日触及每桶50美元之上的今年新高,且连续第三日收高。 

昨日闭市时,布兰特原油报52.51美元,攀升1.07美元,盘中触及52.57美元的去年10月以来最高;而纽约原油期货则收涨0.87美元,或1.7%,报每桶51.23美元,盘中高见51.34美元的去年7月以来峰值。

今日,油价波动不大,截至晚间7时,布兰特原油报52.02美元,走低49美分或0.93%;而纽约原油期货则跌41美分或0.8%,达50.82美元。

美国油库增引担忧

此外,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公布,美国原油库存连续第三周减少,大跌320万桶,分析员原本预估减少270万桶。 

不过,汽油库存增加100万桶,包括柴油和取暖油在内的馏分油库存增加了180万桶,市场预估均为减少。 

在夏季需求高峰期,美国汽油库存增加或令油价承压。

总部在纽约的能源数据供应商ClipperData原油分析员表示,这预示汽油需求减弱的程度将较预期严重,或原油供应过剩将反映在汽油供应过剩。

美国升息预期转弱

MIDF研究分析员指,近期公布的美国5月非农就业人数仅增3万8000人,显著低于预测,让市场感到意外。

“因此,美联储在6月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宣布升息的可能性下跌,并让新兴市场受惠,如净资金流入、油价走高和区域货币对美元表现改善。”

大马基本面强

此外,美联储主席叶伦也发表逐步升息的声明,但她对美国经济展望的评估仍正面,并表示就要收紧货币政策。

不过,却对升息的时间守口如瓶。

分析员表示,升息的预测转弱,在近期内已推高令吉。

“大马经济基本面强稳,为有意寻求稳定回酬的投资者,提供安全的投资机会和首选目的地。”

反应

 

名家专栏

国库须增间接税收入/白文春

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预计将在2025年占政府总收入的44%。

如果将石油所得税也计算在内,所得税占收入的比重将上升至50%。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然而,展望未来,所得税对政府收入的贡献可能会面临限制。这是因为,企业和前20%高收入群体的纳税人,可能会因未来政府不断征收更多税务,而不愿意在国内进行更多投资。

与美竞争

目前,马来西亚不仅需要与发展中国家竞争私人投资,还需要与发达经济体竞争。举个例子,甚至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在加大吸引私人投资的力度。

因此,美国已经计划将公司税税率从21%进一步降至15%。这是因为,第二次当选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曾提议降低公司税,以鼓励公司在美国本土生产产品。我相信他应会兑现这一承诺。

回顾特朗普首次当选美国总统时,他于2018年将美国公司税从35%大幅度降至21%。

尽管布鲁金斯学会在2018年的分析表明,减税只会暂时刺激美国经济,但同时也会加剧美国财政赤字。同样的,国际货币基金的研究显示,税收减免后,美国的投资目标未达到预期,并将其归因于企业对减税政策的敏感度较低,因为它们具有更大的市场控制力。

我认为,一些企业仍然认为在美国营运成本过高,所以难以被吸引。

然而在我看来,美国总统仍会推进这减税计划,我认为,这15% 公司税税率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水平,加上特朗普的关税措施,投资者是否会对投资美国产生重大改观,仍是难以预料。

直接税贡献比例高

若包括印花税和预扣税在内,直接税预计将贡献2025年大马政府总收入的56%, 相当可观。

另一方面,间接税预计将在2025年对政府总收入贡献约21%。在2016至2017年期间,当大马实施消费税(GST)时,间接税的比重曾提升至28%高水平。

预计间接税的主要来源将是销售与服务税(SST),约占政府2025年总收入的14%。如果消费税持续实施到今天,我估计它将在2025年对政府总收入贡献约20%,远高于销售与服务税。这是因为消费税是一种更广泛和依据消费活动作为基础的税收制度,而私人消费更占大马经济的高达60%。

然而,为了收取更多的销售与服务税,政府在2025年预算案中宣布,将扩大销售与服务税的征收范围,涵盖非必需品,如进口高档商品(如三文鱼和牛油果)。

变相消费税

扩大的销售与服务税将从明年5月1日起实施。对于基本食品项目,销售税豁免将继续保留。

此外,销售与服务税也将扩展至包括此前免税的企业对企业间(B2B)的交易服务。我想很有可能有一天扩大的销售与服务税,最终将会演变成和之前的消费税的性质一样,只是名字有所不同。

回顾今年3月,政府将服务税税率从6%提高至8%,涉及多个行业。然而政府把餐饮、电信、停车和物流等服务行业的服务税维持在6%。

这一次的服务税率增加促使2024年上半年销售与服务税的收入同比增长了18%,效果显而易见。

其他间接税包括出口与进口关税以及国产税,约占政府总收入的6%。

非税收收入难持续

与此同时,政府的非税收收入预计将在2025年贡献其总收入的约22%。

在这一类收入中,最大的一部分是来自于投资收入,预计将在2025年对政府总收入贡献约14%。这些投资收入包括来自国家石油公司、国家银行、公务员退休基金(KWAP)和国库控股的股息。这些政府关连机构主要是帮助政府管理其投资资产。

国油收入前景成疑

其中预计国油将在2025年再向政府支付320亿令吉的股息,成为所有政府机构中最大的贡献者。但往后会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尚不清楚国油与砂拉越石油公司之间的谈判最终将会如何演变。

其他政府的非税收收入,包括各种准证和执照费用,以及石油特许权使用费。

如果将与石油相关的收入合并计算,预计它将在2025年贡献政府总收入的约18%,略低于2024年估计的20%。

尽管有所下降,石油相关的收入仍然占政府总收入的相当大一部分,这显示马来西亚是一个幸运的国家,拥有石油储备。在我看来,若没有石油相关收入,政府的财政状况以及大马经济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然而,我们不应掉以轻心,因为大马的石油储备正在逐年减少,会有用完的一天。因此我认为,政府必须采取永续的战略,扩大间接税收入,为未来当石油储备用尽时做好准备。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